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1988:刘炜、曾浩、任小林

开展时间:2024-04-13

结束时间:2024-06-13

展览地点:昆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海宏路公园1903商业广场F1

策展人:崔灿灿

参展艺术家:刘炜、曾浩、任小林

主办单位:昆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介绍


和以往的展览缘由不同,“1988:刘炜、曾浩、任小林”即不着重于对三位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归纳,也不像《万历十五年》那样对一段以小见大的历史进行波澜壮阔的描绘。它的起点是1987年-1988年间发生在北京、贵阳与昆明的故事,一段游荡式的交往,它将我们引向中国当代艺术在1980-1990年代,艺术家尚未职业化的时光,毫无艺术生态的时代里强烈的个人与紧密的群体。

“1988”亦隐含着我们对一种艺术交往方式的回忆与向往。在那段遥远的时光中,因为理想相遇的年轻人,志同道合,以画会友,在游历、寻访的过程中,又彼此的自我认证。和今天的艺术家相比,他们有着松弛却又自足的人生观,盲动却又笃定的艺术懵懂,或许这才是艺术对于生活的真正含义。

1.

1987年,夏天,刚从学校上完课的任小林,回到寝室,远远地看到一个人趴在他的窗户上,他走近看了一下,确定是个陌生人,就问“你找谁?”

1987年,六、七月份,在中央美院读书的刘炜,趁着学校下乡的机会,去往湖南、重庆和贵阳。抵达贵阳的时候,是个下午。下了火车,刘炜便去往信上的地址:贵阳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的寝室。屋里没人,他只能趴着窗户往里看。那是一间只有7平方的小画室,屋里只有一张床和蚊帐,几个小板凳上摆放着一些作品。

1987年,学期即将结束,曾浩想去敦煌,他的同学刘炜想去南方,曾浩便写了几封介绍信,以供刘炜到当地联络、落脚。一封信是写给在贵阳师范大学工作的任小林,一封信是写给在重庆的张晓刚。至于信的内容,几位当事人早已忘记。这个重要的物证,随着这段往事,一起消失于三人的资料之中。

37年后,为了得到这个故事。我和聂荣庆将三位艺术家专门凑在一起,才零散的拼出事情的原貌。即便这样,时间仍无法具体,只是从80年代末,具体到1987-1988年,从那一年的”秋天”校正到“夏天”,一些与之相关的人物也一并浮现。可以确认的是以下几点,当时的“采风”学校还提供了经费,任小林住在一个7平方的画室里,写介绍信的那天,曾浩喝了酒,所以忘了信的内容。

如今,我们很难理解“介绍信”的重要性,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的年代,它是接头和招待的凭证。有了介绍信便等于有了组织,有了组织便有了饭票和住宿票,年轻人尽可以拿着一封封介绍信拜访全国的画友。在刘炜抵达的当晚,靠着中间人曾浩的信件,任小林便安排他在学生的宿舍住下。第二天,没有什么可以“款待”的任小林,便带着刘炜去了贵阳当地的一位最重要的艺术家的画室。那时,美术馆和画廊还远未存在,散落在各地的艺术家画室,便成了最好的景点。然而,让任小林震惊的是:这位从北京来的画友,竟然觉得这位大画家画的不好,这可是贵阳出来的最有影响的艺术家。

说是下乡采风,刘炜在这趟旅行中一张画没画,只是体验生活。在贵阳时,刘炜和一位女同学结伴旅行,两人一路上吵吵闹闹,回到北京,两人还找曾浩抱怨了很久,一个薄情,一个宣称总是被蚊子咬,让帮着挠痒。

如今看来,这段80年代末的艺术家生活显得如此的简单。在那些偏僻却又陌生的古老城市中,那时的他们正年轻,于是一切又变的不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的爱情、艺术的理想和晦涩的哲学,相距千里的游荡,酒后的渴望,夏夜里的蚊虫,都不简单。

2.

