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限生命:不被承认的存在
开展时间:2025-04-25
结束时间:2025-05-31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新加坡空间
展览地址:新加坡乌节路402号德辉大厦6楼
策展人:朴惠涓、洪智恩
参展艺术家:乌尔苏拉·帕拉(Ursula Palla)
主办单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欣然呈现瑞士知名艺术家乌尔苏拉·帕拉(Ursula Palla)在新加坡的首次个展"阈限生命:不被承认的存在"。展览汇集了艺术家自2013年至今的重要创作,通过装置、影像与雕塑作品的对话,探讨游移于可见与隐没、包容与消融之间的生命形态。展览由朴惠涓(Yonni Park)、洪智恩(Jeeeun Hong)策划。
帕拉以细腻的物质敏感性著称,其装置作品始终凝视着感知边缘的生命形态——那些难以被清晰归类的植物、动物与存在形式。艺术家运用雪、糖、野草、青铜、枪支等转瞬即逝的介质,构建出在显现与消逝间悬浮的场域。她的创作并非某种宣言,而是一种脆弱、短暂且未决的存在状态。
展览中的意象:渐融的雪人、凝固的飞鸟、铸铜的野草、肢解纸币的蚁群、无尽徘徊的马匹——都拒绝成为隐喻或象征符号。它们是被系统选择性忽视的存在,凭借沉默的韧性持续在场。正如展览标题"阈限生命"所示,这些生命游弋在意义的边界:虽未被全然排斥,却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关注与身份认同。它们或被容忍,或被规训,或被审美化,却始终处于失语状态。这种存在境遇与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提出的"赤裸生命"(bare life)呼应——即生命被纳入控制系统的方式,恰恰是通过将其排除在意义之外。尽管帕拉笔下的自然生命(毕竟自然常被保护、规约甚至浪漫化)不能直接等同于此种境遇,但其作品仍为审视类似权力结构开辟了思考空间。这些生命未被遗弃,却被误读、错置或消音,它们的不可见性并非源自法律层面,而是深植于审美与制度的共谋。
在《空寂花园 3》中,本应从规训化园林中清除的野草被铸成青铜,重返幽暗的野生场域。通过对莫奈的吉维尼花园的隐性改写,帕拉以被系统遗忘之物悄然颠覆理想化的自然图景,这并非修复,而是一场清算。
《雪人 3》与《纯白 2》记录着雪人逐渐消融的过程,拟人形态最终坍缩为流水与记忆。作品未刻意渲染失落,而是表达保存的不可能性,某些存在注定抵抗被固化的命运。
《数以千计 2》中,蚁群将瑞士法郎的残片搬运至地下王国,将人类的价值符号重构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此,批判性并非通过对抗实现,而是借助另一套逻辑吸纳。
《马》与《鸟 3》中,动物被困于局限的动作循环——行走、振翅、重复,丧失方向自主权。它们活着,却非自由——其形态昭示着被剥夺主观能动性的永恒运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帕拉为未被承认的生命构建了一套静默的语法。她并未拯救、阐释或美化这些存在,而是让未决的、无名的、无主的状态得以显形。艺术家揭示的并非确认性的可见,而是一片允许含混性持续存在的空间。"阈限生命"不求解答,只求关注,它邀请我们与不可解之物共处,放弃掌控的立场,转以临在的姿态面对。作品不为所显之物代言,却留下一个不容回避的诘问:
你可曾真正注视过这种生命?抑或只是移开了目光?
关于艺术家
乌尔苏拉·帕拉(Ursula Palla),1961年生于瑞士库尔,现工作生活于瑞士苏黎世。她的作品将影像、室内雕塑与糖塑、煤炭和白雪等敏感物质糅合在一起。众多作品以迷人的美学表征,吸引人们关注大自然与野生动物的脆弱性。她的作品均以全面研究为基础,只要掌握背景知识,便能理解作品的深度与其紧迫性。乌尔苏拉·帕拉的影像与室内装置充满诗意,但视频中留有大段沉闷的空白,提醒我们人类对自然和环境负有责任。因此,艺术家的作品极具话题性。在乌尔苏拉·帕拉早期的作品中,人类形象时隐时现。2000年后,动植物图形成为作品中心。人力对自然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清晰,最终成为多媒体作品的中心题材。
她的近期个展包括:Sam Scherrer画廊,苏黎世,瑞士,2023;Bündner艺术博物馆,库尔,瑞士,2022;Saccheti 当代艺术馆,阿斯科纳,瑞士,2021;克罗伊茨林根艺术中心,瑞士,日内瓦,瑞士,2020;伯尔尼艺术博物馆,瑞士,20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