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竹动·心动:单凡作品展

开展时间:2024-03-23

结束时间:2024-06-23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西馆三楼特展厅II

展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204

策展人:杜曦云

参展艺术家:单凡

主办单位:苏州博物馆

协办单位:单凡&英格宝公主艺术基金、德国汉堡艺术院、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万里学院

展览介绍


竹动·心动——单凡的“身与竹化”

文/杜曦云

成长于“中国竹乡”安吉、定居于“世界桥城”汉堡的单凡,在跨地域、跨学科的频繁穿梭中,真切体会着“地球公民”和“文化身份”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非常复杂微妙,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更能显露深层的真相。

同为人类,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着可共情、可同理的普世人性。但每个人的秉性、经历、文化储备、知识结构和超验信靠千差万别,一个人又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这些繁杂交互的因素,微妙的驱动着人的意识和行动。

单凡首先是栖身于浩瀚苍穹和深厚大地间的个体,在感知命运、天、地、人的过程中揣摩已知和未知、可知和不可知。他又是在中国和欧洲跨国生活、拥有“双文化资源”的人。作为艺术家,他少年时期就娴熟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巧,贯彻于技巧中的中国本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渗透着他。在德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当代艺术教育后,他体会着逻辑、系统和自由、开放的奇妙关系,用绘画、装置、行为、影像等丰富媒介进行题材广泛的表达。随着职业艺术家生涯的延展,他进入更多的学科、领域中开拓创造并卓有成效,拥有艺术家之外的多种身份。

在这个加速度变化的时代,敏感于周边时时刷新的人、物、事,单凡在艺术创作中的主题和语言会阶段性的变化,这是他在艺术中对日常生活的尽情开放和即时回应。与此同时,他还有一条精心呵护了四十来年的艺术线索,和国际交流中的文化身份有关,更和潜藏心底的文化乡愁有关,他不断追根溯源,又不断新生异变,那就是从“竹”延展开来的作品。
敏于变化、勤于开放的他,早已轻松有机地融入了德国的文化语境中,但在中国的成长经历依然会不时泛上心头,乃至经久不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直生活在欧洲或中国的人,都难以设身处地感受到单凡和故乡这个文化母体的关系。在2006年的一次行为中,单凡身穿特制的、2.53米长的中式传统白袍站立着,墨汁不断从他头顶上方倾泻下来,把他染成墨人后,墨汁换为清水,继续把他由黑色漂回原色。按逻辑推导,墨袍想当然的会漂为白袍。但事实上,渗透在褶皱深处的墨迹已经漂洗不掉了。这个行为作品名为《水墨人生漂不白》,直观生动的显现着文化经验的不可逆性,指向人的天性和命运。

此外,在文化交流中,没有自己精神家园的艺术家很难国际化。单凡需要寻找和捍卫自己的文化身份,来抵挡这方面的虚无和异化——对视觉艺术家来说,这个过程也是寻找视觉象征的过程。经过反复的试验选择后,2006年,他把视觉象征锚定在他从小耳熟能详、感受至深的“竹”上,“身与竹化”的理念也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大量实践中顺理成章。

单凡的故乡安吉,被称为中国的“竹乡”,这种被中国人赋予了丰富象征意义的植物,在安吉几乎就是自然环境本身。对幼时的单凡来说,放眼四顾,都是挺拔摇曳的翠竹修篁。他长年嬉戏游玩于竹海之中,闭着眼睛时,仅凭风吹过竹子的声音,就能分辨出竹子的类别。

文化胸襟开放的他,生活在欧洲的腹地德国,并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文化孤离感,但生命中的潜欲却让他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寓所、工作室的周围都种满了竹子。竹,成为他的“私家花园”中的主要成分,绿色的盎然生机,诉说着成长记忆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

“人无癖不可与交 ,以其无深情也。”复杂的原因所致,人往往会对某一事物情有独钟,这一事物成为激发他生命激情和憧憬的按钮、触媒,每当迷惘或消沉时,他就会魂牵梦绕般从这一事物中寻找让生命重启的能量。单凡在中国成长、在德国生活和工作,竹对他来说,首先是日常生活的,其次是文本的、记忆的、历史的……他有一幅墨竹的画,总是放在行李箱里,外出旅行时到酒店房间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行李箱把它挂起来——它成为了单凡游走四方时可随身携带的精神家园。

