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定义自然:现实浪漫主义艺术邀请展

开展时间:2024-08-09

结束时间:2024-09-01

展览地点:上海海派艺术馆一楼1号、3号展厅

展览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新镇路1536号

主办单位:上海海派艺术馆

承办单位: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展览介绍


展览前言(下)

定义自然:现实浪漫主义艺术邀请展

DEFINE NATURE

文/陈燮君

此展作品一是“定义自然”,努力使“诗意与浑厚”一体。刘白羽有名篇《巍峨太行山》:还是1939年在太行极巅那些日子里,有一次我站在一处悬崖之上,向下看去,夕阳将千山万岭照得一片通红。鹰飞得是很高的,经常,看鹰总是仰看,这一次我却不得不俯视了,一只雄鹰在我脚下面矫健地盘旋。这是多么辽阔、雄壮、气象宏伟、万仞摩天的太行山啊。”我们想起来宋王安石的名句:“古人之观于灭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我们也诵读了宗白华的名言:“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林语堂说过:“我们所以重海洋,是在它的广浩无边;重山岭,是在它的高大绵延。”徐志摩说过:“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姿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自然的变化,只要你有眼,随时随地都是绝妙的诗。”沈从文说过:“自然使一切皆生存在美丽里。”我们为之感叹!我们还记起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至理名言:“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的惊异。”还有古罗马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日本小说家立松和平在《山恋》中说到:我在看山时,山也在看我。山是沉默的。当我背着重重的行囊,像苦行僧一样默默地走,就进入了自我反思的状态。敞开心灵的门窗,天真地自问自答,苦苦思索。有时豁然开朗,有时山穷水尽,有时高深莫测。智利女诗人加·米斯特拉尔在《母亲的诗》中还说:“我逐渐明白了事物的母性。俯视着我们的山岭也是母亲,黄昏时分,薄雾像孩子似的在她肩头和膝前玩耍。”身在自然,心存宇宙,感恩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美丽,敞开心灵,思行大爱,大自然给了我们太多的“诗与远方”的视觉形象。

此展作品二是“定义自然”,积极展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自然”。艺术作品浮游在悠远的时空中延伸它神秘的幽思。宗少文在山水序言中说道,“山水以形媚道”,在他衰弱的晚岁,张绢素以远映,以昆阆之形,以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在画中了却了“卧游”之想,以飨视听之误,从而也开启了以卧式画卷的形式来写就胸中丘壑之无穷遐思的先河。“山水”这个名词,在中国人的眼里,不仅不同于地理学的山脉走势和分布的水系,也不同于现代生活中作为旅游的自然风景,而是沿袭古人心中,尤其是文人所约定的“山水”一词。它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在精神追求的一片自由天地,就是庄子所谓的“逍遥”。“山水”一词的文化内涵还衍生出“山林”和“江湖”这两个表示人们内心栖息空间的词,隐含着“逃逸”和“偷闲”。自然是万物之生母,它不仅为人提供栖息的空间,也是人心灵释放的逍遥地。六朝宗少文喜游历,感悟到山水“质有而趣灵”,获得了“仁智之乐”。峰岫峣嶷,云林森渺,激起了心旌摇曳的冲动,披图以对,以形媚道,畅神而己。宗少文痴迷竟为六朝伊始的中国山水画掀开了大幕,下继唐宋,终成锦绣华章。自苏轼、米芾倡导确立了文人在山水画中的指导作用后,无论是着色的山水还是水墨山水都烙上“文”的印记,山水画的外在形式和内心需求更凸显了文人的品质,以写意为尚,客观的山水行迹与文人闲逸的气质相契洽,畅神而已的山水情节升华为一种精神自由栖息地的文化符号。人与山水比较,人无疑是渺小的,山水尚有许多未为人知的奥秘待人去探寻和解读,对“山水”有特殊领悟力的人们,为“山水”的神韵所倾倒,给予它太多的赞叹。我们“同行山水间”,浅唱低吟。东晋王献之在携友游山时叹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一位古人对“山水”的赞词,而现今的我们也迈入了同一时间隧道上巡礼,是无尚的愉悦。但我们要心存感恩,要慢慢走,细细品,现代人的脚步似乎太仓促。

此展作品三是“定义自然”,尝试接受山水画的方法论的启迪。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在《画云烟山记》中说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尔吐于东方。青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发迹东基,转上未半,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夹冈乘其间而上,使势蜿蟺如龙,因抱峰直顿而上。下作积冈,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次复一峰,是石。中段:东面丹砂绝崿及荫,当使嵃㟞。其西,石泉又见,乃因绝际作通冈,伏流潜降。小复东出,下涧为石濑,沦没于渊。所以一西一东而下者,欲使自然为图。云台西北二面可一图,冈绕之,上位双碣石,象左右阙。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鸟兽中时有用之者可定其仪而用之。唐代王维有《山水诀》: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悬崖险境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远岫与云客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远山须要低排,近树为宜拔进。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山分八面,石有三方。对于这些山水画论,此展作品都有遵循。

本文作者介绍

陈燮君,1952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曾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总策划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意大利共和国授予意大利“仁惠之星”骑士勋章和证书。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