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浮城谜事——廖真武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6-03-23 18:30-20:30

开展时间:2016-03-23

结束时间:2016-03-30

展览地址:香港港仔港湾道1号会展广场阁层M/F - Artone

参展艺术家:廖真武

主办单位:ArtFuturesGroup,ArtFuturesGallery

展览介绍


浮城谜事

我笔下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他们生活在那些早已不再是小城的城市中。如同现代性的迷雾一般,这些人在不同的历史瞬间,在各自的人生之中,似乎迷了路。迷失感并非坏事,这至少让我们得以回顾理想。在一次次自我对证之中,人们再次融入现实当中。

摩托车,橱窗,镜中人,一缕闪念而过的回忆、幻想,或者自我审视。现代性的后果不仅是让我们都成了“现代人”,也让我们碎裂,让我们恍恍惚惚中,将林立的钢筋混凝土错认为生命开端的丛林。人们展开那些来自于欲望深处的寻找,在现实中,在城市中,如同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一个个追求成了一道道谜题。

当艺术在谈论生活的时候,它在谈论什么?当我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又在谈论什么?难以再次整合的自我在重现的时候,被一幕又一幕的回忆和幻想所充斥,除了这份短暂的充盈,再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我们剩下的只有浮云。

廖真武

 


廖真武的十年惊姹:发现刺痛又虚薄的美丽躯体

夏可君

2006年,廖真武从四川来到北京,一个画家将如何面对这个硕大的京城?面对这个欲望与权力主宰与膨胀的都城,艺术家如何获得自己的视角与美感?一个还有着深度美感期待的人在一个追求速度与时尚的都市如何获得自己的艺术语言?十年之后,十年的京城“惊梦”之后,廖真武发现了专属于他的那个“姹女”的时代肖像。这个十年艺术图像与感知演变的过程,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审美感知的卓越演变过程,极为具有现代性光晕的特色。

当2006年刚来到北京的时候,廖真武对那些骑着摩托车的人群发生了浓厚兴趣,这是一个漫游者在街道上发现的景观,那些骑摩托车的人在忙碌着,他们显然是并非特别有钱人,当然那个时候北京的小汽车还并没有现在这般多与拥挤,北京人也很多人在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摩托车更为广泛,在取缔之前,可以更好地确保速度与轻便,当然他们大多是农民工,是外来人口,显然,廖真武并非刻意要画农民工,他要画出的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忙碌,是他们对速度的热情,其实是一种忙碌中的茫然,这些朝着我们驶来的摩托车,驾驶者的眼神大多是迷离的,并不明确朝向前方,也许他们之间偶尔有着交流,但也是匆忙的,过客式的。是的,廖真武自己以一个外来者的过客感,深深感到与这个城市的擦肩而过,他就想画出这种擦肩而过的匆忙感。

在画面上,画家就是让我们观众直面他们,似乎他们就在我们眼前,朝着我们驶来,而且人物肢体被画得宽大,似乎触手可及,但是他们又匆忙而过,画家试图传达出那种速度感,衣褶的滑动就带有水纹感的波折,甚至似乎在风中无根一般的随风飘动着。廖真武画出了这个时代的匆忙与迷茫,漂浮与波动,衣褶上细微的波折感带有水墨的流动性与呼吸感,颜色上的暗色基调似乎被灰尘所覆盖。最后几幅甚至就是黑白色,似乎他们将被某种到来的浓雾吞没,似乎他们并不确信自己的未来,而且就是孤立的一个人或一家人,不再有其他背景,随意流淌的笔触更多,一种未完成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旁观者的失落,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走向后现代之前的最后景观。

进入2007年,虽然还是画着骑摩托车的人,但廖真武开始关注个体及其伴侣,艺术语言更为自觉:似乎速度越来越快,这些人只是恍然而过,还被北京的黄沙扑满了,画面总体上以土黄色为基调,以纠集的表现性的笔触来表达时间赶快的速度了,而非之前写实的刻画为主了,似乎就是黄沙天气或雾霭中看到的一团人影,这些人形开始自身拢集,除了色块,最为重要的艺术语言上出现了线条,似乎是整个人形被一张无形的网罩住了,但又被速度撕裂了,这些荆棘一般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这些人物不再亲切,而是变得陌生起来。

