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清光不辨——王绍强作品展

开展时间:2024-07-20

结束时间:2024-10-24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本馆(东北街204号) 一层 现代艺术厅

展览地址: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策展人:吴洪亮

参展艺术家:王绍强

主办单位:苏州博物馆

展览介绍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苏舜钦遭贬谪,后流寓吴中,筑沧浪亭。

园子修好后,好友欧阳修做诗《沧浪亭》:“清光不辨水与月,但见空碧涵漪涟。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至此之后,沧浪亭成为文人雅士心往神驰之所在。

透过园林的花窗,园林与水墨背后承载着的隐与仕、物与心沟通着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内质,以图像建构哲学,也是水墨艺术延绵千年的根基。

当代的水墨创作与传统文人水墨的趣味和风格大相径庭。

在超越了东西方范畴、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图像为出发点的同时,尝试以一种更为“当代”的视角构建一种新的水墨图式,进而在对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观照中,通过自我解读、剖析和表达,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当代人文山水景观。

王绍强同时兼具艺术家、美术馆馆长、美术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他的作品也成为他江南求学经历的浓缩与升华,让他对苏州悠久的人文历史记忆深刻,也激发了他对吴地文化的认同与思考。

本次展览正是他在以人文地理志为中心的水墨实验来延续中国传统绘画“山水即道”的基础上,用当代艺术的方式对苏州印象的再度解读与重构。

“清光不辨”是欧阳修的诗句,也是展览的主题,更是王绍强对东方哲学的参悟。

进入展览便走进了一个如园林般可观、可游、可居的诗意空间,是有如凡尘间平行时空般的世外桃源。它是“身”的安放处,更是“心”的栖息地。不论是寓情于景、澄怀观道的人文传统,还是历史感悟与人生哲思,都在这方天地中呈现。

王绍强的山水实验将吴地自然与人文的邂逅,空间与记忆的碰撞,传统与当代的双向循环落笔进展览的脉络里。

他的作品并非宏大叙事,但骨子里的书卷气和自在平和的性情,却彷佛有种独特的魔力,让你愿意用大把的时光去揣摩两片太湖石形态的异同,默默欣赏画中的框景,就如同苏州的性格,潇洒但不张扬,柔软却又坚韧。在对观念的深入思考中激活了传统,也改写着传统——他对苏州传统人文精神的拆解和重构,对传统文人山水美学特质的向往和再现,照见了真切的自我世界,强化着观者内心深处的共振,也为当代水墨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策展人前言

去年年末,在为王绍强先生本次展览的标题苦思冥想之时,偶见学者朱光潜手书的一副对联:清光不辨水与月,落笔更如锥画沙,竟然有了豁然开朗之感。“锥画沙” 是中国书画用笔的一重境界,“清光不辨”则源自欧阳修的名篇《沧浪亭》。如今沧浪亭上还挂着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对联,就出自“清光不辨水与月”的下一句。

提到这环环相扣的诸般种种,是想说其背后都在表明主观与客观,艺术与三千大千世界的关系。 “清光”如何辨与不辨 “水与月”,“近水远山”又如何才能真“有情”?创作欲求自然,天人怎样合一,之于每一位创作者来说虽是道难题,亦是件可供一生追寻的快活事儿。

王绍强作为多重身份,多项工作并行的管理者、艺术家,他的创作的确是在时间的夹缝中严肃的玩味,所有的欢喜皆于不易之中。苏州的园林是在壶中搭宇宙,王绍强则是在纸上画天籁。他借助科学的方式将艺术创作理性的精神化了,继而将自我的思考进行诗意的沉淀,并一丝不苟地置于苏州博物馆之中,希望与观众携手来一次秉烛夜游般的同行。

吴洪亮

2024年6月30日于北京五洲大酒店

艺术家

王绍强

号后山,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文博二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思想文化领军人才,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王绍强专注于东方哲学思想与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关注中华传统文脉的当代转换,不断在观念与方法论层面寻找突破。基于对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理解,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观察,致力于古今中西共通的他将当代思维方式与创作视野介入传统文化情境的重构中。对中国水墨、纸本材料的尊重与谙熟让他将个体情怀投入艺术创作,从而形成独到的视觉逻辑、当代视野及艺术纬度。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