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北京一书商公开表示,要用120万元买走莫言创作的一部长达20多万字的手稿。一夜之间,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手稿身价飙升至百万元,也由此引发了一轮当代作家手稿的收藏热潮。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一些作家纷纷加入到了“手抄稿”的行列。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拍卖场上文人信札手稿频频拍出佳绩,名家手稿的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莫言的获奖,更是将还健在的当代作家的手稿行情推向一个高度。于是一些所谓的“藏家”便开始向作家发起了“攻击”。他们怂恿作家把在电脑上写出的作品重新手抄一遍,以此来创作出手稿。而一些作家出于种种原因,也主动加入这种“手抄”行列,并且在抄写时刻意删减涂改以混淆视听。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这类作家手抄稿主要是短篇作品,可即便如此,他们手抄稿的价格依然还不错。那么这些手抄稿到底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收藏?
“这种对在世作家手稿的追捧古已有之。”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学博士生导师倪文东对中国商报记者说道,“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名家真迹,其实都是当年古人的手稿,或是信札,或是手迹。”在倪文东看来,它们之所以珍贵,首先是因为其不可复制性和惟一性,其次是作者的文化修养和书法水准。
倪文东认为,应该将“手抄稿”和“手稿”区别对待,“任何一件手稿,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创作出的特定的作品,它蕴含着很多信息,能够看到作家思考的过程和创作的经历,是研究作家创作生涯的重要材料,所以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而手抄稿只是誊写,应被视为作家的书法作品。把玩还勉强可以,但投入大量资金收藏则显然不妥。如果作家自己将‘手抄稿’当‘手稿’买卖,恐怕就有欺骗的嫌疑。”
相对于倪文东强调的手稿的“原创性”,资深藏家张先生则对在世作家本身的影响力表示怀疑。他认为,当代作家手稿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价值在于内容和思想,而非其书法艺术。如今作家大都改为电脑写作,想觅得一部名家手稿可谓难上加难。“但是收藏行情却天天看涨,于是一些人开始将目光转向普通作家。他们鼓吹这样一种观点,即当代作家手稿因为电脑的普及,所以存量比老前辈的更少,它们的价格必然看涨。”张先生还说:“显然,这些人的观点和心态是值得推敲的,因为首先他们忽视了一点,即普通作家和名家是绝不对等的,莫言的手稿能够卖到百万元,不等于出版了几本书的某位作家的手稿也能卖大价钱。这些当代作家的文学、艺术水平到底怎么样,他们的作品是否还有成长的空间,这些都需要综合考量。而他们的手稿是否还有收藏价值,也值得探讨。所以,我建议收藏者应冷静对待,谨防掉入别有用心者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