这里体现出廖真武开始严峻地思考绘画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在艺术语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纯粹以黄色色块以及破碎的线条来建构形体,不再外在写实,但色块与线条并不和谐统一,就是为了传达出现代人的迷离与错乱;另一方面,则是对都市人物的观察上,更为走向内在,不再描绘场景中的人物,而是暗指时代的情态,欲望与虚无的纠结,越是欲望速度越是走向深渊虚无,越是虚无追求速度,就越是激发欲望的欲望,但最终还是撕碎自身。

我们就在画面上感受到了一种刺人但又诱惑的美感:当然不是这些摩托车如何好看,而是那些撕开的细线,流淌出来的“墨线”,把完整黄色块状塑造的形体基本上分裂了,似乎是时代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撕扯着这些忙碌的苦命人,也许,他们就仅仅是欲望的提线木偶?油画水墨流淌的加强,整个人形与摩托车的融合,人本身已经不重要,因为他们沉浸在欲求的挣扎之中。

直到2008年,以一个敏锐的旁观者的目光,廖真武画出了时代的挣扎:丝线和块状的分离,在纯粹形式语言上更加细腻,有时候仅仅看到无数的细线,如同“丝网状”一般来建构起车与人,暗示出时代苦苦挣扎不得解脱的征象,他们似乎被一层天网罩住了。自此也形成了廖真武最为独特的基本绘画语言。

这也开始了他自己的《时代标签》系列的创作,其实时间上有着重叠,即从2007年开始,不再画摩托车系列时,就已经开始关注那些更为时尚的美女们了,他的绘画语言更为凝练,更为明晰,就是以极为具有水墨流动性的语言,以形体的简单勾勒,但留有大片空白,以水墨性的丝线或者流淌的笔触,来建构现代都市的美女群像,这是他的“惊诧”,对于北京“姹女们”的新的“惊讶”感,新的现代性震惊,从而带来了一种极为冷感、极为冷艳、极为迷人但又撕裂的,极为虚薄又极为刺痛神经的新绘画!

开始的这些女性群像,几乎都是黑白色,廖真武运用了炭笔素描的速写方式,勾画人物轮廓,似乎如同一幅水墨速写,形体瘦长,就是为了描绘模特们时尚的骨感,以空白凸出躯体的性感部分,形体凸凹有致的风韵,而轮廓边缘都有着墨晕的擦染,整个形体当然都是由丝网状缠绕起来,既突出形体的性感,又要保持艺术形式语言的极致,而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种迷蒙的如烟状,似乎被一层薄纱的烟雾渍染过。这是一种新的迷人的性感:裸露的诱惑,但有时候面孔如同空壳一般,丝网的线条如同荆棘,并不允许接近,这是一种沉浸于自身,但又古典阴郁的美,似乎就是一株株野蔷薇或者长刺的野玫瑰,但是已经被剥离开了,是一朵朵剥开的花瓣在建构形体,而枝干上的刺却异常耀眼,还被拉长了,是“刺”在建构形体,它诱惑我们观看,但又拒绝。

这是现代性的冷诱惑,是引诱与禁止之间的游戏,但却带来了绘画之新的审美感受,这是一种撕裂与支离的美,但并不那么悲剧,它并不指向内心,而是仅仅来到表皮,这是“表皮”与“表面”的后现代美学,一切都在表皮上,但这表皮有着时代呼吸的印记,因此当廖真武命名为《时代标签》时,我明白他所指向的是我们日常呼吸与生命接触的那层表皮,这也是绘画的纯粹表面,附着在我们感知的最表层,如同丝网笼罩着我们,或者就是我们欲望的感知神经,廖真武画出了都市后现代感知的生命肌理与触感末梢,如此细腻,如此神经质,如此迷人,但又如此拒绝触摸。绘画的冷诱惑就如此发生,绘画的新平面与时代的肌肤如此贴切,打开的也就如此真切,如此美妙!

