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对宋代山水画神胜于形的深远意境及气韵情有独钟,而我们猜想,促使他最终将目光锁定于这些山水画上的一个动力,源于朵乐丝对东方宗教和冥想的长期探究。《中式山水》最终成为他完成的最后一个系列。
—— 艺术家之子米切尔·李奇登斯坦
罗伊的李奇登斯坦们:朵乐丝与罗伊・李奇登斯坦伉俪珍藏
Art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罗伊・李奇登斯坦《远景与桥》
1996年作
压克力、油彩及石墨于画布
190.5 x 452.8 公分
估价:28,000,000 -35,000,000 港元
苏富比亚洲区当代艺术销售主管
Boris Cornelissen
罗伊·李奇登斯坦是最具标志性的美国战后艺术家之一,这组作品揭示了他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体现了他对亚洲文化符号的迷恋,尤其与他晚年引起强烈共鸣。在香港呈献这组杰作可谓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人们得以探索他作品中这鲜为人知的元素, 无疑会为亚洲许多藏家带来惊喜。
香港承继朵乐丝与罗伊・李奇登斯坦伉俪珍藏于今春纽约及伦敦苏富比全数成交之佳绩,苏富比亚洲将聚焦来自该珍藏的另外五件作品 - 包括绘画、布面及雕塑作品——于香港拍卖中重点呈献。这些作品长期保存在他们的私人收藏中,首次于拍场上亮相,且大部分反映了李奇登斯坦对东亚艺术影响长达半世纪的迷恋。作品将于9月22日至28日在苏富比旗舰艺廊展出,并于9月28日的现代与当代晚间拍卖中呈献。
罗伊・李奇登斯坦《反射系列:女孩(习作)》
1989年作
彩色铅笔及石墨纸本,25.4 x 34.9公分
估价:2,000,000 -3,000,000 港元
李奇登斯坦对中国艺术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末,当时他在二战期间驻扎伦敦。彼时21岁的艺术家写信回家,分享他购买了一本关于中国绘画的书籍。为了保护这本书,他希望将其与他的非洲面具收藏一起寄回美国。战后,李奇登斯坦回到美国,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位,选修东亚艺术史的课程。
1994年,罗伊·李奇登斯坦参观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单色风景展览,他被这位法国艺术家以寥寥数笔便得以把风景描绘得唯妙唯肖的高深造诣深深打动,并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虽然德加从未画过中国风景,但李奇登斯坦深受其技法的启发,由此唤起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和冥思之美——特别是宋代(960-1279)的风景——并通过大胆而精确的普普艺术将其重新构想。从那时起,李奇登斯坦经常观看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的东亚艺术展,研究图录并钻研传统画景和主题,如盆景树、文人石和宋代风景,这些都通过他标志性的波普艺术语汇重新诠释。
罗伊・李奇登斯坦 《文人石》
1997年作
着色不锈钢,71.1 x 43.5 x 22.2 公分
艺术家自留版0/6 此作品共6版
估价: 1,000,000 -1,500,000 港元
李奇登斯坦的《文人石》是同类作品首次上拍,标志着他对中国古典艺术和历史长达半个世纪的迷恋。这块坚固的文人石蜿蜒复杂的形态以李奇登斯坦的标志性风格呈现,斜条纹部分划过雕塑的表面,斜纹是他从连环漫画中摘取的艺术语汇,他在代表作《反射》系列就经常使用斜纹。艺术家将这些供石转变为人工、制造和机械的形态,突显了人文表达与机械生产之间的碰撞。
罗伊・李奇登斯坦《盆景树(习作)》
1992年作
设色剪纸、压克力、油性笔、石墨于泡沫夹心板
152.4 x 101.9公分
估价:2,000,000 -3,000,000 港元
《盆景树(习作)》经过精心风格化,汲取了日本盆景的主题和类似的中国盆景传统,这两者对西方观众来说都非常熟悉,并以块状印刷风格的轮廓和鲜艳的绿色斑驳呈现。这幅研究作品是在李奇登斯坦开始创作版画系列的盆景雕塑之前完成的,类似作品在拍卖中极为稀有。事实上,此前仅有两件盆景雕塑在拍卖中出现,最近一次是在纽约苏富比以高达42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盆景雕塑作品拍卖纪录(同样来自朵乐丝与罗伊・李奇登斯坦伉俪珍藏)。
1995年,李奇登斯坦因获颁京都赏而越洋前赴日本。虽然他很少在没有工作目的的情况下出游(艺术家曾表示在自己工作室中创作时最为快乐),但朵乐丝在亚洲的旅行,包括八零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深度旅游以及对东方宗教和冥想的深入探索,很可能启发了他最后一系列中式山水作品,其中的代表性鉅作便是本次上拍的《远景与桥》。早在1978年,这对夫妇应好友的邀请前往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李奇登斯坦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Mirror Reliefs》系列。
罗伊・李奇登斯坦《睡莲与日式桥》
1992年作,艺术家自留版5/7
此作品共23版,并加上7版艺术家自留版
由Saff Tech Arts 出版
估价:3,000,000 -5,000,000 港元
此次拍卖中还将带来李奇登斯坦创作于1992年的《睡莲与日式桥》,为艺术家以睡莲为题创作的仅六幅不锈钢板丝网印刷作之一,重新诠释了莫内著名的《睡莲》系列。作品中波光粼粼的水面是通过一种创新且费力的创作技法实现的,旨在重现1920至1930年代汽车仪表板的漩涡图案,而多层次的颜色和图案应用则呼应了日本浮世绘木刻印刷的工艺,这恰如其分地向莫内位于法国吉维尼花园中的标志性日式步桥敬。
罗伊・李奇登斯坦
罗伊·李奇登斯坦1923年出生于曼哈顿,从小便热爱艺术。在青少年时期,他开始画画和雕塑,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修读,同时对爵士乐也产生了深厚的热爱。1943年,他被征召入伍,随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修读艺术,并成为那里的艺术教师。1951年,李奇登斯坦在纽约举办了第一次个展,1957年成为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的助理教授。他在1960年代初因其著名的《女孩画作》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这十年间他也开始拓展到雕塑和陶瓷领域。他的作品经常在大型展览中展出,巩固了他在普普艺术运动中的地位,与安迪·沃荷和罗森奎斯特等人并肩。职业生涯后期,李奇登斯坦将注意力从漫画图像转向更广泛的灵感和来源材料。
如今,他的作品被全球多个著名收藏所持有,包括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艺术馆、芝加哥艺术学院、科隆的路德维希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术馆、巴黎庞毕度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朵乐丝・李奇登斯坦
朵乐丝・李奇登斯坦是一位慷慨的慈善家,也是艺术界的变革代表人物,同时是罗伊·李奇登斯坦基金会的共同创始人和主席。她妥善保存和分享丈夫作品于世广受赞誉,且在她的主张下将超过1,000件他的作品(包括画作、雕塑、素描和个人存稿)捐赠给全球的博物馆,其中大部分赠予惠特尼美术馆。
除了艺术,朵乐丝的生活充实而富有好奇心。她的慈善领域涵盖了创意写作和南安普敦Stony Brook的电影项目,以及动物权益和干细胞研究。2022年,朵乐丝和李奇登斯坦家族将罗伊的前工作室捐赠给惠特尼美术馆,以用于其独立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