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蜕变——2016第四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

开幕时间:2016-08-27 16:00:00

开展时间:2016-08-27

结束时间:2016-10-25

展览地址:北京塑料三厂文化创意园南皋路129号,北京798 太和艺术空间,北京马奈草地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亚力山德罗·卡尔蒂纳莱,亚历山德罗·扎尼尔,安德烈·奇耶斯,安德烈·拉鲁卡·阿尔黛阿,拜比·奇欧蒂,博內蒂·贝佩,卡罗·波法,陈丹阳,陈文令,戴陈连,樊洲,枫翎,韩五洲,何勇君,何云昌,侯珊瑚,华庆,黄河,黄鹤,全部艺术家请展开阅读

展览介绍


而艺术家,相比于其他人而言,总是在寻找一些不寻常与独特的东西,其中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一些或者所有事物。因此,蜕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从内部到外部“超越”的改变,并且能够打开一扇通往增加人性、思想、幻想以及现实丰富性世界的大门。我们相信艺术是变革的创造者,是一种能够证明人类知道如何将过去推进的方法。

——第四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主策展人  桑德·奥兰迪 (意大利) ”

2016年8月27日,第四届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将在北京798艺术区、北京塑料三厂文化园和马奈草地三大展场再度开展。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从2012年开始,每年在意大利和中国循环开展,是中意两个最古老文化的最前沿创作成果的互动,之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

本届展览以“蜕变”为主题,北京塑料三厂3000平米老厂房新生焕发,突出后工业时代的“蜕变”观念,同时有北京马奈草地美术馆1200平米展厅和798太和艺术空间的精彩呈现,为期两个月的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将是一场盛大展事。在文明冲突日益尖锐的当下,90多位中意杰出艺术家的聚集,我们可以在这里倾听两种古老文明的前沿对话,“蜕变,是人类对推进过去和把握未来的期望,我们把这种期望厚托于艺术家们“本届主策展人王景義先生说,“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所有辩论和探讨,这便是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价值和意义所在,也必将是其声望建立的基础所在。”意方策展人桑德罗对这届双年展的期望则是“ 我们相信艺术是变革的创造者,是一种能够证明人类知道如何向未来推进的方法。”

第四届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主要分三部分:现时之境、超基因、蜕变中的新工笔。其中,“现时之境”基于当代现状,邀请了中意两国众多活跃在一线的艺术家,包括意大利艺术家Piero Glardi (皮耶罗·基拉尔蒂),Lucio Pozzi(路琪欧·波齐),Marco Bolognesi (马克·波洛尼耶斯)Andrea Chiesi(安德烈·齐耶斯)Franco Mazzucchelli(弗朗哥·马祖基耶利),中国艺术家何云昌、原弓、李占洋、叶永青、史金凇、俞心樵、杨纳等,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持续关注艺术史的推进,以及艺术与社会、政治、人类关系的话题……“超基因”展览单元,由艺术家个人项目和分主题展览构成,展览内容都经过策展人与艺术家的深入访谈和精心甄选,其主旨在于多元的审美,众议的声音,未来的步伐;“蜕变中的新工笔”展览单元,作为与意大利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借此也向意大利朋友利玛窦、郎世宁致敬,很显然这与中国百年绘画发展历史相关,与传统继承和思想创新相关。

本届双年展的组织者还将发起由欧洲几家核心美术馆馆长或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世界美术馆馆长论坛”,就“私人美术馆基本结构”议题进行讨论。已经确认的有达利基金会、普拉多美术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等五家核心艺术机构的主要管理者或策展人将参加此次论坛。对于美术馆馆长论坛的主题,艺委会主席棉布女士称:“艺术家的工作关乎文明,创造文明、发展文明、资助推动文明都是伟大不可磨灭的功绩,要知道正如一百多年前,在双年展的发源地威尼斯,没有地区开明商人和贵族的赞助和支持,就没有延续至今的享誉世界的宏大盛会。但愿我们今天“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所有同仁的努力也不负苦心。”

从本届开始,中意双年展将进入全面的市场化运作。“艺术史就是艺术市场史,为优秀作品叫卖,是任何艺术机构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双年展组委会中方运营总监季晓枫先生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与市场合作的态度,“学术主导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意双年展当中来,则必须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

第四届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

——意大利——

Alessandro Cardinale(亚力山德罗·卡尔蒂纳莱)

Alessandro Zannier (亚历山德罗·扎尼尔)

