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开始的网络时代,在新千年后急速进入了“后”阶段。和前几代相比,90后年轻艺术家们降生于现实和虚拟交替并行的双重时态,和信息传播时效基本同步的全球化语境当中。对他们来说,赛博世界里的规则和意识,有时比身边的一日三餐还要来得真实深刻,并值得捍卫。于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对时下的年轻艺术家而言,自然就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今天要说的,却是一位出生在60年代,并在90年代就领先以单机游戏杀入二次元空间的文艺“大叔”冯梦波和他的新展《博物馆》。
艺术家冯梦波。图片来源:没顶画廊,鸣谢艺术家
冯梦波新展《博物馆》现场前言。图片来源:Tina Z
说冯梦波是中国最早带着数字化虚拟现实杀入传统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并不算夸张。1993年,当普通民众都还对电子计算机这个概念感到迷惑和陌生的时候,已经拥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的冯梦波开启了“游戏人生”,其数字化艺术创作生涯也宛如开挂。出身专业,以当时足以代表前锋技术的电子媒介为载体,冯梦波在大量作品中记载了自己对于社会数十年来的时代变迁、生活记忆、人性冷暖等等的理解和态度,传达出具有中国属性的独特世界观。
冯梦波互动装置作品《私人照相薄》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冯梦波互动装置作品《私人照相薄》在第10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1997年。图片来源:没顶画廊,鸣谢艺术家
仅在4年之后的1997年,冯梦波的作品《私人照相薄》就参加了世界顶级三大艺术展之一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第十届);1999年,作品《Q3》参加澳大利亚昆士兰亚太三年展;2002年,再次携作品《Q4U》参加第十一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并首次完成全球在线互动游戏项目;2004年,作品《阿Q》获得了著名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互动艺术优异奖。十年里,在国内的数字艺术被逐渐认知并开始蓬勃发展之时,冯梦波的艺术实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大量掌声。2011年,他的大型电子游戏装置《长征:重启》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并在MoMA PS1举办个展;同年,作品《不太晚》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的支持下完成并举行了巡展。
冯梦波互动装置作品《Q4U》截屏。图片来源:没顶画廊,鸣谢艺术家
冯梦波互动装置作品《Q4U》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没顶画廊,鸣谢艺术家
纵使一路高歌,宅男冯梦波却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创作态度。说到社会辨识度,他并不乐意自诩为新媒体艺术家,而是更加认可艺术创作者的身份。以这个身份,到了所谓的“后网络”时代,冯梦波没有拘泥于习惯的电脑程序,而是游弋于更加丰富的创作媒介和形式当中,从游戏走到绘画、书法、摄影、装置,再行至音乐和现场多媒体表演,他在各个创作阶段中都保持着旺盛的“好奇”精神。这种精神使其充满娱乐风格,在年少时期被叫做“顽童”,到了成熟的年龄叫做“无厘头”,再年长一些,就变成“荒诞现实主义”艺术家。
冯梦波多媒体装置作品《长征:重启》单人街机版。图片来源:Tina Z
冯梦波多媒体装置作品《长征:重启》游戏截屏。图片来源:Tina Z
冯梦波多媒体装置作品《长征:重启》纽约MoMA PS1展览现场,2011年。图片来源:没顶画廊,鸣谢艺术家。
