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松:跟谁学
开展时间:2025-03-08
结束时间:2025-06-09
展览地点:近悦儿童美术馆
展览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太平园横一街572号
策展人:朱朱、田萌
参展艺术家:王庆松
主办单位:近悦儿童美术馆
跟谁学,一个流动社会的谜题
文:田萌
这个世界由你、我、他组成,我不停地在思考我们需要跟谁学这个问题。
——王庆松
1982年1月,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开始前的四十分钟推出了一档名为《跟我学》(Follow Me)的英文学习节目,从而掀起了一股英语热。这一档节目回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中国对拥抱外部世界的渴望。此时,王庆松正值青春时期,对未来也充满着无限的想象与渴望。
时间流转到2003年,王庆松已经历了从学生到石油工人,再从学绘画到创作摄影的转变。个体生命随着社会的起伏而呈现出一种波澜壮阔般的变化。此时的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为进一步全面融入全球化发展做好了准备。然而,此时的王庆松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乐观地期待未来,甚至以一种审视的视角重新理解过去二十多年的社会与自身的变化。这一年,他创作了《跟我学》:一面巨大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中英文,这是王庆松收集的他关心的关键词,以及对应的蹩脚英文,而他模仿了教师,手拿着台球杆指向黑板,讲台上放着地球仪、毛笔、青花瓷笔筒、可口可乐以及英文书籍。不同的物品与信息杂糅在一起,展现出个体所遭遇的一种纷繁复杂的现实状态。
“跟我学”是基于“我”这一个独特个体及其经验的表述,这与作为英语节目的《跟我学》中学习对象的集体概念——英语世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跟“我”学什么?“我”不是作为“正确”和“标准”的载体,而是一个复杂、矛盾与困惑的主体。就像王庆松手中的台球杆所暗示的那样,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一切都像是一场游戏。当看到“跟我学”时,人们或许会想象两个相关的表述:“跟他学”和“跟你学”——事实上,他后来也的确创作了这两件作品。
创作不是一场导演的结果,而是对生活遭遇的真实表达。王庆松并没有在完成《跟我学》之后即刻着手创作《跟他学》《跟你学》,甚至他当时尚未萌生这样明确的念头。王庆松不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他对每一件作品的思考和准备就像一项工程一样,他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2009年,他在创作《历史丰碑》的同时,开始着手《跟他学》的创作准备。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在北京各处的废品收购站购买二手书籍,包括杂志、文学、诗歌、法律以及各种复习资料,其中很多书籍甚至尚未拆封便被作为废品处理了。他搭建出了一个巨大的书房,将收来的书籍摆放到书架上,书桌上也堆起厚厚的书,书桌前伏案的人在认真地思考着什么,地上堆满的纸团提示着我们,伏案人正在艰难书写地状态。
《跟他学》中的“他”是诸多作者的代称,也是诸多知识生产者的指代。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与经验的客体化形式。巨大的书房象征着中国传统的“万卷书”,然而,伏案的读书人并没有实现“下笔如有神”的状态。这种反差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现实教育中对读书与求知关系的理解。如果说《跟我学》中的“我”是一个觉醒中的主体,那么,《跟他学》中的读书者,则是一个被困在他者世界的囚徒。
在创作《跟他学》时,王庆松更有意识地思考“学”的另一个对象:你。2013年,王庆松完成了《跟你学》的拍摄。与《跟我学》《跟他学》的方法一样,他也为拍摄搭建了一个巨型的教室,里面摆卖书桌,书桌上堆满了书籍。每个座位上都坐满了人,除了中间一位须发灰白打着吊水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趴在桌子上睡觉。教室的墙壁上以大字报的方式写满了公式、英文词句以及诸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标语。人们对这一教室场景以及标语并不陌生。我们在这样的教室里看不到任何的生机,相反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正如艺术家在标语中加入的问号所示:教育真的是根本吗?学习可以使人向上吗?显然,摄影本身既是提问,也是回答。那么,我们又不禁疑问,《跟你学》中的“你”是谁呢?对于熟悉该摄影中的经验人来说,答案是清晰而肯定的。
从《跟我学》《跟他学》到《跟你学》,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然而,“跟谁学”并没有在“你”“我”“他”中获得最终的答案,这依然是王庆松持续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关于“跟谁学”的思考在他其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学前班》(2002)、《疯狂阅读》(2013)、《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4)以及在2020年完成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甚至,今后的新作品中可能也会再次呈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跟谁学”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和学习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议题。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数十年中国对欧美世界的态度,人们主动以学习的姿态去拥抱曾经敌视的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生活的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很难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正在变化着的现实。在这一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未来新世界的无知者,成为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新人。我们曾经笃信的经验不断瓦解,新的经验又无法确立时,一些问题便逐渐浮现出来。