1988年,也是夏天,刘炜、曾浩和几位同学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到了昆明。那时曾浩在昆明的家还算大,有50多平,但和父母妹妹住在一起总是不方便。于是便与刘炜借住在孙国娟家中,那时她在云南省图书馆有一个自己的单身宿舍,对于当时的年轻艺术家而言,能有这样的住宿条件,已经算是“阔气”。

我想,这样的夜晚一定是有趣的,要么是艺术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的彻夜长谈、伶仃大醉,要么是几个沉闷的年轻人,只是呆着,却有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躁动,最终在鼾声中入睡。昆明的夜色,一定很美。

也是在昆明,刘炜见到聂荣庆,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友谊。同行的还有一位塞浦路斯的留学生达利亚,她和刘炜、曾浩一起去了西双版纳,后来这位国际友人留在了昆明,有了一段爱情。这个“国际化”的偏远都会,除了西方人热爱的异域生活,《现代启示录》中嬉皮士的归宿,也有独特的阳光与男人。达利亚留在了“理想之地”。

那个年代的“误会”和“信任”是不需要解释的,只要是画友,便不分南北、理所当然的接待与彻夜的相拥。

也是在西双版纳曾浩认识了一个首师大的男孩,回到昆明后还住在曾浩家里,临走时向曾浩借了几十块钱的路费,之后便鸟无音讯。这份身份之间的信任,最后结果是曾浩的生活费没了。

那时曾浩很难想到,当时的“生活费”,后来圆明园、东村里经常借钱的友谊,会被如今画廊的画款和拍卖的价格所替代,“群落”终被“公司”所掩埋。

但80年代的热情还是无处不在,即便是在西双版纳茂密的丛林中。刘炜和曾浩进山之后,天很快黑了下来,迷路的他们在老乡家借宿了一晚。第二天下山,走了半天,西双版纳也没有什么饭店,便到一个少数民族的村子里蹭了顿午饭,毕竟80年代年的民风纯朴,知道你是艺术家,便会管饭。直到下山,才知道那是一个“麻风病村”,几人也因为这份款待吓了好几天。

所以这也间接的解释了,为什么那个年代很少有“职业艺术家”,多是“艺术家”,毕竟艺术家胆子很大,没钱也可以到处走,“职业”便没有那么必要。

“以画会友”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交往方式,也是最好的联络,也是这个原因,才有了曾浩那封介绍信。曾浩去张晓刚工作室,第一次看到一张任小林的的花卉作品,尤为喜欢,这算是他们第一次“相识”。何多苓、张晓刚、周春芽、毛旭辉、曾浩、任小林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掺杂着同学的关系、稀缺的展览、画友的相惜、城市间的游历、介绍信的寻访、滞留的火车,成为日后西南现象的影子。

3.

1989年,刘炜从中央美院毕业,没有找到工作的他,只能在家里闲着。那段时光,算是他最苦闷的时期。虽然还能延续大学时,靠画点水墨卖给外国人,换一些生活费。但更多时候他听古典音乐,听摇滚,过着叛逆的玩乐生活。但庆幸的是刘炜的家庭条件比较好,总是在家里招待一些没着落的朋友。曾浩有时也会去刘炜家里吃饭,开玩笑的说,刘炜的妈妈养活了很多人。直到,1993年“革命家庭”系列的出现,他获得了在艺术上的声誉,相比那些赚来的外汇,这些同行之间的认可让他真正的树立了更大的信心。1994年,刘炜搬到宋庄小堡,成为最早来宋庄的6个人。

同年,和刘炜同学的曾浩,去重庆找工作,然后又去广州找工作,无果。第二年春节,曾浩选择先回到昆明,一个欣赏他的老师,把他介绍到美术教研室上班,那时,他总在单位分的画室里画到很晚。之后,曾浩又再次重返广州,1992年,曾浩第一次参加大型展览“广州首届艺术双年展’,并在这个90年代的标志性展览中,声名鹊起。之后几年,他的日期画逐渐成熟,记录下某年某月某日的短暂发生。1998年,曾浩来到北京,和张晓刚最早开始合租工作室,之后马六明、宋永红、俸正杰、邱志杰、何森、陈文波等先后搬至此处,有了当时的花家地西里。

