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茵:夏
开幕时间:2025-07-10 18:00~20:00
开展时间:2025-07-11
结束时间:2025-09-13
展览地点:马凌画廊香港空间
展览地址:香港湾仔适安街10号
参展艺术家:刘茵
主办单位:马凌画廊
马凌画廊于香港空间荣誉呈现“夏”,展出刘茵新近创作的绘画及纸上作品。此次展览延续了艺术家在2023年“春”展览中拓展的自然意象,以草木、花果、湖海、顽石为媒介探索轻盈或澎湃的情感。
在马凌画廊香港适安街空间展出的十数件画作分为三个部分,依照作品尺幅及情感浓度逐步递增。在第一系列画作中出现的,是多个漂浮于池塘水面的花卉水果:《河流#1》(2025)等作品均映照了现代绘画史对溪流、池塘等小型水体的兴趣。池水是流存痕迹、重新定义生命状态的场所,在水中散落的自然物凌乱却又有致,为貌似浅薄的水面构筑深邃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些画作中,刘茵持续以其标志性手法为花朵、叶片、瓜果等自然物添加少女漫画式的可爱面孔,让它们成为具有意识和充沛情感的主体。它们在自然环境催生的情感网络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喜怒哀乐,并与观者的目光一同协调由身体及情绪等因素所规划的构图。名为《夏》(2025)的作品则呈现了翠绿欲滴的夏日植物景象,供混乱、有机且喜悦的花草朝向观者自然生长。
在适安街空间二层展出的大尺幅画作《夜色》(2025)描绘了夜色中的一棵桃树。树木的枝干大部分隐藏在夜色中,而栖息在枝桠上的硕大果实则被光芒所笼罩,带着严肃的神情若有所思。刘茵在创作时考虑了铃木春信以园景为题材绘制的浮世绘作品,使用憨态可掬的桃子替代后者画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蓝色月亮》(2025)则以刘茵2023年创作的同名水彩作品为基础,呈现了依偎于荷塘之上的晶莹月亮。荷塘中的睡莲侧过脸去,不情愿直接面对月亮清冷又温柔的光芒。“夏”展览此个章节的作品均描绘了略显孤独的生灵,而它们所处的静谧环境即是心灵环境的具象化——多个既勾连又矛盾的内心情绪在此得到缓和。
在适安街空间三层展出的两组二联张作品则是“夏”展览最为激烈情感的交汇处:题为《海浪》(2024-2025)的大尺幅作品中翻起滔天巨浪,而这巨浪就是由多个怒目圆睁的面孔所组成的——刘茵以罕见的方式提示了非人生灵与广阔环境难分彼此的特质,并赞美了情感自我增幅、自行繁殖的激进潜能。另一幅大型画作《岩石》(2025)同样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却让面孔出现在巨大的礁石之上。这些威严的守护神坚韧而静默,似乎是《海浪》中水精灵的盟友或对手,甚至也直接凝视画作观者,与其形成情感联系。在对抗、斗争、结盟的紧张态势之中——画面前景中受浮世绘经典意象影响的漩涡就是剧烈情感的象征——它们彰显情感表达在亲密经验中的意义。
关于艺术家
刘茵(1984)生活工作于香港,于2010年获得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硕士学位。在过去十年内,她发展出一种有颠覆性意义的绘画语言,以经典日式少女漫画的烂漫手法为当代图像、公众人物、流行文化形象或非人物件添加夸张、闪亮的眼睛及面孔,揭示并重塑在复杂事件中运作的情感及叙事结构。于近年,刘茵进一步集中关注日常生活情境、蔬菜瓜果、植物花草乃至气候等主题,广泛地为非人生命绘制面孔,在雕琢特异形象的同时探索目光、对视、身体、死亡及爱恋等主题。
刘茵的近期个展包括:“春”,马凌画廊,香港(2023);“Publica”,箭厂空间,北京(2015);“Liu Yin: Oh, Chinese Boy… Don’t Be Ashamed…”,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旧金山(2011);“汤中倒影”, 观察社,广州(2010)等。近期群展包括:“共生渴望”,TAO ART,台北(2024);“超媒体艺术节MMAF”,前滩太古里,上海(2023);“水母之源”,天线空间,上海(2022);“在迷宫里”,马凌画廊,上海(2021);“Dream (Is) land!”,MINE PROJECT,香港(2021);“折纱”,马凌画廊,香港(2019);“Condo上海”,天线空间,上海(2019);“险怪:绘画的普世性”,木木美术馆,北京(2015);“柏林工作室”,Import Projects,柏林,德国(2014);“电光火石:桀骜不驯的对象”,泰康空间,北京(2014);“不合时尚”,广州美术学院,广州(20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