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匡时十周年春拍 | 最后的回响:石涛与八大山人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6-05-30

晚明乍变,国祚易姓,在远离北京的桂林,作为靖江王之后的石涛在内官带领下,仓皇出逃并出家为僧,自号清湘陈人、清湘济山僧。后因江浙禅学极盛,辗转北上求佛。从此人间少了一个宗室贵胄,而多了位名震后世的画僧。石涛先到常熟谒了文坛领袖钱谦益,后便在松江拜旅庵为师。旅庵于顺治十六年随住持木陈道忞进京谈道,奉旨入善果寺监院并开堂说法。后旅庵回松江九峰退隐十年。之后康熙南巡,石涛两次接驾,并在之后入京三年,游走于豪门之间。作为朱明后裔,反被功名所累,晚年的石涛也终于醒悟,直返山林,再无牵挂。终于妙笔生花,被后世广泛师法,声誉日隆。

石涛禅学修养极深,早年居黄山,与梅清友善,画法亦受梅清影响。后来他从宣城迁居金陵,生活八年之久,又南北壮游,更兼在京师眼界大开,最后回扬州时已是画艺臻妙,连梅清都反过来学他,以致声名远播。此幅《残山剩水》即是作于回扬州后不久,乃是佳构。所盖“收尽奇峰打草稿”一章,亦表示不同于四王的摹习之法,代表着石涛的独立之精神。

这幅画的布局精巧,属于大幅精品。以色补墨,淡赭渲染,把深秋的凉意和萧瑟都展露无遗。画面中虬松交枝错叶,穿插有致,自画面的右下方拔地而起,一直延伸到画面的中间部分,三颗松树前实后虚,笔墨层次分明。临水有一座亭子,亭中有一人独坐。水景用留白来表现,不着一笔,却感觉静水深流,流淌不息。山中藏有房屋数间,各种树木遍布山腰,虚实相间,浓淡交错,画面自然生动,不为法拘。其中一峰耸立,打破了整体的平静,把观者的视觉带到了峰顶,一览纵山小的气魄展现无余。主峰远处淡墨渲染的远山,氤氲缥缈,恍如仙境。

整幅画气魄雄伟,恣肆奔放,刚劲雄浑,沉着痛快,达到了力辟混沌的自由境界。水墨把握极佳,缜密空灵,苍润兼济,耐人回味。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运笔灵活,或细笔或粗笔,多方拙之笔,为其晚年精妙之作。

此画历经名家收藏,并被多次着录。此画首被清代大收藏家尹简堂收藏,尹氏为“察四山馆”主人,曾跟随曾国荃攻克南京,之后在南京搜罗了大量的名人字画。

入民国,即为张大千所藏。大千受恩师李瑞清影响,酷爱石涛,藏有石涛画作四十二幅,占其收藏总量的五分之一,所钤“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亦为其常用印。又有着名鉴藏家周叔弢递藏,周叔弢是闻名海内外的古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历经“半生跌宕”,藏书达四万多卷,皆以刻版好、纸张好、题跋好、收藏印章好和装璜好而蜚声天下。

其中,更难得的是徐邦达先生的鉴藏。徐邦达是着名的书画鉴定专家,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有“徐半尺”(意指其鉴画,于画轴展开半尺已知真伪)和“华夏辨画第一人”之誉。

此画历经着录,计有张大千《大风堂书画录》,郑拙庐《石涛研究》,汪世清《石涛诗录》,以及《历代书画录辑刊》,《历代书画录辑刊续编》,可谓流传有序的石涛名作,收藏石涛之至宝。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深受林良、陈淳、徐谓等大家的影响,他的作品特别强调缘物寄情,因而个性极为鲜明。这种种孤僻、冷漠、悲愤、反常、怪异的特征,当然是他奇特艺术风格的具体化。而这种表象下折射出来的,正是画家一种有别于常人的人格心理。

读八大的画,一股孤冷清寂的气息扑面而来,八大山人以大笔水墨写意着称,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笔墨简炼而又大气磅礴。其绘画艺术特点大致说来是以形写情,变形取神;着墨简淡,运笔奔放;简淡之至,增一笔太多,减一笔不足。由此形成了疏朗的布局,孤冷的意境,而其形式和技法又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最恰当表现。

此幅《墨荷图》作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用笔纵肆超绝,笔墨外有遗世独立之意,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涉事册》作于同一年。只是不同于其他画家的勾勒、点染之类,八大山人善于用墨,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相而系于笔端。孤傲的个性,怪僻的行径,强烈的愤世嫉俗色彩与精简至极的画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正是他的独特性所在。他能广汲博纳,转益多师,集古今笔墨之大成,又能化为自己血肉,奇谲诡异地创造出三言两语似的简练笔墨,每一笔都那么丰富而肯定,不但具有独特的造型能力,更具有独立的审美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