跟谁学,是一个我们如何认识自身以及与他者的关系,也是理解当下与未来的问题。我们曾经将社会的变化放置在经济问题上,后来我们理解技术的更新对人的影响,而最近几年来的世界纷争,让人看到经济与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带来人的解放。无论是在好的时代,还是坏的时代,王庆松都没有盲从于所谓的时代潮流,而是作为一个经历者和旁观者审视着自己的生活与时代,然后以摄影作为媒介来提问:跟谁学?或许,“跟谁学”没有标准答案,又或许这是一个流动社会的谜题。
关于艺术家
王庆松,1966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1991年-1993年 就读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至今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和成都。
他的作品被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美国纽约JGS基金会、日本水户当代美术馆、葡萄牙东方基金会、巴西国家美术馆、法国巴黎欧洲摄影中心、M+美术馆、韩国大邱美术馆等众多海内外艺术机构收藏。曾获Outreach Award in Renocontres de le Photographie,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杰出摄影奖(2006年)。曾组织策划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及成都“金熊猫摄影艺术奖”等展览,现担任成都当代影像馆艺术总监。
主要个展(向下滑动浏览艺术家简历)
2022年 王庆松-社会流变,圣地亚哥美术馆,美国
2019年 生活礼赞,首尔摄影美术馆,韩国
别样纪实,湖北省武汉合美术馆,中国
底特律/北京,密西根大学美术馆,美国
2017-2018年 长城?,莱比锡美术馆(MdbK),德国
2015年 王庆松–心想事成,都柏林摄影美术馆,爱尔兰
2014年 跟你学,Koege公共艺术美术馆,丹麦
亚洲当代摄影-王庆松+ Jung Yeondoo,大邱美术馆,韩国
不知所穷,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佛罗斯特美术馆,美国
2011年 当世界碰撞在一起,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美国
2009年 王庆松,Hammer美术馆项目,美国
主要群展
2023年 世界大讲堂:学校物品的当代艺术,森美术馆20周年纪念展:共同了解艺术与世界,日本
2022年 一扇窗户突然打开:中国实验摄影三十年,华盛顿特区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美国
2020年 文明:当代生活方式,奥克兰美术馆,新西兰
2019年 转折点-来自中国的当代摄影,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
2018年 时间:当代东亚摄影,巴尔的摩美术馆,美国
2016年 中国私语,伯尔尼美术馆,瑞士
第12届达喀尔双年展,IFAN非洲美术馆,塞内加尔
2015年 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武汉万林艺术博物馆,湖北
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
2014年 第三届武汉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中国
再造奇遇,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节
2013年 变位,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意大利
妈妈!我是野蛮人吗?,第13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土耳其
2012年 肖像-当代中国肖像,国家肖像美术馆,澳大利亚
诸时代中最好,诸时代中最糟:当代艺术之复活与启示”,乌克兰基辅首届当代艺术双年展,乌克兰
2011年 生活-建筑的前沿第三和第四部分,丹麦哥本哈根路易斯安那美术馆,丹麦哥
第42届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特别邀请展
2010年 距离之美:风雨飘摇时代的生存之歌,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澳大利亚
新中国摄影,洛杉矶盖蒂博物馆,美国
2009年 三十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昆士兰现代美术馆,澳大利亚
看真D-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
2008年 快城快客:第七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中国
消费-2008韩国釜山双年展特别展,韩国
2007年 主义!:中国当代摄影,维多利亚Artium美术馆,西班牙
定时器-亲密,意大利米兰三年展,意大利
2006年 城市的C: 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
第二届ICP国际摄影三年展,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美国
2005年 城市• 重视:第一届广州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
跟我学:跨世纪的中国艺术,森美术馆,日本
2004年 过去和将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影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美国
国人: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沃尔夫斯堡博物馆,德国
2003年 首届捷克布拉格双年展,捷克
时装与时尚,莫斯科摄影美术馆,俄罗斯
2002年 特殊项目,P.S.1当代艺术中心,美国
中国艺术: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德国杜伊斯堡MKM美术馆,后巡回到意大利罗马、匈牙利布达佩斯、波兰和西班牙帕尔玛
2001年 亚细亚散步:可爱,水户美术馆,日本
第16届亚洲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中国
2000年 人+间,第三届韩国光州双年展,韩国
大都林2000:艺术新星双年展,意大利
1998年 欲望场域:98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