“身与竹化”的意识明确后,竹成为他自觉回溯的源泉和他的艺术母体符号。跨国生涯里对幼时故乡的眷恋,文化对比中对自身特性的确认,凝聚于“竹”这一载体,源源不断地演化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释放他的情绪、观念乃至超验的信靠。

多年以来,单凡有“日画一竹”的习惯,用毛笔、墨汁在纸上一气呵成,捕捉内心转瞬即逝的念想——他称之为《瞬时之作》。这些绘画的过程往往只用两三分钟,在直觉化的瞬间牵引出本能,转化他在无数个“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每天的瞬间行动不断累积,驻足回顾时,一篇篇视觉日记作为“物证”赫然在列,显露他内心的变化与不变。在《瞬时之作》的惯性下,他还把自己在丝绸上挥洒墨竹时的呼吸声、心跳声、洗笔声、毛笔摩擦画面时的声音等,利用麦克风和监测仪器等全部记录下来,然后把这些感性的信息用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激发新的可能性。
与之相对的《缓慢之作》,是非常理性的。他预先精确设计图像、规划工作方法,然后是旷日持久的实施。例如:当他把《瞬时之作》放大到1000倍时,黑色的“像素点”显示为圆圈状,而且黑色中出现了少量白点,他顺应这种发现继续创作,笔触也随之变为圆圈状,而且留出了作为空隙的白点。当他把《瞬时之作》放大到1500倍时,黑色居然不可思议的消失了,可见的是丰富的白色圆圈。单凡受到启发后,画出了乍看上去一张张空白画布的另一批《缓慢之作》——从不同角度仔细观看时,白色世界的丰富层次才浮现眼前。

艺术家在《瞬时之作》和《缓慢之作》之间不断摆荡,感触着抽象和具象、感性和理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竹为载体的各种构图、各种色彩的实验,也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和他跨国生涯中的各种处境结合起来。“身与竹化”意味着“竹”是他生命经验的分泌物或结晶体。每一次画竹,都和那个具体时间、空间中的独特处境和心态息息相关,是诸多复杂因素间具体而微的综合。转化的过程中,生命状态和艺术语言的契合越是充分,“竹”就越敏感的表达着他的“身”,如同心电图。在“身与竹化”的宗旨下,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竹”顺次排列时,单凡的观念、情绪、方法的演变踪迹,会显现出来……

2020年以来,世界秩序的剧烈变化影响到每一个人,单凡也即时表达着他的心理感应和综合判断、预测。粘稠的殷红油漆在透明塑料布上挥洒涂抹出的红竹,和墨汁在宣纸上的随机洇渗、脉脉含情截然不同。大型装置中,被墨汁浸染的无数竹叶在龙卷风中洄旋飘散,风声猎猎,力场惊人。这些物料独特、情绪饱满的象征式表达,以艺术特有的开放性魅力,和时代氛围微妙互动。

“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是禅宗著名公案,外界和内心、感知和觉悟的复杂关系,指向生存处境和生命状态的普遍规律。“身与竹化”的诸多作品中,是风动?是竹动?还是心动?一方面,因风而起,由竹到心,生存处境直接并深重地影响着人心;另一方面,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相同的处境中,不同的禀赋、经验、认知和信靠,会有不同的反应。

2020年10月,单凡在上海独处幽室的14天里,画了6幅《缓慢之作》。画中之竹都非常挺拔健翘,单纯的黑白两色相互映照,如同晶体般透明清澈、莹光照人。他当时自述:不焦不虑、虚心高节、随遇而安的态度,这恰恰是竹子的精神!

2024年3月,他将一根长达8米的翠竹从家乡安吉挪移到苏州博物馆,用一根丝绳悬挂在展厅上空。人群攒动、气流暗涌中,竹竿充满悬念地动态平衡着……风吹竹动、变化无常中的洞察和自持,指向淡定从容或平安喜乐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是人生修行或锤炼的标竿,一如展厅中央悬浮的这根长竹。

2024313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