因为其成长的社会背景,所以虽然冯梦波的作品里时常充满诙谐怪诞的内容,但背后却始终充满着浓郁的“乡愁”气息和文化“追忆”。对“博物馆”这个概念的痴迷,也可见一斑。因为自小热爱博物馆所蕴含的博大信息以及知识保护,冯梦波曾针对上海自然博物馆迁馆前进行摄影创作《私人博物馆》系列。此次的《博物馆》装置系列,也延续了其对于博物馆形态和内涵的追逐。
冯梦波摄影系列《私人博物馆》(部分)。图片来源:没顶画廊,鸣谢艺术家。
“短波”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冯梦波和古琴艺术家巫娜的表演现场,2016年。图片来源;没顶画廊,鸣谢艺术家。
和游戏厅所代表的街头文化或者亚文化不一样,博物馆一直代表着传统的主流文化。自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作“珍宝箱”的初期博物馆概念,就被理解为对大千世界的微观缩影和对往昔岁月的记忆存储。发展到当代,博物馆则意味着保护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圣地。但众所周知,相当多的青年亚文化经历过充满叛逆和反抗的高潮之后,就步入中年而转型为正统的父辈主流文化,如美式的摇滚文化和日式的动漫文化。介入主流之后,那些曾光芒四射的小众集群所放射出的文化精神,则凝固成经典的偶像或如圣物般的史料,供人膜拜。从乡野步入殿堂的进程,反映了整个人类集体价值观中个性和共性之间的不断交融。而游戏厅则代表了新世纪前后,人类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激烈拓宽思维意识和文化模式的第一现场。冯梦波将其从小对于博物馆景箱的热爱和成长过程中对游戏机箱的痴迷整合到了一起,完成了对于文化更新的一次思考。
冯梦波新展《博物馆》现场。图片来源:Tina Z
展览现场的展陈根据场地条件,结合了博物馆和游戏厅的交互概念。整体环境更像游戏厅,但却显得庄严正统。12个叙事景箱被并列对称地包裹在传统的游戏机箱外壳里,分别用不同的场景或故事来传递内容信息。这些信息由透镜或者平光板隔离,实现景深放大或缩小,再配合滑稽的文本,以灯光模型置景的方式呈现出视觉化的空间现场。多年来在冯梦波大脑中飞驰的想象力,第一次以景箱的方式,将历史、时事、社会和人文片段进行各种随机定格,充满荒诞搞笑和蒙太奇的味道。被金刚打败的街头霸王们、撤退的西游师徒和被俘的美女斯巴达战士、功夫动物们厮杀的地下停车场、巴黎画室里的希特勒和模特儿、统战人类的石膏像社会等等,仿佛12张微缩切片,在视线里或实或虚,由冯梦波亲自带着我们置之度外而又深陷其中,驶入一条宏大而严肃的人文景观隧道。
冯梦波作品《博物馆》之景箱“秘戏图考”。图片来源:Tina Z
冯梦波作品《博物馆》之景箱“抗洪抢险”。图片来源:Tina Z
冯梦波作品《博物馆》之景箱“游戏厅”。图片来源:Tina Z
冯梦波作品《博物馆》之景箱“游戏厅”局部。图片来源:Tina Z
冯梦波作品《博物馆》之景箱“地下停车场”。图片来源:没顶画廊,鸣谢艺术家
冯梦波作品《博物馆》之景箱“地下停车场”局部。图片来源:Tina Z
冯梦波装置作品《浴室》局部。图片来源:Tina Z
正如策展人秦思源所说,从90年代到现在,冯梦波都在执着地创作着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随时和流行文化、亚文化、不同的文化脉络以及真实的历史相交织,像一根织线一样,慢慢扩大。从CD-room的方式制作《私人照相薄》,到《私人博物馆》用摄影的方式去映射对于博物馆的童年记忆,到此次制作充满对未知想象的,既迷幻又真实的虚拟博物馆,冯梦波把自己的世界观由电子游戏延伸到绘画或摄影或装置,去执着追求对博物馆的迷恋。这一片微缩景观就像将历史放在游戏里去玩味,把个人经验和感觉介于调侃和真实之间,表达其严肃的顽童态度。这个世界观有时抽象,有时具象。在每一个场景里,我们都像在窥视冯梦波的大脑,观看他的兴奋中枢。秦思源认为,任何艺术家在任何时代,无论是开阔还是封闭的环境里,都要平实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心,也就是时代的核心。
策展人秦思源在接受现场采访。图片来源:Tina Z
冯梦波《博物馆》展览海波。图片来源:没顶画廊
展览信息:冯梦波《博物馆》
策展人:秦思源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4日-7月2日
展览地点:没顶画廊(上海市龙腾大道2879号1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