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回到何地 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

开展时间:2024-07-16

结束时间:2024-10-16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7、8号展厅

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策展人:苏伟

参展艺术家:王广义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票价:¥50

展览介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者见美

——王广义创作草稿展前言

杜鹏飞

王广义是“85美术新潮”主要发动者之一,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标识性人物。20世纪90年代,他将二三十年前常见的符号化的工农兵形象与商品经济时代泛滥于日常生活的广告图像和流行元素相结合,创作了《大批判》系列作品。王广义利用图像元素在时间、形式和内涵上的差异,通过组合呈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彼此消解各自的原初内涵,达成一种荒谬和虚无的效果。这个系列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也获得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

正因为如此,《大批判》系列也将王广义淹没在他所创造的图像洪流之中,从此被贴上“政治波普”的标签而饱受误读。然而,王广义的艺术光谱实际上要丰富得多。他持之以恒地借助草稿来进行创作构思,此次展览的254件草稿,清晰地呈现了他跨越三十年的艺术思考,未经修饰,原始而直接,成为我们了解艺术家创作活动和思想历程的一把钥匙。虽然艺术家强调自己的思维是雾状的、无序的,但这些已经实施或未曾实施的艺术方案,犹如一张巨大的思维导图,呈现了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表明了艺术家远未被人了解的深度与广度。

本次展出的手稿包含了《大批判》《重叠的现场》《卫生检疫》《东风:金龙方案》等,还有更为复杂、无法归类的《无题》等等系列方案。整体而言,王广义试图隐藏艺术家的个人存在,以中立的、无指向的、无立场的态度展示问题。他从平面绘画到雕塑,再到空间装置的创作过程,既可以视为艺术家重视表现的有效性,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他的雄心——他的艺术并不静止为被凝视的对象,而是制造一种足以吸纳观众的能量,令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王广义是有使命感、有野心的艺术家,他从不以传统的画家形象自居,即使是在艺术生涯早期创作的为他建立声望的《后古典》系列,他也很少着力于对“绘画性”的感性体味,而是注重画面的理性结构——即构图的均衡、色调的把握、形象的提炼——从简约中强化庄严与崇高。通过对图式的主动寻找,王广义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文化秩序。进入到《大批判》的创作阶段,他更加彻底地摆脱了绘画性,抽离了传统绘画的审美趣味,变成图像意义的“零度”呈现。但是,我们惊喜地发现,王广义在正式作品中刻意约束和消解的绘画性,在这批草稿中却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无论标示的数字和文字、各种指示性的箭头符号,还是对图片的拼贴、改造等波普修辞,都出现了许多表现性绘画的萌芽状态,具有一种松弛的美感。扣合展览的题目“回到何地”,也许这一处不曾言明的归宿,同样包含了他在潜意识里对于绘画的期待。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严肃、非常专业、也非常学术的展览,期待您的驻足、思考与反馈。

回到何地: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

苏伟

王广义(1957- )跨越四十年的艺术实践一直以“思想”的形式出现。这一“思想”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观念主义的方式都保持了距离,呈现出一种无乡的、无指向的开放面貌;它不以系统化的哲思面貌出现,而是基于他对身处语境内部与外部的一系列观察,展开的一种去个性化的、不断颠覆价值主义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广义发出了“清理人文热情”的宣言,这一观念所针对的,是中国的艺术世界告别教条的现实主义艺术之后,对于艺术纯形式和过度情感表达的迷恋。1993年成为他艺术实践另一个重要的、迄今为止并未被本土艺术史研究重视的起点。在这个新起点上,王广义的视野开始扩展到全球主义情境的思潮变化之中,一个真实而极具冲击力的外部出现,使与之相联的内部及人的整个生存境遇变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问题,也由此也激发了他艺术实践之中“思想”形式的多维化与“思想”结构的重大改变。

此次展览聚焦于王广义1993年首次参与一系列全球展览后至今的艺术实践。在这段生涯中,他将自己置身全球主义之中的经验——即置身于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种种围绕中心与边缘、机制与人、个体与群体的争执、冲突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转化为一种生动而无指向的“思想”实践。王广义力图揭示关于这个“世界”的一种普遍性经验,它不再以唯一的文化特征为标志、不再是一个永远待发现的变量,而是每个人身处其中的一个定量。通过运用游戏、量化分析、抽离语境等等观念策略,他将“思想”这一存在于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精神形式,强力调节到中性的频率之上,从而不断揭露人存在的有限性与惯例塑造的无知。

展览通过王广义1993年至今完成的全部创作草稿来呈现其“思想”流变的过程,讨论艺术家如何依靠“思想性”想象地言说个体与世界的关联。这些草稿不是毫无表演性的文献,也不全是艺术家幕后的工作笔记,但在其所展现的种种创作面貌之间,我们可以辨认出一种连贯而充满起伏波动的“思想”势态。展览尝试分析这一跨越四十年的完整性,呈现其中核心的问题意识如何塑造了王广义的艺术立场。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必在这些草稿中发现恒定的“真值”,而是可以通过它们理解一个创作个体在加入到充满价值冲突的全球领域之时的情感历程和思维结构的变化。通过王广义的个案,我们也可以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思想性”作为一种实践策略出现的语境及其历史动因的形成。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