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仪式的黄昏:马良&黎晓亮双个展

开展时间:2024-04-12

结束时间:2024-08-11

展览地点:昊美术馆(上海)一楼

展览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策展人:鲁明军

参展艺术家:马良,黎晓亮

主办单位:昊美术馆(上海)

展览介绍


昊美术馆荣幸宣布将于2024年4月12日起,呈现马良与黎晓亮的合作展览“仪式的黄昏”。展览将以两个独立的个展分别呈现“马良:恋恋风尘”和“黎晓亮:游猎的光”。本次展览由鲁明军担任策展人。

自摄影诞生起,无论于拍摄者,还是于被拍者而言,它都是一个仪式。就像巴特所说的:“照片总是携带着自己的拍摄对象,两者遭遇一样,都陷入了固定不动之中。”直至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出现并普及,随着人人都成为摄影师,并随时随地都可以拍摄,作为仪式的摄影和照相馆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拍摄者与被拍者的关系也随之出现了松动、甚至解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智能手机取代了摄影机,相反,传统的胶片(包括部分数码)摄影更加突显出它独特的同一性和仪式感。马良和黎晓亮都是“摄影原教旨主义者”,实践证明,他们与其说是在迷恋一种久违的质感和美学,不如说是在守护一种已趋黄昏的关系和仪式。也或许因此,他们的照片总是带着一丝伤感和忧郁。

“马良:恋恋风尘” 将呈现马良在过去十多年间包括“移动照相馆”、“青梅竹马照相馆”和“这个世界会好吗”等四个系列的创作。马良自幼受戏剧家父母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有刻意营造的戏剧感和冲突感,而更多的是他对于时间、生命的思考。正应了那句歌词“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你感伤的眼里,有旧时的泪滴。”

“黎晓亮:游猎的光” 将呈现黎晓亮近两年包括影像、装置和摄影在内两个系列的70余件作品。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黎晓亮将镜头聚焦到具有持续性议题的荧幕形象;近两年的创作中,他探讨多种主题的另一面,在不同国家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游猎”中表达更为个体的叙事。本次展出的“融化的蜡”系列作品,在黑白红的对比间,用纯粹的意境诠释内心思绪。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24年8月11日!

关于艺术家

马良
1972年生于上海
曾经就学于华山美校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2003年开始从事视觉艺术创作,主要以摄影为媒介,也有戏剧,绘画、装置雕塑及文学作品等问世;
2012年马良完成摄影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
2015年马良创作的木偶剧作品《爸爸的时光机》成为首部入选国际演艺协会年度会议(ISPA)戏剧单元的中国戏剧作品;
2019年以马良的戏剧创作为故事的纪录片电影《我们的时光机》在美国获得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2020年《我们的时光机》获得美国哥谭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2021年《我们的时光机》再次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黎晓亮
摄影师
影像艺术家

黎晓亮的创作主要包括摄影、影像和多媒体实践。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他与时尚和艺术领域最富有影响力的杂志合作记录了活跃在银幕上的数量繁多的演员、导演、艺术家等。于此同时,他也从事于创作主题性的长期艺术项目,且方法更接近人类学式的收集、观察和呈现。艺术项目“孤独星球”2016年在连州国际摄影节获马丁帕尔评审的摄影样书优胜奖,并陆续在UCCA lab、chiK11美术馆、昊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香港K11 Musea、谢子龙影像艺术馆XPM、西海美术馆TAG、设计互联、坪山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举办个展。

关于策展人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策展人

近年策“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靡菲斯特的舞步”(2021)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裂变的交响:20世纪中国艺术的三个当代时刻》(2021)、《前卫的承诺:〈十月〉访谈录》(2023)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t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10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