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世间风土”——当代艺术展

开展时间:2022-09-08

结束时间:2022-10-08

展览地点:释艺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凯旋街1号(杏岭实验中学东20米路北)

策展人:高远

参展艺术家:班学俭、苍鑫、方力钧、何汶玦、何云昌、金宇、李大治、栗子、吕山川、莫芷、申亮申树斌、田芳芳、王建军、王煜、邬建安、许宏翔、杨永生、耶苏、叶向明、尹朝阳、张春华、张小涛、钟飙、周全、祝云业、主玛于江

展览介绍


深受德国哲学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思想影响的哲学家和辻哲郎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了其讨论文化哲学的著作《风土》(fudo)。书中的观点显然受到了启蒙时代思想家赫尔德、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的影响,将风土的考察视为人类精神的空间的延伸,更是社会空间生成的原因。在今天看来,这种文化类型学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风土的类型论却能够帮助人们辨别差异,比较文化间的不同特质。

和辻哲郎的哲学从伦理学出发,涉足领域广博,但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他思考的核心。在他的哲学中,“世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人的世间性”是在讨论实践中的人之共同体。他以“世间”和“存在”的观念呈现的空间和时间性作为思考,在他看来,时空是结合在一起的,并认为海德格尔所的理解的时间概念中,人只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而和辻哲郎关注的是“世间”,即人在种种社会关系中的存在。这样看来,他所谓人与风土的关系也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文化、传统、习俗等社会因素与人的关系。人的本质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二元结合,而世间性则将讨论的对象引向人的共同体。

和辻哲郎深受德国十八世纪精神史观的浸染,认为风土的精神性是超越了生理和地理的风土与人的统一体。任何一种“风土”都是“人之存在将自己客体化的契机,恰恰于此,人也认识了自己。”就如“恋地情结”一般,恋地的本质是恋自我,当场所被赋予人的情感后,人即与在地“合一”,这也是文化地理学家段义孚在其《恋地情结》(Topophilia)的主要观点。

在当代艺术研究领域,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当代艺术与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的关系。所谓文化景观,按照人文地理学家卡尔·绍尔(Sauer)的观点,文化景观即是一个文化群利用自然景观的介质生成的综合体。这与和辻哲郎对风土的定义和分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把“风土”视作考察当代艺术地缘性的一面镜子,它既存在于社会层面又蕴含于人性之间。如此看来,一系列的历史、社会话题都可以在“风土”之中寻找;当代艺术与特定社群及自然景物、山川湖海也就形成了有机的联系。

我们不能忽视风土间的相遇与交流,在人文地理层面对于风土的考察,有陷入文化比较论的危险。十九世纪以来的民族国家论调以及后来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往往是产生战争和冲突的思想根源。但是,在艺术领域,风土的考察一直都是关键的方法论之一。它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地域间差异的比较,而是具体地探究跨越文化的共通性。在地缘空间探讨的同时,又能兼顾其社会性。艺术中的风土主要通过风景来表现,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自然景观,这里的“风景”主要指的是近世意义上的“风景文化”(La pensée paysagère)。

风景的表现在历史上都作为一种较弱的符号系统,在各种学科的交融中年有所体现。生态学或经济学通过唯科学主义,试图将风景简化以融入它们自身的系统中(生态系统和市场),这些系统本身既与美学无关,也与人文逻辑大相径庭。但在早期现代以来的艺术和人文主义的语境下,风景却代表了人类审美情感的觉醒的强符号。

当代艺术中的“风景”也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在厌倦了形式和技术层面的分析话语后,我们似乎可以将视角对准自然环境与社会景观形成的符号系统,以及它们共同生成的“风土”。展览选择了30位艺术家的广泛意义上与“风景”有关的作品,但这些作品不仅仅是风景,还是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看作特定的符号系统。这里既有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又有人的个体存在与自然与社会、文化景观的复合关系,还有风景系统自身的风土逻辑。这即是和辻哲郎讨论的“世间”与当代艺术的“风土”的考察,是需要我们研究和讨论的关键点,也是展览的意图所在。

—— 高远《当代艺术与文化景观及地缘性》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