无论是黑白色,还是暗粉色,青绿色,无论是雕塑感还是素描感,这些干瘦的模特形体群像,具有时代的基本症候:她们沉浸于欲望的消耗,渴望经典的不朽,但这是木偶或者道具一般的虚幻场景游戏。廖真武把这些人物置于一个舞台布景或者照片摆拍的场景中,她们在表演,但并不取悦于观众,她们沉浸于自身,因为她们被欲望消耗得筋疲力尽了,但还有着冷漠的热情,这是悖论,如同性感凸凹有致的美妙裸体却又被丝线拉扯着,纠缠着。

如果摆脱形象的阅读,我们仔细接近画面的那些笔触,色块的化解与留白,丝线的纠结与分离,廖真武大量转化了传统水墨的笔法与触感,但异常灵动,恍然之间宛若水墨画,其实有着油画颜料的细微色差。

而从2008到2014年,廖真武还画出了另一个神秘的《冥之物语》系列,把之前的黑白色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他更为挖掘现代性的精神内涵,就是幽灵性,中国文化所谓的幽冥感,似乎这些现代都是游荡不定的人物,现代性主体的无根状态都沉入到一种幽冥状态了,她们总是处于欲望的极端渴望与虚无的极端恍惚之间,在极端奢华与即刻报废之间晃动,在黑暗的深渊呼吸却不愿意醒来,这些个体化的女性形象,依然有着自我的沉迷,但是处于一种内心沉默的抑郁症状态,她们或者他们还处于半睡半醒状态,丝网状的梦魇还纠缠着她们,但她们还是渐渐醒来了。

廖真武要描绘的是现代心灵的恍惚迷失状态,不断幽灵化的无名主体如何渐渐醒来的过程,但是不可能彻底挣脱幽灵的萦绕,丝网的束缚就转换为一种如梦的面纱,她们只能通过这道虚薄的面纱来观看世界,总是带有睡眠状的疲软,带有优雅的厌倦,偶尔有着挣脱的勇气,但旋即被丝网缠住。

越是到后来,即接近2013年和2014年,画面上这些如梦恍惚之中呼吸的女性肖像,丧失了个体身份的印记,整个面孔或躯壳似乎仅仅剩下一层薄薄的呼吸,之前的表皮获得了更为幽灵与恍惚的气息,仅仅是一层虚薄的气息虚浮在表面上,因为浅睡眠的梦幻感萦绕着她们的面容,画面越来越薄,越来越透明,如同冷月所铸,面容上的丝线越来越靠近她们呼吸的节奏,身躯似乎被一种时间的流水洗过一般,内在迷蒙的渴望在即将醒来之前呢喃着,这呢喃的虚薄气息带来了久违的色晕,让我们迷醉。

随着刺痛感的减弱,虚薄感的加强,冷艳青绿的皮肤有着玉质一般的触感,还是中国文化生命质地的归还,中国艺术的视觉也有着归还--是从幽冥之地恍惚而来的那种余息,带着迷人幽怨的深情,以其肌肤的永远青春光滑,却只是供我们惊鸿一瞥而无法触及的,但一旦被后现代的影像技术捕获,就可以成为更为安宁的隐秘陪伴者,我们愿意被如此这般的薄透的幽灵们陪伴,因为幽灵们的气息诱惑我们与之一道安眠,因为那是美梦消失之前的最后的薄雾,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恍若隔世的前身,我们自己的冥界的肖像画。

