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日月光华——中国当代艺术大展

开幕时间:2018-06-06

开展时间:2018-06-06

结束时间:2018-07-22

展览地址:意大利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仇德树,申凡,徐冰,谷文达,洪凌,杨诘苍,马树青,隋建国,邓国源,王天德,谭平,秦风,丁乙,展望,崔宪基,杨述,李磊,张方白,泰祥洲,陈文令,史金淞,杨冕,丁设,王亚彬,童雁汝南

展览介绍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都照彻在大地上”。
  “日月”是天宇星体,是空间概念;日升月落,是时间概念;日月还是既相异又统一的最高层面的世界整体观。日月阴阳既相克又相生,在阴阳交替中,万物得以孕育,万物不灭的本源,是为天道。包含着宏大的天地时空观和发展观。在老庄思想中,道是宇宙的终极法则。在传统哲学中,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求道、得道、通道。于艺术家来说,艺术也是“通道”的途径之一。
  “光华”则有光线和色彩的意思,在绘画里,光线和色彩是绘画的主要要素。光华还有照耀、开启、升腾的含义,是绘画艺术从形式升华到内涵到精神的喻示。
  展览作品大部分为黑白色系,是与“日月”相契合。黑白两色化为相生相协的天道自然,构成融合万物的宇宙世界,呈现出对天与地的东方哲学。“黑”在中国古代也代表天,既无垠的长夜,黑色为众色之王。“白”代表光,具有纯洁、充盈的本质。黑白相生相协的天道自然,构成融合万物的宇宙世界。红色在古代谓之“朱”,有“心”的意思,黑得朱而天章焕。朱与黑结合,有彰显文明、参悟天道之意义。
  本次展览对邀请的艺术家的选择也立足于以上精神内涵,是在全球当代艺术领域十分重要和杰出的华人艺术家,包括仇德树、申凡、徐冰、谷文达、洪凌、杨诘苍、马树青、隋建国、邓国源、王天德、谭平、秦风、丁乙、展望、崔宪基、杨述、李磊、张方白、泰祥洲、陈文令、史金淞、杨冕、丁设、王亚彬、童雁汝南等。
  仇德树
  多年以来,一直对自己发明的一套作画技巧感兴趣。这就是对传统中国画材料的宣纸。边撕裂、破碎,边整合、重建。再通过雕、擦、磨、挖和新的多层宣纸装裱技法。创作出我的艺术语言:裂变形式。
  实际上“裂纹”在自然界:山河大地,古老建筑……都能见到。从理论上讲,真实的裂纹在时空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我称之为“裂变”。裂变是很不简单的。
  “裂变”的美主要来自宇宙中的随机性。东方美学称之为:“天趣自然”小到细胞分裂产生生命。大到能量的大爆裂产生宇宙,真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在人的心灵里与自然界表象与内在……撕裂破碎的悲怆感似乎在表示我的心愿:珍爱地球环境,珍爱现在美好的生活。愿日月光华常在。
  申凡
  申凡的作品以面貌显着的不同系列构成,材料也不断变更,却在视觉质感上始终延续着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气质。此作品重新分析了古典山水画的空间和笔画结构,同时在新的媒介和空间关系中,再现了文人艺术中最重要的自然,自省,以及共通的感知对当下时代的穿透力。申凡近年的新作品回到了直觉,以及对作品的“体认”这一观看方式中,通过视觉、触觉、文本等不同感知方式的转移,提示了观看方式的综合性,并包含了他对观看逻辑的变更和完善。
  徐冰
  “英文方块字书法”是艺术家徐冰创造的一种看起来像中文,但实为英文的书写形式。内容是中国古代着名诗人杜甫诗歌,形成古今中外的对话。观众面对这些来自“英语文化的东方书法”,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在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转换中,提供的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场,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的体验。表达了艺术家对艺术与社会及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看法与态度。
  谷文达
  谷文达用他极具个人特色的书写方式创作的《简词典·日月光华》正是本次展览的标题,本作也是艺术家特别为这个展而作。作品以他一贯的组合形式,把“日月光华”四字通过合理的排布,拼写成既具有汉字美学特征又不可真正辩读的方块字符。水墨笔法运用使文字的浓淡水润光泽具有丰富的层次感。谷文达的当代水墨画的新探索和突破主要基于融汇这两大成熟的艺术语言:山水画艺术和书法艺术。谷文达的当代水墨画的探索与突破,影响了一批当代水墨艺术家。他在当代水墨艺术运动中的挑战与拓展,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奠基人。
