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
开展时间:2025-04-29
结束时间:2025-08-03
展览地点:西岸美术馆 | 展厅3
展览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策展人:李翔宁
主办单位:西岸美术馆、蓬皮杜中心
西岸美术馆重磅推出
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
全球首个系统研究和呈现上海现当代建筑与城市发展历程的展览
一部属于当下的上海建筑史,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缩影
解码上海城市基因,重构本土文化叙事
2025年4月29日 - 2025年8月3日
西岸美术馆 | 展厅3
西岸美术馆将于2025年4月29日隆重推出首个自主策划的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该展览聚焦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演变历程,通过住宅、新城开发、公共文化建筑、城市更新等类型,揭示了地方性创造与全球文化变迁之间的复杂联系,引领观众走进一部七十五年的建城史,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和情感汇集于此。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新上海是怎样建成的?
“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由同济大学教授李翔宁担任主策展人、青年策展人高长军担任执行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团队担纲展览学术研究,通过九个主题板块、超80个经典案例、超300件展品,带领观众走进从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到全球化时代上海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完整历程。展览以“新纪元的开启”为开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在公共建筑、校园规划和体育设施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城市内涵。“居住的变迁”从工人新村到当代高层公寓,揭示了公共居住空间如何重塑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改革的先声”聚焦改革开放初期,新型建筑如国际化酒店、文化设施的涌现,标志着城市功能的现代化转型。“建造陆家嘴”展示了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崛起,重新定义了城市空间尺度。“迈向全球城市”通过标志性建筑项目,展现了上海如何确立其全球城市的地位。“实验性探索”呈现了本土建筑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实践。“世博连接世界”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探讨了重大事件对城市风貌与国际形象的深远影响。“水岸新生”揭示了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的现代转型。“适应性再生”则通过外滩历史建筑群改造等城市更新实践,展现了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保护与创新的平衡。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以建筑解码城市文化基因,共唤时代记忆
展览尤其深入探讨建筑在重塑城市空间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包括战后一代建筑师设计的公共建筑与住宅遗产,改革开放初期涌现的建筑类型与新城开发模式,以及当代上海与世界在建筑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展览汇聚了包括数位普利兹克奖得主在内的大批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和事务所,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机构,并且首次展出了数十件珍贵的建筑档案和几十段城市与建筑历史影像,生动地呈现建筑师智慧在上海留下的城市印记。
展览以学术研究与创意实践重新解码城市文化基因,通过梳理档案并引入当代视角,重构上海本土文化的叙事体系。漫步展览,观众得以从崭新的视角一览身边活生生的城市发展史,深入诸多耳熟能详的建筑和街区内部,例如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现上海大舞台)、同济大学、上海图书馆、东方明珠、上海中心、上海商城、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世博园区,以及黄浦江水岸、新天地、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街区等等。展览通过丰富的建筑案例和历史脉络的梳理,细腻呈现上海城市的肌理与文化演进的剖面。这是一部属于当下的上海建筑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缩影,凝结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和情感。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建造上海”在学术研究之外亦纳入当代艺术的视角,绘造社、邱岸雄、殷漪、崔洁、胡为一等多位艺术家关于上海城市与建筑的绘画、影像、新媒体、声音等跨媒介装置与展览主题进行深度对话,在与观众互动的同时,与当下的上海城市脉动产生共鸣。
全球视野下,重构本土文化叙事
“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是西岸美术馆首个自主策划的特展单元,将与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展陈项目推出的风景主题常设大展“重塑景观”同期开幕,力图在主题上形成呼应,将宏观的世界性文化主题链接当下具体的本土文化研究。展览关于城市建设管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业遗存活化、城市更新规划等领域的实践的深度剖析,以及对城市美学、理想生活环境的塑造、高密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探讨,均对未来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深层次参考与启示。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作为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全新模式的先行者,西岸美术馆首创推出国内系统呈现现当代艺术史的“常设展”,也持续推出聚焦不同艺术版块与跨学科展览内容的“特展单元”。“建造上海”延续此前““巴黎建筑 (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等特展的文化线索,将一个时代的城市发展缩影于跨学科研究实践中进行专题呈现,同时巩固了西岸美术馆关于视觉、设计、多媒体、表演等多元文化主线并进的文化定位。全球艺术脉动和在地文化建设将在美术馆场域形成极具价值的跨国界、跨文化、跨学科对话。
该展览得到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测绘院等建筑行业领先机构的学术支持,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版权资产中心、真实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上海建筑百年》摄制组提供音像支持。
“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 展览合作伙伴风语筑、Space Strategy ,展览独家涂料由立邦支持。
“一城九镇”规划——上海闵行区浦江镇中心镇区规划设计,资料来源:格里高蒂建筑设计事务所
阿里巴巴上海总部,资料来源: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漕溪大楼,资料来源:陆杰工作室
华东电力大楼及周边航拍,1994年,陆杰
建设中的华亭宾馆,20世纪80年代初,陆杰
金茂大厦,资料来源:SOM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资料来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