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刘建华个展

开幕时间:2015-08-20 18:00:00

开展时间:2015-08-20

结束时间:2015-09-24

展览地址:香港皇后大道中30号娱乐行15楼C

参展艺术家:刘建华

展览介绍


刘建华於1962年生於江西吉安,1985年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他自1989年毕业後即在云南艺术学院任教,自2004年起任中国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刘建华是一位不断探索、善於思考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起先多以陶瓷作为媒介,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随着创作的深入,艺术家近年已逐渐转向综合媒材的利用与试验。刘建华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型展事。艺术家目前工作和生活於中国上海。

刘建华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型展事。他的主要个展包括佩斯北京举办的「刘建华」(2012)、瑞士日内瓦 ART&PUBLIC 画廊「寂静的异象」(2011)、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啸墙」(2010)、北京公社「地平线」(2009)、意大利圣吉米尼亚诺常青画廊举办的 「冲突中的梦想」(2008)及上海沪申画廊的「出口-货物转运」(2007)等。 他曾参与的重要群展包括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15)、乌克兰基辅 「军械库:第一届基辅当代艺术双年展」(2012)、佩斯北京举办的「北京之声:现实主义之後」(2011)、 意大利卡拉拉的第十四届卡拉拉国际雕塑双年展(2010)、上海世博轴举办的「世界的艺术:2010 上海世博会国际雕塑展」(2010)和荷兰格罗宁根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新世界秩序:当代装置和摄影」展(2008)等。

《水中倒影》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为原型,将陶瓷材质光滑明亮的特性与都市的时尚、现代的感觉结合起来,将水中倒影以实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虚幻的倒影与真实的建筑的形象加以互换,也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带来的模式化复制问题。

仿古碎瓷片加上破碎的生常生活用品陶瓷复制品,既是古今不可分割的地位,又是梦想与现实的一种脆弱的关系。

作品在造型上将器物与人的外部形状再度形式化,以不断去除的方法突出「形」和「影」的 特徵。作品整体风格上吸收了宋代青瓷所蕴含的古朴与纯粹,诠释了一种传统美学语义中所追求的淡雅纯粹之美。在这组作品中,观者或许看不到当下艺术中错综复杂的观念性,也不会感受到触目惊心的感官刺激,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平淡天真的雅士趣味。刘建华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摆脱政治、社会与艺术的相互介入,脱离目前当代艺术所追逐的观念性与叙事性,回到以纯形式和美感作为创作的原点的艺术。重新回到历史的刘建华这次展出的作品是简单的,直接的,是对当代社会、政治视觉疲劳症的强烈反应,这批作品明确地用美的方式表达出反内容、反关系、反社会介入的态度与立场。

刘建华自创作材料本身找到一种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他所提出的「无意义」、「无内容」。陶瓷本来是一团泥,经过高温变魔术一般地成了一个坚硬的实体,变成了瓷。 刘建华说,这个过程本身是抽象的,清代以前瓷器具有着宗教、祭祀功能,而在审美层面也有抽象的意念,因此在此系列中瓷器的形体被最大限度地简化,这些扁平的面孔不再具备器皿的现实功能,并以盛着红釉的陌生形态出现,就像是古代遗留的文物弥漫着一种静谧而诡异的气氛。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抽象的形态,每一个又都来自某些现实的物品,带着一定的温度。

《一张白纸》系列或许会让我们在一瞬间想起极简主义艺术,但仔细观察後却会发现,「白纸」的各个边角有不同的卷翘,白瓷本身的特质让这些卷翘看上去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这种细节将它们与强调使用基本点线面块的西方式抽像或极简区别开来。我们无法将这些作品与各种熟稔的当代语言联系起来,反而却会回想起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韵」和「意在言外」的追求,就像古人在画具体的梅兰竹菊时,细微的气韵区别可以引发无限的精神遐想,而这种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关联却完全不同於西方的观念艺术。

为UCCA 中央甬道空间创作的作品与展出空间有很强的互动性,两面白墙犹如两张展开的白纸, 用瓷烧制的墨迹从空而下,流淌在墙面上,放大後的这种墨滴印迹如人的心灵思考痕迹,当人们踏入这个安静的空间中,人在现实中太多的心理冲撞会在此凝固。作品运用了中国自唐代确立的传统美学概念屋漏痕的形式,而墨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所有颜色,具有很强的艺术形式和美学高度。

人的行为准则取决於思考的定律,万物的发展也无迹可寻,无所固定。这或许也可以从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线索中来寻找,人们总是不断的从一些事物发展的痕迹中否定原有的秩序,周而复始,不断叠加,积重难返。而自然中的印迹及客观发展规律总能给人的内心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震撼。我们却熟视无睹。《迹象》作品既希望以此来让观者思考在现实中矛盾的对立,和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困惑。

刘建华将携作品《迹象》参加南加大亚太博物馆(USC Pacific Asia Museum)於2015 年9 月11日举行的大型群展“重塑历史:东亚当代瓷器”,而该件作品也将被亚太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2年末》借用了苏州园林的花窗样式, 这种样式最初来源於哥窑瓷器釉面的冰裂纹, 由宋代的工匠将之转换为木质窗格, 而在这件作品中又被刘建华重新转换为陶瓷并赋予新的形式。一个有着现实参照和依据的具体对像在不同的材质,空间之间切换并产生意义,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具体性与抽象性的关连完全不同於我们所熟悉的当代语言,他是传统的、古老的、同时又是陌生的、全新的。

这组作品在材料和呈现形式上均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体验和理解可能。《无题2012》系列将影青仿古瓷盘和青花料混合呈现,通过有意制造的微妙差异和比对,暗示一种建筑在日常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的、对事物进行客观判断和认识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的观看和认知在这里被巧妙地转化为哲学性的思考与隐喻。

《1.2 米》,这种感悟无时无刻不在穿梭於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当中。在面对复杂场景时,观看者的态度以及对复杂场景中重要因素的取舍,决定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在这里,「客观」似乎成为一种危险的假设。这件作品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批量生产的铁丝作为材料,然而,这件寻常而熟悉之物却在这里经历了彻底的功能转换。铁丝由一种相对暴力的工具材料,演变、扩展为一个优雅与危险并存的场景空间,并由此开启另一番分析和判断事物的可能性和新视角。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