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生命线——朵夫艺术展

开展时间:2025-10-25

结束时间:2025-12-05

展览地点:南希画廊

展览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058号艺河湾艺术区F038-F039

策展人:查常平

参展艺术家:朵夫(Dove)

主办单位:南希画廊

展览介绍


艺术家简介
About Artist

朵夫 Dove

朵夫,原名张峰,1965年出生于中国绍兴。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柏林艺术大学,获绘画硕士学位。

1990年代初期在北京,朵夫参与了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深远的圆明园画家村的活动。该画家村是中国首批知名的职业艺术家群体之一,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驱之一。

主要展览:

  • 1993年,个人展览“艺术中的材料”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 1993年,参加首届“'93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 2009年,参加“圆明园艺术家回顾展”,北京。
  • 2012年,参加“秋季艺术展”,柏林艺术大学,德国。
  • 2013年,在杭州举办个人展览“十字——朵夫个展”。
  • 2013年,在杭州参加圆明园艺术家三人展“余象•圆明园——刘彦、朵夫、陈光武作品展 (群展)”。
  • 2015年及2016年,连续两届参加“南京国际美术展”并获奖。

代表作品:

1990年代初期:《封面设计》、《权力与音乐的默契》、《指针》、《绳》。

2000年代初:《培根》、《24人》、《柏林》、《丁香色十字》、《十字系列》等。

自1990年代以来,朵夫的作品风格与艺术思想已被《中国当代艺术史》收录并研究,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位开拓者。

生命线:朵夫艺术展

查常平/文

个人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人类生命伦理的上线!

无论下线还是上线,人的生命其实就是要在其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在突破确定性中进入不确定性,进而实现生命的自我升华。当代艺术家朵夫的近作,为艺术爱者敞现了人的这种生命存在之动荡两极。在作品《未定(Earlym)》(2024)中,左右倾斜延展的黑色线块,漂移在空中,犹豫不决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属。它既可以理解为正在向下靠近绿色与红色粘连的“兄弟”,也可以理解为正从它们远离、向上升起的线块,甚至还可以诠释为从它们分身而出的“子孙”。或许,这就是艺术家本人心目中“未定”之意涵,更是我们当代人清晨有时“生无所向”的表征。

朵夫作品“十字(Cross)”系列

在媒介语言的更新方面,当代艺术家无非面临三种可能性的选择:作为开创一种新媒介的开端者,作为延续一种媒介的推进者,作为融合几种媒介的跨媒介创作者。梁绍基的“蚕丝艺术”,使其成为第一种可能性的代表人物。华人艺术界中的大部分艺术家,更多在第二、第三种可能性中实验探索。延续巴尼特·纽曼、马克·罗斯科、李禹焕的绘画路径,朵夫近二十年来主要致力于延续这种媒介语言在生命抽象表现上更新的可能性。他有別于那些以人的生命理智为主题关怀的抽象艺术家。其早期的“十字”系列(2006—2010),《创世记》系列、《农历十二月》系列(2013),以及“十”系列(2014—2023),无不是基于他对人的生命情感与其相关世界的确定性感知。至少,在他的画笔下,不管是藉着单色的重复还是多色的错落有致,一切的不确定性似乎都能够有意或无意地还原为人类某种原初确定的十字符号。他的新作《在世存在(Pworlds)》(2024)、《一二三四》(2025),其横竖色块粗细不一,在十字般的相交中竭力追求一种超稳定的静态或动态结构;其色彩分明的构形,仿佛在言说着人人关系中的社会底色生命伦理,一种共在于画面现实的、彼此怜悯的关怀伦理。人的生活事件从中涌现出来,涌现在他的《一二零四七》(2025)的交织线中。这些隐喻人的生命情感线,由少而多,或聚集或离散,诉说着人的爱恨缠绵。

现代性如果说一方面是人对确定性的塑造,那么,另一方面还有人对不确定性的祈望。就个体生命的经验而言,人的生命理智偏向对自己及其生活世界的确定性理解,而人的生命情感却注重对它们的不确定性感知。两者共同融汇在人的生命意志中,尤其在今天这个混现代的时代彼此纠缠、抗争更加剧烈,东奔西突,进而使人的个体生命获得更为饱满丰盛之“我性”。朵夫的《端常(Dax)》(2024),自上而下并排的十条色块线,如同人的个体生命中隐藏着的无数之“我(I)”;中间那道浅黄色光带似的“我”,仿佛成为了稳固、净化左右两端那些黯淡不一、正在沉沦的的“我”之“哥林多柱石”,使人在古罗马似的人生废墟上熠熠生辉。

事实上,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人往往是在确定中经历不确定、在不确定中又需要冒险地决断。人生成于两者之间。人的自我之开放性由此得以奠基,人的生命趋向无序之熵因而被否定。这就是朵夫在其作品《关联(Aboutc)》(2023)中所昭示的艺术真理:人的个体生命应该向什么开放?向着断裂的本真十字架还是连续垒建的通天塔?向着某种内在隐秘的秩序还是人为富丽的规则?

(2025年10月4日,本文作者为批评家、圣经学者、《人文艺术》论丛主编)

策展人介绍
About Curator

查常平,笔名西美正,1966年生,重庆长寿人。博士,批评家、圣经学者,《人文艺术》主编,教授。1981年在四川大学、1990年在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日语、美学、基督教,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术方向为艺术评论、历史逻辑、圣经研究,能够使用英语、日语、希腊语、希伯来语等 多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 2007)》(上、下卷,2008桂林),《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一、二卷,2017上海),《当代艺术的人文批评》(2019南京),《人文批评中的生态艺术》(2021上海)等;主持《都市文化研究》论丛中"艺术中的都市文化"栏目(上海三联书店,2005-2012);主编《人文艺术》论丛 1-19辑、《先锋艺术思想史》(2024杭州);主持"本源·生命"(1997)、"自在:高地当代艺术生态群落展"(2003)、"生命蓝:黑月·季胜利个展"(2024)等。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