Andrea Chiesi(安德烈·奇耶斯)

Andrea Raluca(安德烈·拉鲁卡·阿尔黛阿)

Bepi Ghiotti(拜比·奇欧蒂)

Bonetti Beppe(博內蒂·贝佩)

Carlo Bonfa(卡罗·波法)

Cristina Gori(克里斯蒂娜·歌丽)

Dario Neira(达里奥·奈伊拉)

Diego Scroppo(迭戈·斯科罗博)

Dulio Forte(杜伊利奥)

Eros Bonamini(埃罗斯·博纳米尼)

Fabrizio plessi(法布里齐奥·普勒斯)

Federica gonelli(费德莉卡·歌奈丽)

Federico Pari(s费德里科·帕里斯)

Franco Mazzuccheli(弗朗哥·马祖基耶利)

Gianfranco Gentile(吉安弗朗哥·真蒂莱)

Lorenzo Piemonti(洛伦佐·皮耶蒙蒂)

Lucio Pozzi(路琪奥·波齐)

Marco Bertin( 马可·拜尔汀)

Marco Bolognesi(马可·波罗尼耶斯)

Marco Gradi(马可·加尔蒂)

Marica Moro(玛莉·卡莫罗)

Matteo Mezzadri(马代奥·梅扎德利)

MichelangeloI PistolettoI(米开朗琪罗·皮斯多莱多)

Nino Mustica(尼诺·慕斯迪卡)

Paola Rizzi(保拉·里奇)

pepe perone(佩佩·佩罗涅)

Piro Gilardi(皮耶罗·基拉尔蒂)

piero mottola(皮耶罗·莫多拉)

Quber( 邱贝儿)

Rossella Pezzino(罗塞拉·佩奇诺·德·杰罗尼莫)

——中国——

陈丹阳  陈文令 戴陈连 樊洲 枫翎 韩五洲 何勇君 何云昌 侯珊瑚 华庆 黄河 黄鹤 计文宇&朱卫兵 贾西贝娃 金沙 雎安奇 可煌 李芃澎 李占洋 李真 梁半 林菁菁 刘邓 刘力宁 刘骐鸣 刘夷 栾佳齐 洛本天津 吕美 吕鹏 孟煌 孟瑾&方二 邱飞  瞿倩梅 任宏伟 任戎 沈凌昊 沈奇 史金淞 王恩来 王瑞林 魏立刚 吴梦诗 吴思骏 夏天 熊言钧 杨佳奇 杨纳 杨千 叶永青 尹昌志 俞心樵 原弓 张朝晖 张海鹰 张越 张云峰&李海光 周长勇 朱小地

语境 观点 友谊

棉布(第四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艺委会主席)

1、我们所说的艺术界,较有创造的原因,来自于全球交往、在话语和市场界面上的共处和关系而进展,中意双年展进入到第四届,源于此。

2、进而,一群彼此独立的艺术机构、艺术家因为双年展时间的推进,建立了友谊,友谊在这里是直接体验彼此,和亲切又尖锐的对谈。

3、作为成果的双年展,提供了一种语境:以其文化项目进行当代艺术东西方同步实践,它跨越了名牌,名利场而希望建造更好的社会。

4、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120名艺术家,塑造着今天各种各样的可能世界。

5、所以,第三届意大利参展艺术家毛里奇奥.卡特兰说,艺术就是“美好乌托邦”的时光……这短暂的时光被我们所有艺术家,策展人,参与者而共同创造。

6、我们售票观展。票,在这里是一种关系,显示出双年展是对于公共空间的话语的实现,是一种人类互动和社会网络的理论和实践,票,持续了城市文化的总体延伸,一直到人们大脑的内在性里。

7、我们把艺术界逼格的气氛,通过三个展场:798太和空间,马奈草地美术馆,塑三文化艺术园区,转化为体验的时间,以及无限制讨论和开放的口子,让城市亲近的经验普遍化、专业化。

8、通过大量的公众观展,不同人群高密度会面的状态,成为自然种属下的体制,我们称之为文明的进程。

9、所以中意双年展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中介,这也不是新鲜的观念,不过我们增加了价值,通过两国艺术精英之间,大众热烈之间的交往,取代了政治性。

10、启动公众或者说他人的观展和社会互动,就让那些符号学,形式等获得了实体和能动性,我们认为,我们就来到了共同的世界,这一世界恰好被艺术家所创造。

11、蜕变,不仅发生在内在的世界里,在地理学的意义上,交流场域蔓延到第三国,促成西班牙5大美术馆馆长,和中国各大美术馆以及业内人士对谈,我们以论坛的方式理性追问和建构关系世界。

