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黑夜与黎明:仇德树艺术展

开展时间:2015-05-29

结束时间:2015-07-21

展览地址:艺术门,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6楼

参展艺术家:仇德树

展览介绍


艺术门将呈献中国抽象艺术家仇德树的个展“黑夜与黎明”。此次展览由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前任院长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策划,将展出跨越仇德树四十年创作生涯的近期及具有历史价值的早期作品。

仇德树在过去三十五年的中国艺术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画友共同创立「草草画社」,他成为后毛时期一个早期独立艺术运动的驱动力。在仇德树早期的艺术生涯中,他风格独特的作品引起了国际的关注,并被众多知名的美术馆收藏,其中包括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艺术家之一,仇德树开创性地进行实验水墨的创作。他受到早期传入中国的包括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在内的西方艺术家风格的影响,由此开始实践他的「裂变」技法。「裂变」超越了媒介和主题,既呈献文化传统又抽陈出新。正是这种独树一帜的创新技法,让仇德树开拓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领域。

「黑夜与黎明」是仇德树在艺术门香港画廊的首次个展。展览涵盖艺术家的各个创作时期,展出作品包括最早创作于1979年的「抽象书法」、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代表作以及重塑山水的近作。

仇德树在其艺术生涯中一直追求独立自由,展览策划着重表现来自中国和西方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文化碰撞后的视觉张力也由此产生。通过运用拼贴技法进行「创新性解构」,同时深受早期「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仇德树把传统水墨画转化为具有当代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仇德树便开始实践他的「裂变」技法——以撕裂宣纸,重置和装裱其碎片的手法组成图像、线条即「裂纹」,这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重大转折。创造、解构以及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仇德树早年扎实的中国传统绘画功底以及他对文革时期生活经历的反思。他创造性地运用宣纸的色泽、透明质感、柔韧度和渗透性,在有色的基底之上将撕裂的宣纸拼接叠层,并对表层的轻薄宣纸进行不同程度的雕磨。这种独特的创作技法类似于卷轴画装裱。在承袭中国山水画传统精髓的同时,仇德树不断超越界限,进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当代艺术语言。

「仇德树的作品是一种启示——他是一位真正的实验艺术家,在对中国及西方绘画传统的重新审视中,仇德树找到了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实现了他追求内心自由的夙愿。」

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策展人

「很高兴能在香港艺术门画廊呈现中国最重要的抽象艺术家之一——仇德树的大型回顾展。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的策展理念展现出艺术家独特的「裂变」技法对艺术史的影响以及其应有的学术价值。」

林明珠,艺术门画廊创办人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