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以来长江下游的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渐居全国先进地位。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一带的苏州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繁荣,交通便利,商品经济活跃。由于长江入海口淤积,明代海外贸易的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和松江一带,生产变化首先在这一地区萌发。江南科举之风炽盛,文人宦游返归故里,携回巨量金钱财货,促成了苏州地区的富庶和繁华。苏州地区文化艺术发展,出现了不少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卓有成就人物。在炽盛文风的熏陶下,官僚文人大量贮藏法书名画、古玩器物和珍本书籍,营建私家园林,讲究饮食服饰器用。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吴门画派”,标志着文人画走向极盛的阶段。
“吴门画派”亦称“吴派”,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均属吴郡(今苏州)人,故名。
据资料记载,在“吴门”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江南苏州、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如杜琼、刘珏、陈汝言、徐贲、陈暹等人,他们大都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故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
由于当时受皇室赏识的宫廷院体绘画以及别具一格的浙派称雄画坛,杜琼等人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的主要活动为文学创作,故未自成派系。吴派中后期经济空前繁荣,赏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画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出现在画坛,形成新的面貌。代表人物有文嘉、仇珠、周之冕、陈淳、张宏等。风格迥异,精彩纷呈,为吴门画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一个地域性的流派,“吴门画派”艺术成就之高、历时之久、人员之众、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均属罕见。它有先导,有领袖,有鲜明的艺术主张,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又有大批的追随者。它的发生、发展以至衰落都有迹可循,是中国书画史的华彩乐章。
而在即将举槌开拍的北京匡时2012秋拍中,“吴门画派”作品专场将引领艺术品爱好者,以重新审视艺术史的角度再看这些才子佳作。
在此次专场上,不乏流传有序的名家作品。其中,李恩庆、冯恕递藏,文徵明、李恩庆题跋的沈周《溪山云霭图》有多达四次文字记载,最早的莫过于清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缪曰藻旧藏,周天球自题引首并题跋的《楚江秋思图》曾著录于徐邦达编《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等多种出版资料中,卷尾有张凤翼、王穉登、张元举、吴城、强存仁、钱允治、文从先、黄嘉芳、沈咸、张梦锡、姚俊题跋;陈淳《米家云山书画合璧卷》,启功题签条、陈淳自题引首、袁励准题隔水;文彭、文嘉《赤壁赋书画合璧卷》,民国著名收藏家李佐贤、程璋递藏,而后又入藏上海博物馆并出版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沈周《行书蜗壳诗轴》,曾入藏吴氏梅影书屋,吴氏题签并题裱边,可见其对此作钟爱之至。更为难得的是《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编号47“石田”一印取自本幅;文徵明写给王榖祥《行书七言诗卷》经当代古书画鉴定泰斗徐邦达先生审定,启功题跋,其真实性显而易见;马骧臣、严群递藏,严群题签,马骧臣题引首的莫是龙草书《咏怀诗卷》;金望乔、庞莱臣递藏,褚德彛题签条的王綦《山水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出版的陆治《赏春图》等一系列的吴门精品佳构,静待“知音”。
【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