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月,适逢佳士得位于The Henderson的亚太区新总部开幕一周年,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系列秋拍创下斐然佳绩,三场现场拍卖共录得817,277,400港元成交总额。佳士得致力于构建专业且富有活力的团队,始终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中国区亦于本季邀请到业内中坚力量王若琳(Eileen Wang)加盟,出任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专家。
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专家王若琳将驻扎北京
王若琳拥有丰富的画廊从业经验,曾担任Almine Rech画廊上海总监,并任职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等重要艺术机构,深度参与中国艺术市场的建构。她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并获得香港城市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硕士学位,主攻策展与艺术史方向。如今转战国际拍卖平台,担任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专家,并常驻北京,致力于深度拓展中国市场,提升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在她首次参与的佳士得拍卖上,既见证了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巨作《女子半身像》创下艺术家亚洲拍卖纪录的辉煌时刻,也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全部成交的佳绩。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藏家在佳士得全球拍卖的贡献金额同比增长13%,买家数量同比增长达19%,而首次参加拍卖的新买家数量亦增长达9%。
9月香港晚间拍卖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全数成交,包括以9,017,000港元成交的曾梵志《无题09-1-5》
“中国藏家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国际艺术界,他们不仅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与学术支持者,更在深入参与并书写全球艺术体系的未来格局。”
今天,我们邀请王若琳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变迁与趋势的观察,并展望她在佳士得这个广阔平台的的愿景与展望。
Q:刚刚结束的佳士得香港秋拍是你加入佳士得后参加的第一场拍卖,第一次站在拍卖席上,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A: 拍卖现场的确有让人兴奋的魔力,尤其在精品面世,众多藏家踊跃竞价的时候,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魅力在瞬间变得具像化。
Q: 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70后、80后乃至90后中国内地藏家成为现当代艺术市场的主力。你认为他们在审美取向、收藏动机和价值判断上,与上一代藏家有何本质不同?
A: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历史不算长,但发展速度很快,藏家群体有着很强的学习和应变能力。时至今日,中国是全球艺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潜力依旧巨大。
我非常幸运地在北京和上海都有过从业经历,让我有机会亲历内地最活跃的两个市场交易重镇。南北的人文背景差异,和过去数十年间的社会变迁,使得内地藏家在审美趣味上非常多元,也呈现出相对明显的代际收藏差异。然而,我始终认为他们在精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内地藏家是有大格局的,甚至可以说,是具有艺术史观的藏家群体。我有幸认识许多不同代际、多元审美体系中的优秀藏家,他们持之以恒地以最好的行业资源支持艺术家的创作,甚至在诸多关键节点上主动承担起推动艺术和市场发展的责任。这份难能可贵的坚守,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根基,也给我们从业者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底气。
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拥有更多国际视野的年轻藏家涌入市场,他们带来了更开放、新鲜的视角,推动整个收藏群体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全球性的艺术对话。中国藏家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国际艺术界,他们不仅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与学术支持者,更在深入参与并书写全球艺术体系的未来格局。
Q: 可以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看法吗?
A:“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是一个以国界作定语的词汇,但我一直认为,这个市场,主体在中国内地,却不仅仅局限于这里,艺术从未被地理疆域所局限。佳士得此次香港秋拍夜场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全数成交,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参与竞拍的客户中不仅有内地藏家,也有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重要收藏力量。不仅如此,每年举办的佳士得上海拍卖也一直吸引着海外的藏家将目光看向中国。
王若琳在9月香港拍场
此前的画廊工作,让我深度参与了多位艺术家的长期职业规划,我也有幸参与推动了几位中国艺术家,如黄宇兴、季鑫等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这些经历让我确定了将更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带入国际舞台的志向,我很高兴这也与佳士得中国团队的愿景高度契合——希望我们能拓展艺术的边界,进一步提升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能见度和国际影响力。二十多年前,在多位中国艺术家进入国际主流视野之初,佳士得便已积极参与其市场构建,这些艺术家至今依旧活跃,例如此次秋拍中悉数成交的曾梵志、张晓刚、刘野等。如今,我们的中国团队也希望有效助力更多新生代艺术家的成长,共同构筑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图景。
好的艺术品一定可以搅动内心最深的情绪,毕竟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美和感受力的场域。
—— 王若琳(Eileen Wang)
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纪专家
Q: 现在很多人会在手机上买艺术品,亦会透过社交媒体来了解艺术家。你认为AI 发展、数字化进程对于收藏行为本身会带来什么影响?
A:数字化进程正将艺术市场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透明时代,并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流动与交换。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可以如此便捷地获得艺术家资料、交易数据、展览的即刻评论等。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理解艺术、判断市场的方式,也要求藏家和从业者要更敏锐的捕捉到信息的流动。从长远来看,这些变化无疑对于艺术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一个划时代的利好。
Q:对于对现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藏家,你有什么建议?
A:充分的观看展览和查阅资料,是收藏的基石。对于新晋藏家来说,拍卖图录和预展是全面了解艺术市场的高效窗口,在一场拍卖中,我们能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悉数陈列,这也给藏家梳理脉络、确立个人收藏方向提供了契机。
而在理性建构之外,也别忘记尊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倾听内心的声音。艺术收藏与其他领域最本质的不同就在于,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市场,好的艺术品一定可以搅动内心最深的情绪,毕竟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美和感受力的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