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拓宽绘画的边界——赵半狄跨越新生代代表作|永樂2022春拍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2-07-15

我一样东西都没动,挂历什么的都不是我的布置,当时他们家就这样。所以这张画是带有学生印记的。还有一幅比较重要的作品叫《小张》。这张画我当时在构图上特别有想法,一般的画都是横平竖直,就我是斜着放的,因为怎么摆我都觉得不好,后来就突发奇想斜着构图,我觉得这是我对构图的某种贡献。

——赵半狄

赵半狄在霞公府的画室,1993年

“新生代”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的是出生于六十年代且生活在北京的一批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并非运用宏大的历史叙事与意识形态的创作方式,而是主要聚焦于自身的日常琐事及生活经历,运用“近距离”的姿态表现出一种百无聊赖的生存状态与社会景象。

赵半狄、李天元画展,天地大厦  北京,1991年,展览现场

在“新生代”展览上范迪安曾表示,“他们特别注重现实中人的生存实际,用并无虚饰色彩也非浪漫情怀的手艺塑造人的真实相貌与精神状态,无论其中有的作品显出近于荒谬的形象变异,或有的作品如是照相的冷峻写实,都体现了人嵌入的背景与人自身关系的一种实际”。可见,“新生代”艺术拒绝艰难晦涩的人生哲理与社会批判,强调从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真实感受出发,以一种新现实主义色彩的手法及边缘化的态度,重新诠释了自身与周遭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探寻现实生活的本质。

LOT 2037
赵半狄(B.1966)
《小张》
214.5 x 139.6cm
布面油画
1992年作
签名:半狄
展览:
赵半狄的一张新画,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1992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1993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鹿特丹美术馆,鹿特丹,荷兰,1993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牛津现代美术馆,牛津,英国,1993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布兰蒂克雷德文化中心,欧登塞,丹麦,1993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羅埃默博物馆,希爾德斯海姆,德国,1993年
艺术北京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2013年
赵半狄的中国Party,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年
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美国,2017年
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西班牙,2018年
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美国,2018年
出版:
《中国前卫艺术 China Avant - Garde》,德国柏林伯劳斯出版社,1993年
《漫游的存在新生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P169
《Transcultural Studies》,2011年第二期,P124
《艺术之秋典藏投资》,2013年9月第71期
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

作为“新生代”艺术家的代表之一,赵半狄时常以特定的生活场景与熟悉的人物形象,来投射出集体意识下的精神状态。他打破了传统学院派的风格桎梏,跳脱于八十年代对于西方绘画的盲目崇拜中,而是回望自身所处的现实、社会及时代语境,以旁观者的视角,敏锐的感知且捕捉到周围所发生的微妙变化。

LOT 2037 细节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半狄的绘画处于“古典时期”,他将古典主义的创作形式与现代社会的微观叙事相结合,在向西方传统绘画致敬的同时,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个人特色与深刻内涵的艺术之路。但他并非局限于此,而是转而走向了跨媒介的路径,运用多样化的媒介开辟了“熊猫时代”,以熊猫为创作主体深入剖析社会的境况,用诙谐幽默的话语诠释着生活的面貌,积极地参与到时代的潮流之中,在当代艺术界持续声名大噪,并获取一席之地。

LOT 2037 细节图

从近几年的作品来看,他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延续到“派对”与“小窝”的特殊形式中,把它看作是“生存空间”的一个缩影,在接纳肉身存在的同时,也成为心灵与精神的归宿。他所创造出的艺术维度赋予了生命真实的意义,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所经历的困境与体会到的迷茫下,这些空间成为了人们逃离现实的精神庇护所,暂时忘却灾难所带给人们的伤痛与绝望。

90年代年轻艺术家生活写照

回顾赵半狄的艺术历程,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人、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进行创作的,但不同于“新生代”时期忠实于自我感受的表达,后来则拓展至更为深刻的生存问题及社会话题,建构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体系与视觉话语。

我们相信,一种能吸引大众的、反映当代特有情感的、而且不仅仅是反映、还应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大开眼界并促使思想跃跃欲试的绘画才是当今最有魅力和最有前途的绘画。伴随着这种绘画而诞生的一定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绘画中的新秩序和新原则,那将是属于当代每一个人的财富。