这是现代性所内在渴望的安眠的诗学,这是幽灵们醒来之前的最后的余韵,这是绘画所要捕获的最后的余香。




不得不承认,第一次在廖真武的工作室看到他的近期作品时,我是瞬间被画面中的凄迷、恍惚、颓靡、虚无的意象所包围,似有一种春日午后浅梦初醒的怅然愁绪漫过全身,如同在宋词里冷不丁触碰到刺痛你的句子,无端地把你带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空虚与伤感中。那一张张落寞惺忪暧昧模糊的青春女子的面孔,如水花镜月,荡漾着媚惑迷人虚幻清冷的波光,似乎触手可及,却遭遇冰冷而坚硬的现实阻隔,但你似乎又能隐约感受到来自画面人物丝丝缕缕梦呓般的气息。这些青春时尚幽灵般的女人,栖居在画布的深处,被无边的虚空所包裹,她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冥想,看不出悲喜,却是如此的空灵与玄妙。

其实,画面中的形象不过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我的象征符号,是艺术家自我本体的投射,带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他去画一朵花还是一个女人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他不过是借物言己。对于艺术家来说,难题不是画什么,而是怎样画,以及象外之意的表达。从廖真武的《冥之物语》系列作品中,我看到的是艺术家萦绕于画面的那份忧伤迷离扯不断理还乱的“闲愁”,是对逝去的青春过往的记忆,是在生命与时间的深处,在似水流年中,被岁月冲洗到发白褪色,却依稀残留风吹影动、花光摇曳的斑驳底片。所有的艺术,其最深处皆是对生命自身的关照,其最动人处亦在此。而所有的生命与美好相对于时间的永恒又显得如此脆弱、急促、无常,这份个体生命因时间匆忙流逝而生发的无端的焦虑感会不时地灼痛我们,让我们徒添“美人迟暮、众芳荒秽”的伤感,进而有对世间万物皆为空相皆是梦幻泡影的终极觉悟后的冲淡与从容。可以说,这种飘忽不定、淡如云烟的“闲愁”已经沉淀为中国式文人的文化人格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国文艺美学蒙上一层阴柔与诗性的色彩,但这种幽微飘忽无形无踪的意绪用绘画语言其实很难表现,廖真武通过个人的架上实践延展了中国当代绘画意象表现的新的可能性向度,作品中显现出神秘、玄妙、空灵、淡泊和诗性的东方美学特质也是我尤为欣赏的。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内容与形式是艺术永远无法回避的课题,对于优秀的艺术家来说,穷其一生不过是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系统,并以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呈现当代人普遍期待而尚未出现的崭新审美样式。廖真武多年来的艺术探索正缓慢而艰难地一步步逼近这个目标,他已拨开纷繁的艺术表象慢慢触摸到艺术的内核,具有越来越清醒明晰的语言自觉与文化身份的定位,逐渐摆脱了早期作品中以西方艺术为参照标准的语言习惯,在这次展出的《冥之物语》《时代标签》等系列作品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艺术家近期在艺术探索思考上的深度与锐度。

“诗无达诂”,对艺术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关于廖真武的作品,还是让同行诸君和每一位观众自己去欣赏和品读吧。

朱汉云

2015年5月6日于北京虚苑



她的面孔

文:刘凡

女性似乎永远是男性艺术家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不论理论家、批评家冠以何种名头与说法去支持与反对,她们始终会出现在男性艺术家的笔下。艺术家通过描绘女性的过程来追寻、形成和构造意义。其中,关键是缝合的过程,主题通过缝合被“组织”到再现之中。廖真武的《时间标签》(2008)和《冥之物语》(2009-2012)系列的作品中,他将消费时尚与生存思考编织到他的女性面孔的再现之中。虽然是两个系列,但却有不少共同之处。

从再现的对象来看,女人在画面中作为被观看和描绘的对象,男人或者说艺术家本人作为观者,观看造成一种支配与控制的模式。观者通过与艺术家产生共鸣,既有特权将女性作为展示景物的观看者,又可以作为最终成功占有被描绘对象的控制者。廖真武的作品证实了一个指示和强制行为的男权观念,这个观念通过佯装的规范,促成了一种被建构的趋势。

