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劲爆菇】老海报之民国艳情俗丽

开展时间:2014-09-26

结束时间:2014-09-26

策展人:展览频道

参展艺术家:周幕桥,郑曼陀,杭稚英,徐咏青

展览介绍


海报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是清朝晚期随洋货涌进的彩色招贴广告,在传入之初统称为海报,既包括悬挂的也包括张贴的广告。在鸦片战争后海报随着洋货大量涌入我国,并经历了一个由洋画片转变为中国题材画面的本土化过程。本土化后的海报,在我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为专指粘贴于墙壁之上的彩色招贴广告的专称,并成为我国近代彩色招贴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19世纪晚期,彩色招贴广告还是一片西风劲吹,变现西洋人物和风景画的洋画片一统天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00年,但中间已经出现了民俗题材的中式广告。比起20年代上海街区普遍出现的学生清新淡雅的形象,30、40年代的女性形象则可说是浓墨重彩,她们梳着最时髦的乌黑浓密的烫发,穿着华丽鲜艳的旗袍,带着善良的收拾,乌发凤眼红唇皓齿略微露出一些喜悦,窈窕婀娜的身材中少露出几许丰满,粉光融化,圆润光洁,甜媚世俗。她们折射着这个城市纸醉金迷的繁华。进入四十年代,画家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时髦女郎及其养尊处优的城市生活场景作为表现内容,女性形象更为突出,更加娇艳,丰腴,甜媚动人;服饰的变化尤其惊人,旗袍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西服、连衣裙等西式服装已经可以随随便便地穿在身上。
 
从海报的绘制手法上看,当时的海报受中国国画、工笔画和西方油画的共同影响。尤其较多采用了擦笔水彩画的画法或者受其影响,使得老上海海报招贴的画面风格有较强的一致性。擦笔水彩画的特点在于,不强调画面的阴暗调子,以炭精揉线条关系,再用水彩敷色,利用水彩的透明和渲染造成的皮肤质感,使画中人物立体感增强,面容白里透红,光洁细腻而滋润,栩栩如生,极为合适变现青年女性丰满、秀丽的阴柔之美。因此,一经推出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老海报招贴在体现浓郁时代特色的前提下更是将中华民族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融入创作,不少海报作品将商标、店名、书法、篆刻、绘画以及名人题词融入画面。民国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相当开放。艳情俗丽的月份牌风行一时。它们的女性形象多为丰腴肉感,时髦风骚。在风情上,这也承接着中国的绘画传统。不仅成为了当时上海街头独具特色的一幕,也成为了如今人们徜徉老上海氛围、品味老上海风情的宝贵资料。
 
在海报的收藏中,民国时期的海报最为珍贵,目前市场上已很难见到,而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海报存世数量极少,绝大多数品种在10张左右。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