  洪凌
  这幅作品表达了江南三月春雨润物下的生发,把泥土林木春花山野的自然生机与魅力展现出来。画面减弱了光影强调了树身的苍劲花影的晃动。饱满构图的画面强调了节奏回旋的力量与动感,晨光有些蒙泷的感觉中传达出些许温柔。做画过程强调了层次感、色层在一遍遍积累中使得色彩丰富,且不断的产生画机引导意象与意境的生成。
  艺术家认为,创作时,要把自己的创造交给自然,交给传统,交给山水。与背后喧嚣的城市,人们激昂生存状态渐行渐远,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脉搏而跳动,与中国的万千大山相唱和。他的手法是现代的,但精神仍是传统中国山水精神的继承。
  杨诘苍
  《紫光土》来源于《十一日谈》系列作品之一,杨诘苍运用传统工笔重彩技法,描绘了他想象中的天堂。这个天堂是根据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作家乔万尼·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而创作。"我是《十日谈》中的第十一个逃亡者,在这里讲述第十一天的故事……"艺术家说。他所创造的这片保证公平交流的幻境,让观者转而反思如今这个所谓全球化的世界。只不过他的"世界"是建于平等、互敬和关爱的原则之上的。艺术家以中国传统花鸟画为样式描绘出来的景色,表现的是一种普世而永恒的自然风光。
  马树青
  马树青的注重在作品中留下时间的痕迹。艺术家使用透明的和不透明的两种材料,在不同色彩层层叠加中,被覆盖不可见或因透明可见,表现艺术家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在覆盖和被覆盖中,时间的流逝在画面上被固定下来,可视与不可视共存于绘画过程中,并且在绘画中一点点透露给观者。
  隋建国
  隋建国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的作品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带有很强的符号性,这些符号大多与社会,历史的特殊记忆密切相关,他的创作逐渐抛离了个体的身份创作进入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探索,同时隋建国也成功地将作品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
  邓国源
  作品以废料做成。面对的当代艺术现状,其复杂程度是空前的,对传统经典形式,语言的结构与文本的颠覆与重建,是困难重重的;然而,在经过深长的思虑之后,他把自己的“先锋”指向定位在“人与自然”、“人与艺术”、“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在邓国源的手下,汽车废墟鬼斧神工化身为通灵剔透的太湖石,“皱、漏、瘦、透”,姿态万千,宛若天成。这些作品色彩各异,或沉静冷艳,或肆意怒放。
  通过对废料的处理,又以新的形式重生,使之成为美的艺术。乃是对消亡与复活的宇宙物质转化轮回之天道诠释,正如阴与阳、黑与白、生与死的互相转化,不断变化与生成。与中国哲学宇宙观是一致的。在艺术家的工作中,一切从终点回到起点,废墟重新变为花园。人、艺术、自然的关系也将通过人为的或自我的转换,不断变幻,生成新的关系。这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信心。
  王天德
  王天德作为一位当代水墨实践者,从未拘泥于传统形式。他的水墨空间观念既是绘画,也是类浮雕,火灼、山水、书法……穿越时间与空间。
  作品的左边是古代书家的书法作品,右边以火灼取代毛笔书写的手法,建构成虚实痕迹的空间关系。镂空的香焰书写覆盖于底层的书法与山水,造成局部镂空线形凸显浓墨若隐若现的字迹或碑版拓片,字形残缺,不仅像是经过岁月时间的侵蚀,从而流下时间痕迹,而且改变了传统书画惯常的形式,形成艺术家总体的视觉语言。
  谭平
  谭平以厚重的大块红色使作品过目难忘。红色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占有重要的地位,红色在古代谓之“朱”,有“心”的意思,《开工开物》中道:“五章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万卷横披,黑得朱而天章焕。”因此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图像的形式从大的充满空间的圆,渐渐分解成为游动的点,不断游离于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不确定的平衡中,通过色彩的一次次覆盖,逐渐将表层的图像逐渐隐到后面,最终消失于涌动之中,在平面艳丽的色彩后面,有另一个深度与层次,有着暗示与隐喻,意义与象征。
  秦风