这新的秩序和新的原则是一个坚实的骨架,有了它,当代绘画才真正健全。有了它的存在,我们才不会只因看到绘画昨天的光荣而为今天懊悔;我们才会感到技法如鱼得水;我们才会发现绘画正冲出它的领地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面旗帜,簇拥在它下面的是无数向往光明的人们。荣誉属于“第四画廊”。

—赵半狄 李天元

赵半狄的一张新画  展览请柬,1992年

1992年,赵半狄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展览:仅有一件倾斜着的画作离经叛道地悬挂在展墙上,这便是《小张》。

中国前卫艺术展,罗埃默博物馆,希尔德斯海姆  德国,1993 年,展览现场

作为其创作早期的画作之一,《小张》曾参加过许多重要的中国及国际展览。如1993年应戴汉志的邀请,此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前卫艺术展”5地巡回展。展览以赵半狄、方力钧、黄永砯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16位艺术家,来展现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戴汉志以西方学者的眼光,重审中国前卫艺术在国际视野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使更多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

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  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  纽约,美国,2017年,展览现场

除此之外,这件作品也曾参加过2017年古根海姆博物馆的“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展览,该展览在梳理自1989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强调了当代观念艺术中的批判性、原生性、国际性等多重因素,反映出在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艺术所呈现的新面貌。赵半狄作为受邀艺术家之一,作品《小张》在展览中呈现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该画一反常规,把通常正置的长方形画面格式,斜转成失衡的非对称菱形格式,然而画风亦如《怀抱皇城的少女》,没有本质区别。

中国前卫艺术展,世界文化宫,柏林  德国,1993年,展览现场

这种追求,显然已向绘画之外走去,大体属诉诸“架上绘画”的“装置艺术”,预示赵半狄从此告别新生代艺术,开始了反叛自身“传统”的过程,故此作无疑是其艺术生涯中极具宣言式的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赵半狄的中国 Party,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2017年,展览现场

这件作品描绘的人物是赵半狄的小学同学,他让同学摆着不同的姿势,期望可以找到一个角度将画面捕捉下来。但是中规中矩的画布以及模特计划好的动作都显得不自然。赵半狄问“你早上起来一般是什么样子”,同学点起烟然后伸了个懒腰与随机倾斜的画面达到了某种和谐。

LOT 2037 细节图

“小张”来源于中国最普遍的一种姓氏之一,表达了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的精神、物质生活面貌。这个时代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人沉沦于生活角落的状态被挖掘出来;即便被置于引人注目的位置,他还是被大量物质性细节一一闹钟、有线电视、绣花被单一一淹没于不稳定的画面中央,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LOT 2037 细节图

画面中巧妙地隐藏着稳定的三角结构,比如左侧倾斜的暖气管、堆砌的书籍造型、电视机露出的轮廓,还有床与人的构成图式、天线切割的部分、右侧出现的桌角,皆运用了古典绘画中的三角式构图。赵半狄在此画中制造了一个形式的博弈,即以这些具有三角式的稳定结构,削弱其本身倾斜视点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两种元素在平面中相互胶着,呈现出一种微妙的视觉张力。这样的均衡感还体现在线条的运用与物品的质感中,左侧暖气管的竖条、电视机的竖条排气口与右侧被褥上弯曲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而物品坚硬的外形与柔软的床褥衣物形成视觉冲突,整体达到一个高度和谐的美感。

赵半狄 《在那个早晨》 200×190cm
布面油画 1990 年作 北京保利
2020 年10月6日 Lot.1219
成交价:RMB 28,750,000

值得注意的是,《小张》创作于“古典时期”的艺术阶段,他以精湛的技艺、古典的形式与独特的视角,将看似无聊、随意的主题赋予了潜在的内涵,画面上人物所呈现出的“伸懒腰”与“蜗居”状态,将当时普遍的集体性困惑与迷茫的心理感受传达出来。之所以身处于这样的情境中,主要是因为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并未历经动荡,而是陷于一种集体意识淡薄、缺乏认同感的状态里,因而他们的绘画往往呈现出一种无所事事、了无生趣、穷极无聊的精神状态。同时,社会压力所带来的生活考验与生存困境,使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是怅然若失与不知所措,只能沉浸在空间居所中寻求一丝安宁、自在与美好,暂时远离世间一切烦扰与喧嚣。