艺术家从分析艺术的生产到思考意义的产生,是由文化再现所制造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重复推论所形成和加固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廖真武将消费女性的形象作为他生产意义的载体。这些消费的女性形象不仅成为女性自己渴望的形象,而且这种形象被艺术家的创作所控制,被转变成为渴望的欲望。在《时间标签》系列中,这些被描绘的女性遵循和展示着被固定成语言程序规范的消费欲求,演绎着种种社会认定的姿势、态度与欲求,从而成为编制出来的社会欲望的主体。这个被编制出来的欲望主体的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迹以及一代人挥之不去的隐痛。自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了现代资本的生产模式,它被利用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土地、空气、光线等都被纳入生产力与商品之中。这不仅与中国几千年来的重义轻利的传统毫不相容,也与建国以来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它代表的是新教伦理中重商重利的文化。有学者曾称,这种重商重利的资本主义伦理的入侵,是一场比“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影响更大的、且更具破坏力的“文化革命”。60年代出生的廖真武经历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教育,而步入社会以后,面对的是与受到的教育格格不入的商业市场,这种反差所带来的阵痛深深地印刻在这一代人的身上,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

《冥之物语》中那些陷入冥想状态的女性形象,似乎正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亦或者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沉思,甚至陷入一种痛苦地挣扎之中。梦魇般街面广告橱窗不仅是都市的彩妆和华丽外衣,也是商品符号价值亦真亦幻的展示,而这一切似乎都是以女性为中心。女性的意志被更加物质化的街道橱窗所吞噬,在消费空间里漫无目的地游逛变成了她们的精神鸦片或麻醉剂。消费空间从不让时间变得漫长,它压缩了时间感,也压缩和简化了我们的生命。对于这些被描绘的对象而言,物质的生活并不是她们所要的全部,沮丧、懊恼、不屑、轻视、愤怒、惊恐、失望、坦然,各种表情在画面之中写意般地呈现出来。

两组作品横跨五年时间,从绘画技法上看,色彩似乎并不是艺术家想要突出的重点,廖真武似乎更加沉迷于单色的世界与机理的制作。去除了色彩的干扰,观者看到的是一种笔触的张力和书写的意味。《时间标签》系列中,艺术家醉心于块面的组合以及笔触的痕迹。粗糙干涩的质感,不太容易让人将之与女性以及时尚消费联系起来。带着墨镜、围着头巾、听着耳机的时尚酷女形象用一种特有的绘画语言展示出来。《冥之物语》系列中,精心控制的流淌的笔触以及堆积的机理效果,营造出如夏日清晨中雾霭的朦胧之感,画面变得湿润、飘逸起来。

画面中的背景似乎也不是艺术家着意刻画的地方。《时代标签》中,近乎平面的背景,更好得衬托了表现丰富的女性形象,繁与简的对比强烈而明确,而投射在背景上的影子,使得画面产生了如快照一般的感觉,与表现复杂的人物形成鲜明反差。而在《冥之物语》里,裂痕般的背景与人物面部的机理形成呼应,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与历史断裂的外部环境。

以女性面孔为表现对象,将现实与梦想的反差表现在她们的面孔之上,是廖真武近五年来创作的这批不算太大的油画作品的基本线索,他用艺术的方式将这些情绪转化,作为一丝慰籍,抑或是对无法抗拒的现实的一种微小抵抗,而这也将成为他继续创作的动力。

2012 年盛夏于南湖畔



廖真武

1964年生于中国四川中国美协会员

先后就读于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四届助教研修班

第九届材料绘画语言创作高研班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成都

个展

2016年“浮城谜事”廖真武作品展(香港)

2015年“浮生·呓象”廖真武作品展虚苑美术馆(北京)

2011年“东镇西城”廖真武水彩作品展(上海)

2011年“大湖365”廖真武作品私人展(北京)

2010年“见证”廖真武作品巡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0年“见证”廖真武作品巡展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2010年“见证”廖真武作品巡展深圳华美术馆(深圳)

2010年“见证的历程”廖真武作品展威诺里萨艺术馆(北京)

2007年“时代标签”廖真武作品展,中国深圳格丰艺术机构 (深圳)

2007年“时代标签”廖真武作品展,威诺里萨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07年“水色豪情”廖真武作品展(北京)

