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时代的跨度:中国当代影像与北宋时期审美思潮的回望

开幕时间:2016-07-09 17:00:00

开展时间:2016-07-10

结束时间:2016-09-04

展览地址: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策展人:秦伟,蔡萌

参展艺术家:王川,缪晓春,姚璐

主办单位: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介绍


站在时代前端的艺术家总是不受教侮,他们坚持己见,逆流而上,即使被社会大众视为不羁的冒险者也在所不惜。这股坚强的毅力发自于个人文化素养和时代触觉,凝聚为澎湃的创作动力。一个时代的审美维度所以形成,每每关联于社会中不同的政治因素、文化语境以至是科技革新。新的艺术形式一旦走进公众领域,固有的审美价值会被消解及颠覆,进而扭转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共识。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摄影被推动至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形成一股新的文化力量,渗透至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当代语境下,艺术家不再陶醉于精雅化的沙龙圈子,而是担当着公共知识份子的角色,并在作品中对现实赋予批判。姚璐、王川与缪晓春均站在时代的前端,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艺术表现,展示出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境遇。

王川的《再聚焦:龙》别具深意,他走遍南北大地,以其独特的影像话语探讨他对这个时代的观感,作品结构严谨而细腻。我们可从两个层面去分析王的作品,“龙”在中国属于一种来自远古的精神载体,亦是至高权力的皇权象征,但这种代表权势、高贵和尊荣的图腾符号在今天消费主义大潮下,变得俗气而粗劣。从另一层面看,王川的作品舍弃了那些传统摄影的语言排序,刻意拆解焦点上的事物,以别具一格用于摄影的修辞方式——影像语言失语(aphasia)作告示,突显失效的图像数据,是数据泛滥时代中的另类写照。

北宋时期的社会犹似今日的中国,是一安定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国家。肇始于北宋时期的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自隋唐以来,文人山水美学的发展奠下中国美学基石。山水画不仅提供了一个可观、可游、可居的文人精神空间,而且还以此为媒介发挥一种由笔墨建构的内在语言系统。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古人大山、大水、大自然的敬畏。然而,时过境迁,敬畏的对象已经悄然转移对体量巨大的“宏伟建筑”和荒诞的现代都市景观中。而这些景观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不断膨胀的权力意志和欲望。姚璐的《遮蔽与重构》极尽调侃,以贴并、重构手法,把传统青绿山水转化为视觉符号,植入现实处境中,透视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遮蔽与重构》的影像语境在剖白一个让人没法躲避的寓——青绿的残山败水,是一语道破的警号。

一个影像的重量是多少?1公克?0.5公克?还是一个虚拟的问号?21世纪的数据革命,把艺术创作伸展至无边际的虚拟领域,它既不真实却又存在,让飘渺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影像,产生新一轮的感观经验及触发思考。缪晓春的创作有一份大历史视野,他的《灰飞烟灭》、《无始无终》及《从头再来》是一部史诗式的三部曲,在这三部曲中,他或者化身为中国古代的人物,或者变成一种单纯的自我个体,以绵密的思绪,游历于西方的精神世界。在他那些飘忽的影像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化符码,碎片化的叙事情节;从米开朗基罗的《圣殇》(MichelangeloBuonarroti“Pieta”)、拉斐尔的《雅典学院》(RaffaelloSanzio“ScuoladiAtene”)、巴赫的《马太受难曲》(J.SBach“Matth?uspassion”)到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WilhelmRichardWagner“tannhauser”)??;在辽阔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处境是多般脆弱,人类的存在是那么无机质。这个孤独而飘泊的灵魂,默默地思索着人类的文明兴落,寻找那不可解答的答案,直至万象皆寂。

《时代的跨度:中国当代影像与北宋时期审美思潮的回望》是一次学术性的展览,展出三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作品,以当下中国文化景观为前题,探讨当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美学关系。

——《时代的跨度──策展人语》

文丨秦伟、蔡萌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