和刘炜一样,任小林也是军人家庭出身。但他的父亲毕业于杭州的国立艺专,和赵无极的同学,班主任是潘天寿。这也导致了他的父亲总是看不上别的,喋喋不休的说些旧事。逆反的任小林觉得父亲早就不是这个专业,说这个干什么呢?1991年,任小林远离贵州,来到中央美院进修。1993年,任小林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中央美院画廊、北京音乐厅画廊,同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种机会在如今看来如此的稀少和荣耀,他也建立了最初的个人语言和显著的个人风格。1995年,任小林的作品语言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意味着一段“梦幻诗意”时期的结束。1999年,任小林搬到北京,最初住在冯博一的房子里,之后搬往花家地西里116栋。

2000年,三人定居北京,此后再未改变。

如果你有幸在80年代年轻,那么你一生的想象都会与之相伴。再次回忆1988,已是30多年后,贵阳与昆明的画室早已消失,我们只能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那些人和物早已在光阴的镜子中失焦、变形。然而幸运的是,那些80年代相伴的贫穷、不幸与盲动,也一并随着时间的距离而变的优美,只留下一个理想化的缩影:曾经残酷的,现在都是温暖的。

而在这段漫长的时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1980、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旧时光,那些故友之间有着属于那个时代艺术交往的方式:漫游、游历、寻访与友谊;看到从1987年开始的近40年间大时代与个人的变迁,艺术的时间感,长跑与短跑,时代的“势”与个人的“对”。于是,三人有交集,也有疏离,有以画会友、志同道合,也有长达数年的鸟无音讯。它们汇集在一起,便是展览“1988”的核心,1980年代艺术家特有人格和生活的重申:那时年轻人宁愿当一个疯子与醉汉,也不愿如今这般在拍卖、博览会、画廊中成为职业的新星。

策展人:崔灿灿

2024年4月2日


关于艺术家

刘炜1965 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主要个展包括:“刘炜:图像180”(SeanKelly画廊,纽约,2018);“刘炜:图像180”(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超现实主义的现实——刘炜”(路德维希美术馆,科布伦茨,2015);“一人儿画”(大未来林舍画廊,中国台北,2012);“刘炜新作展”(AYE画廊,北京,2010);“花儿——册页/纸上作品展”(麦勒画廊,卢森,2004);“刘炜个人作品展”(Jack Tilton画廊,纽约,1999)等。主要群展包括:“水墨艺术:当代中国艺术的今夕与共”(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13)等。他的作品也曾在第45、46届威尼斯双年展(1993、1995)及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1994)等重要艺术展中展出。

任小林1963年生于北京,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1991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至今。其主要个展包括:“任小林:模糊的末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9);“经验:任小林”(艺术仓库,北京,2015);“陌影·异色——任小林作品”(今日美术馆,北京,2011);“虚幻的色彩”(ARTSIDE画廊,首尔,2008);“撒呓怔——任小林作品(1986-2008)”(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08);“任小林个展”(Ray Hughes画廊,悉尼,2007);“警幻——任小林油画作品展”(上海美术馆 ,上海,2006)等。

曾浩1963年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98年至今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主要个展包括:“三棵树 两个杯子 一个人” (ArtDepot艺术仓库,北京,2022);“曾浩/断面”( 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北京,2013);“曾浩个展”(玛蕊乐画廊,米兰, 2008); “2005年11月19日下午5点01分—曾浩作品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05);“曾浩作品展”(Meymac 艺术中心,法国,2004);“曾浩作品展”(loft画廊,巴黎,2003)等。主要群展包括:釜山双年展(2017);“开放的肖像” (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2);“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中国国家会议中心,北京,2010);“中国当代艺术展”(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08)等。

关于策展人

崔灿灿, 策展人,写作者。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