2002年“岁月留痕”廖真武作品展(四川)

1992年廖真武水彩画展(四川)

群展

2016年      “周而复始”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马利美术馆,济南美术馆,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北京上海山东福建)

2015 年峨眉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四川)

2015 年比利时艺术博览会(比利时)

2015 年新加坡艺术博览会(新加坡)

2015 年台北艺术博览会(台北)

2015 年四川省名家美术作品提名展峨眉当代艺术馆(四川)

2015 年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

2015年“异彩”中国当代水彩艺术邀请展(北京)

2015年“黑白进化论”峨眉当代艺术论坛(四川)

2015年中国乐山峨眉艺术双年展(四川)

2014年“痛感”当前绘画艺术探索展(北京)

2014年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

2014年巴山神韵中外艺术文化交流展(四川)

2014年亚洲现代艺术博览会(香港)

2013年时间重启第二回 2022迎申奥艺术展(崇礼)

2013年跨越领域当代艺术展(北京成都)

2013年澄怀观道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四川西昌)

2013年“慢”艺术《库艺术》学术研究展(北京)

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意大利文化邀请展(意大利罗马)

2013年蓝顶部落当代作品展(成都)

2013年“寻源”岜沙之旅(贵州)

2012年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香港会展中心)

2012年“超越肉身”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展(美国华盛顿)

2012年       Kansas收藏作品展(美国堪萨斯)

2011年“起承转合”当代艺术展(北京)

2011年“穿过”中国当代作品展(意大利西西里岛)

2010年“东西对话”中国当代作品展(美国加里佛尼州)

2010年中意文化年“穿过”中国当代作品展(意大利斯波莱托)

2010年“春季联展 / Spring Showcase”(香港世界画廊)

2010年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博览会Fine Art Asia 2010“(香港)

2010年具象研究消费图像当代艺术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2009年大家一起玩作品展(北京)

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联盟首届学术邀请展(四川)

2009年经验/惊艳中国当代厅艺术展(北京)

2009年       2009(第13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

2009年美术史中的进化论-”文化新美学“艺术精品大展(深圳)

2009年”为了忘却的记忆作品展“(北京)

2008年西南力量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上海成都)

2008年美国迈阿密巴塞尔博览会(迈阿密)

2008年”欲望森林“当代艺术作品展(深圳)

2008年第三届亚洲国际当代艺术展(香港)

2008年中国当代画廊艺术精品展(深圳)

2008年”力·型“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

2008年第三届中日现代作品展(日本)

2008年”重建中国“当代艺术展(迈阿密)

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展歌德画廊(香港、伦敦)

2007年全国第二届风景·风情油画作品展(上海)

2006年全国第十九届新人新作展(北京兰州)

2005年全国第七届水彩水粉展(郑州)

2005年水彩四川七人学术联展(成都)

2004年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广东)

2004年南京第二届水彩画双年展(南京)

2003年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福州)

2002年纪念”延讲“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成都)

2000年四川省水彩画作品展(成都)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成都)

获奖

2014年南京国际美术展铜奖

2005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铜奖

2004年”建国五十五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0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铜奖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四川美术作品展铜奖

公共收藏

Kansas基金会美国

Virginia艺术机构美国

Art Futures Group 艺术机构中国香港

华美术馆中国深圳

蓝顶美术馆中国成都

四川美术馆中国成都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

上海钢泰美术馆中国上海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四川

南京布罗德文化艺术机构中国南京

发表

作品曾发表于《人文艺术》、《艺术当代》、《库艺术》、《Art概》、《中国百老汇》、《艺术当代》、《艺术经典》、《世界艺术》、《画刊今日中国美术》、《社交商圈》、《画廊》、《艺术品投资》等专业出版社。

2002年出版个人画册《岁月流痕》

2007年出版个人画册《时代标签》

2010年出版个人画册《见证》

2011年出版个人画册《东镇西城》

2015年出版个人画册《廖真武作品集》

2015 年出版个人画册《浮生·呓象》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