  在秦风的作品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他与17世纪中国画家八大山人的相似和契合。无论是用水墨还是丙烯,以在纸和画布上动态的视觉形式,都应和了相似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他的装置作品以浓重的墨色传达了象征性的意图以及强烈的视觉效果。
  对中国水墨画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仍然是秦风的工作重心。加大作品的幅面,尝试除黑墨以外的其他颜色作画,甚至使用现代的丙烯颜料,他不懈追求笔墨语言的无限可能性。虽然创作形式不断地在变化,秦风还是延续了一定的传统。沿袭着人们熟知的黑色的抽象形式,在此系列中又出现了朦胧的中国山水画的痕迹。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一样,这些意象是艺术家想象力的产物,而并非对外在世界的直接描绘。
  丁乙
  作为艺术家的丁乙,其个性化的标志性风格,便是一贯以来利用“十”字形的图案重复和细致地构造出他的画面。“十”字在西方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在中文语境中,“十”字形代表着方位方向和时区,暗含天地空间与日升月落的时间关系,丁乙探索出了一种抽象的审美学,有条理的抽象作法,重复图案里的变化,使他的作品在中肯的当代艺术抽象绘画里显得尤为迷人,并能引起人的好奇心。其作品中那些和谐一致的“十”字形元素把严谨和动态相互之间的复杂影响以视觉方式具象呈现了出来。
  展望
  飞来石是用不锈钢板在石头上直接锻造而成。仔细拓出石头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起伏,直到与石头完全贴近,一模一样为止。再经过焊接、打磨、抛光的工序,变成一个与原石一样但却是镜子般的石头,或者说就是一个同镜子般材质的假石头。最后,它被安装在一块镜子上面,镜子被撞碎。整体展示了一个石头飞来落地的瞬间。作为一个镜像,它映照日月变化,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展望创作的不锈钢作品,早已获得了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赞誉。特别是代表作“假山石”系列,以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太湖石为原型,手工打造出光华闪亮的不锈钢山石。展望这种不重意义,重视视觉冲击的新图像,既似乌托邦的隐喻,又如现代化的镜像,深刻反思着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进程中重塑传统的重要命题。
  崔宪基
  崔宪基的装置作品,有两个要素,一是月亮,二是抽象的汉字笔型。月亮是“日月光华”之月光,红色的月亮,是浪漫的象征,红色在古代叫“朱”,有人心的意思。汉字笔型代表沟通的方式,也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作品以具有中国色彩的内容展示,试图探寻中西文化相沟通的可能。
  当代艺术家崔宪基萃取狂草书法“感性”、“直性”、“真性”的要诀,融入于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之中。他的“狂草”是脱离于文字用途的,是不可读的。只抽出书法的视觉元素,只抽出最为本能的感性,可以说这是东方艺术哲学以独有的脉络与世界共鸣的热抽象。
  杨述
  作品中光线和色彩是绘画感正有光华之意,诠释了形色在绘画中的关系。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抽象艺术,作为经历中国当代艺术30年变迁的当代画家,杨述习惯于把抽象的意念和行动痕迹首先看作是摆脱绘画性约束的手段,骨子里有人文主义情结的知识分子特性,把无意中所流露的“大象无形”的东方式的精神理念注入其中。
  李磊
  光,是生命的本源。这个光,并不是太阳发出的有色彩又温度的光,这个光,是心里发出的,或者说是精神发出,也可以说是构成生命本质的那个光。艺术家在追寻这个光,尽管还是要用眼睛感受太阳发出的光,但眼睛所见的实际上心光的显现。画太阳,画太阳的内心,那实际上就是艺术家对自我内心的剖析。
  张方白
  艺术家以黑白主调,以油画材料画鹰的标本,画面却蕴含着东方水墨意味。是艺术家通过长期对中国水墨、碑帖、线条的体悟,逐渐形成画面中毛茸茸的线条和凝固的造型,在抽象形式中存在着禅意。艺术家认为:对绘画造型个性化的追求以及低沉的劳作,更能接近道的精神、艺术的本源。
  泰祥洲
  系列作品《黄钟大吕》以黑白单色拓展了马远《水图》,马远是中国古代画水最有成就的画家。水在老庄哲学中,是智慧和圣贤的象征。艺术家以水为元素,将水升华为波、流动性、物态等物质原理的载体;长卷《小中见大》则从案头小赏石衍生出一片洪荒景象。泰祥洲的宋风作品建立了一种虚拟的艺术史:假如宋代山水画技术和成规没有改变,它会以什么方式去体现当代人更为广阔的宇宙观?
