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意象”——何世斌纸上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6-07-31 15:30:00
开展时间:2016-07-31
结束时间:2016-08-04
展览地址: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 (
策展人:杨卫
参展艺术家:何世斌
主办单位: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
独特的借鉴与转换
—关于何世斌的艺术
文/杨卫 (批评家、策展人)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当代文化形态,越来越突破自身的边界,朝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取最新的科技手段,来拓展表现的媒介;二是回归于过去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资源。前者造就了语言和形式的试验性,后者带来了文化的深度,也增加了当代人的“寻根意识”。正是在这两极的拉锯与刺激作用下,一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比如书写的文字等等,被创造性地转换成了新的视觉形象。在这方面深入探索的中国艺术家有不少,其中何世斌就是青出于蓝的一位。
不过,虽然何世斌是以文字为艺术创作的母语,热衷于将某种书写性引入自己的绘面,但与许多相似倾向的艺术家还是有所区别,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作品并非脱胎于大面积使用的汉字,而是挖掘了一种极为罕见,只是在极小范围流传的“女书”,并以此为创作的源头,去丰富自己的笔端,使其更具陌生化和抽象性,同时,也更有边缘文化的内涵。如果说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那么,何世斌从边缘的文化形态中摄取创作资源,也必将会把我们引向一个隐秘的世界,去感受奇幻的视觉之旅。
何世斌是湖南江永人,他的家乡流传着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特殊文字,称之为“女字”,或曰“女书”,是专供妇女之间交流、姊妹妯娌之间吐露私情的文字。这种斜体修长、秀丽清癯的文字,脱胎于方块汉字,自成一个书写体系,与甲骨文近似,带有很强的象征性与纹样性。何世斌尽管不是女书专家,但从小与之接触,尤其受女书研究者的姐姐之影响,耳濡目染,对其也是了如指掌。他后来选择女书作为自己的艺术母语,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和演绎,使其抽象画创作迥异于其它类型的抽象画,不仅丰富了抽象艺术的语言形态,同时也包含了他对自我主体的发现。
其实,何世斌回归自我的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许多辗转和反复。像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样,何世斌进入艺术创作,一开始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他早期作品就明显带有西方表现主义与抽象艺术的痕迹。可尽管何世斌也是受“他者”影响而进入艺术创作,但寻找自我的命题却始终贯穿其中。这使得他总是一步三回头,在不断尝试新风格的同时,也会不时地回望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正是在这种不断地文化回溯中,何世斌遇到了在自己家乡流传的女书,顿时获得启迪,于是,便以此为基础,将女书的字体结构加以抽象和变形,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探索。
在何世斌的作品中,女书成为了基本的造型语言,无论是将女书直接作为符号来演绎,还是间接地以此来构图,都脱不开女书的印迹。不过,何世斌在自己的绘画中运用女书,并不是要回到女书的本身,而只是一种造型的借鉴。正如他很强调作品的绘画性,甚至迷恋于笔墨的趣味一样。诸如此类都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何世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之所以将女书作为母语,来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那是要借题发挥,为的是与西方抽象艺术拉开距离,给自己的抽象画探索找到不同的源头,注入自我生成的文化内涵。
2016.7.8于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