这样的艺术形式让人不禁与荷兰小画派联系起来,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画、静物画与风俗画中,艺术家摒弃了千百年来既定的创作规则、宗教理念与制度限制,而是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与自然景象为灵感来源,渲染出一种静谧且诗意的生活氛围。

 

《鹦鹉与扇子》 200×175.5cm
布面油画 1990年作
中国嘉德2019年6月3日
Lot.2072 成交价:RMB 13,800,000

赵半狄将诸多古典绘画因素潜移默化的注入其中,看似随意的场景与人物自由的状态,实则体现其严谨的陈列布置,柔和的光线、细腻的笔触、物品的质感与精心设计的构图,无一不表现出其浓烈的古典主义情结,赋予了平淡的生活以神性的光辉,将崇高与平凡融于一体,在传统与现代、世俗与神圣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从本质上而言,正是由于赵半狄在此时期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才创作了这样具有时代性、社会性与标志性的艺术作品,从而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即试图在回望现实生活的同时,复归一种带有个人境遇与精神状态的经验表达,为之后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

出生于1963年的刘小东与1966年的赵半狄,由于技法和艺术形式的出众,都被公认过为“在世的天才”;而两人,虽然不同龄,但都是同年进入及毕业于央美的油画系。前者加入了由詹建俊、朱乃正带领的“油画第三工作室”;而后者进入的是中国“新古典主义”写实油画的“宗师”靳尚谊所带领的“油画第一工作室”。

《蝴蝶》 250×140cm 布面油画 1990年作 北京匡时 2012年 6月3日Lot.0082  成交价:RMB 27,600,000

《削苹果的女孩》200×115cm   布面油画   1989 年作 中国嘉德 2018 年 11 月 21 日 Lot.1569   成交价:RMB 11,040,000

1988年,两人毕业。刘小东留校担任老师,一直至今;而赵半狄则被分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结果实习不到一年就撤出了,因为他根本不想当老师。1989年后,赵半狄开始了自由职业者的生涯,画画、办展览,参加欧美国家的展览。

《蝴蝶》 250×140cm  布面油 画 1990 年作  北京匡时 2012年6月3日 Lot.0082  成交价:RMB 27,600,000

《涂口红的女孩》 170×109cm 布面油画 1990年  中国嘉德 2015年11月141日 Lot.0242  成交价:RMB 13,800,000

而赵半狄所在的“油画第一工作室”,以细致写实风格著称。教学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感受、组织画面并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在创作上主张积极深入生活,真诚质朴、深刻地体现生活的审美价值为目的。

赵半狄大部分的油画作品,也诞生于“新生代”时期。而对于他来说,他的新生代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边缘的神性”,或者一种边缘的知识分子意识和政治情感,而不是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1992年前后画面美学弥漫着一种古典维美尔式的世俗神性色彩,维美尔的关于十七世纪荷兰小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事实上具有一种圣像画气氛。懒洋洋的没有时间感的室内昏睡(《蝴蝶》,1991年)或者叨着烟的青年坐在床上伸展肢体(《小张》,1992年)是赵半狄的典型画面,除了人物的自足的安于闲散的道德状态外,光线也具有那种微弱的弥散的神性气息。

——东方早报

《“青春残酷绘画”:一种青春的集体逃亡》

1992年4月画家于《赵半狄的一张新画》展上推出的那“一张画”《小张》。该画一反常规,把通常正置的长方形画面格式,斜转成失衡的非对称菱形格式,然而画风亦如《怀孢皇城的少女》,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这种追求,显然已向绘画之外走去,大体属诉诸“架上绘画”的“装置艺术”。赵半狄从此告别新生代艺术,开始了反叛自身“传统”的过程。

——《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节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