  陈文令
  作品风格非常鲜明,充盈着一种内在的张力,“红色记忆”的创作母题来自于艺术家儿时在福建老家的生存记忆,以及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孩童们的普遍人性的抽取与提炼,作者倾尽全力塑造一个个天然本真的无忧灿漫且又顽皮淘气的红男孩;并试图让“小红孩”与现实世界中成人的紧张、焦虑、恐惧、矫饰以及极度趋利逐名的窘迫世态形成强烈的对照。
  史金淞
  史金淞是中国90年代之后的代表性当代艺术家。他从2005年开始收积因故凋零散落的树木残枝,直接运用螺丝,螺杆等国际标准链接件将其榫结重构成各种具有中国传统人文审美的树木样式,作为一个物质性的精神象征,为全球化时代提供一种东方式的角度和契机。
  对废旧材料和凋零的自然之物的利用,表明世间事和物莫不在循环往复中,万物不灭。这些由内在的自我文化观照到外在的文化生产和实践,形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审美系统,既传达着自我独特气息,又与世界各种文化“直接”进行无阻碍的拼接,这便是传统中天人合一的东方气度和美学境界。
  杨冕
  《CMYK-文艺复兴绘画》,是杨冕用自己独创的用印刷的四个颜色(CMYK)的圆点,进行的一系列创作的最新系列作品,这是《CMYK-从前文艺复兴到波谱艺术》中十三件的一件作品,作品选择了使用印刷品传播的文艺复兴中的三杰中的-达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拉斐尔的《嘉拉提亚的凯旋》三张作品,用四个颜色(CMYK)的圆点重新创作,然后把他们重叠在一起的方法,来呈现通过媒介传达出的文艺复兴绘画,让观众通过对这件作品的认识,来思考我们对通过媒介传播的历史认知,文明传播的可靠性的商榷,也让我们对媒介过程中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文化、信仰等的传播进行重新思考。
  丁设
  丁设的抽象绘画关注的是对人类存在价值的认同和追问,以及对宇宙、世界的探索和表现。不断环复的红色米字格子描绘红色在古语里也是心的象征,不断重复的涂划有如修行之举,使我们感受一种奇妙、一种宁静、一种激荡、一种运动、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他组合着看似无序的点线,编织出全新的视觉文本。以全新的视觉语言重构了一个崭新的视觉境界。简单的点线营造出辽阔的空间,画面表现出的无限性,令人寻味,隐含着类似中国禅学的宇宙观。
  王亚彬
  作品以单色构建了繁复葱郁、勃勃生机、抽象意味的树林。巧妙的留白变成了树中的光线,从黑暗中照进来,形成幽深的空间构成。画面古朴、浑厚而又微妙、无拘无束、率意而为却又韵味悠长的笔痕墨迹,以及那似曾相识却又缈如幽梦的出人意表的意象,使黑白世界具有万千气象,有一种古朴幽深而又天真自然的独特韵致。
  童雁汝南
  童雁汝南的作品不同于美图秀秀式摹写,而是通过摒弃外在修饰的方式让人返还到连接天地宇宙之初,从画面回观自己,进入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深度思索,回到本真状态,获得一种新的原初动力,反思人生以达到心灵栖居。20年如一日修行式,坚持面对面写生的创作方式,来阐述中国山水精神,是对互联网时代艺术的整体反思,在世界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