12、为此,我们所声称的学术,仰赖于哲学传统,美术史和收藏史。但并不是任何艺术理论,没有排他性,但充满了批评和人际游戏,我们印证德勒兹所说的那样,本届双年展美术馆馆长论坛“是动情与知觉的团块”。

13、还有一些超越,恰恰来自快乐的需求,比如跳舞,戏剧,美食穿梭其中,这种约会功能让我们回到诗性,而放弃了艺术的野心。

14、祝大家快乐。

蜕变

文:王景義(第四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主策展人)

第四届中意双年展的命题为“蜕变”(Metamorfosi),在人类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变化;基因工程从解释到人为重组变异,通讯技术从战争、工业、社会民主到现在的每一人类个体间的通讯,一切事物皆达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来的最高峰,这些变化除了挑战近百年来传统的“道德与伦理”, 也直接影响了对艺术的追求和观点,在后工业的文化影响下,不仅开阔了人类价值观的多元阐述,也造成艺术创作的创新和表达方式,文明一向是诡局多变的,任何一个革新都将会使偶然成为必然,最大的挑战已经从与大自然的抗争转化为对价值观和理念的战争,然而…

文明何去何从?艺术在经历了千年的洗礼,此刻每一种工艺和技术都远远超越个体的思想,围绕我们的“科技”与“定律”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个体无法用有限的生命完全理解,甚至改变了信仰的价值判断,由于这些浪潮不断的变动,我们的思想将面对更多的挑战,在每一个“蜕变”的关键时期,这些如炼金术似的艺术家们,总是透过他/她们敏感的感官和不受限制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有时也可以使我们一窥未来,这种带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也是我衷心迷恋于艺术的特质,期待此次的展览是冲击、是创造、是反思、也或许什么都不是,直到文明历史的长河流向未知的以后,当后世考证探索他们曾经发生的“过去”,当然;就是我们眼下的时代,可以证明在某一个时刻有过这么一种想法和理念,透过这些作品传达,并超越时空。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衷心期待我们一起秉持谦卑和包容,接纳这个世界的不同文化,同时也寻求艺术家带来的思考以对我们当下的挑战有更多的启迪,我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唯一能确定的是;此刻人类族群将在同一时空,面对相同的考验和挑战,对即将发生的“蜕变”,无论我们用什么心态面对这即将来到的转变,所有的偶然都将成为必然,而在后世所撰写的历史长廊中,或许仅有一行或被永久遗忘,但也阻挡不了创作和探索的天性,寄往厚托于艺术家们。

蜕变

文:桑德罗·奥兰迪(Sandro Orlandi)(第四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主策展人)

翻译:徐化宁

蜕变之下的概念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变革(突变),这一变化可能是身体的,精神或者心理的,甚至可能涉及到环境,状态以及其中最复杂和多样的形式。蜕变不是自动发生的,它常常是一个自然过程的结果,而且几乎总是致命的,或者总籍由纯粹的精神路径得以实现。在所有的文化中,无论是当代还是过去,人们都已表现出对蜕变的极大兴趣。作家,特别是艺术家,为了给出现实中所产生蜕变的内容和形式,经常漫步到人类的思想深处,释放自己的幻想,直到找寻到了最深处的灵感之源,从而以一种完全抽象和观念的(状态)表达自我。他们因此早已变得将神话与历史混合,将想象之物与现实,甚至将荒诞与可能相混合。这种变化与转化是链接物质与思想的刺激因素。我们因此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关于蜕变的思考纬度。

蜕变是

——对个人性格的改变

——改变地位的欲望

——对不适的反应

——对童年恐惧的自我回归/调整

——对罪的自我惩罚

——适应操作环境

——适应家庭成员环境下的关系

——对无法满足自身和其他成员需求的反应

——对物质和心理服从的反抗。

——一种可能的救赎形式

——对现实的逃避

——对无法摆脱的社会责任的逃避

——对现实的暗示及批判

——通过外部找寻到内在的符号性转化

——一种不同的世界想象力

——平行现实的创造力

——找寻沉思的绿洲-改造物理外表的能力

——挖掘我们内在的方法-自我与自然的亲密融合

——改造不寻常(日常与自然中的)的愿望

——通过看似不合理的创造力解决问题

——关于力量的表达(预言)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