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Keith Haring逝世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看到这个普通的英文单词可能大家一时间想不起他是谁,但看到这些粗轮廓线的“发光婴儿”和“狂吠犬”,相信会唤醒各位对他的记忆。
上面这些风格鲜明的线条图案,正是出自人称“涂鸦艺术之父” Keith Haring之手,所以一看到空心的抽象人、动物等图案时,就会顿然大悟,毕竟这些图案已经成为Keith Haring的视觉语言。
关于他是如何凭借一支小粉笔在纽约地铁创作了上百件作品,又如何凭借被逮捕而一举成名的事迹,我想大家肯定会在其它文章中略有耳闻。
Keith Haring在地铁站内创作
可是比起他个人如何成名,Keith Haring还有更值得大众关注的事,比如他是怎么样让艺术回到大众身边。
Keith Haring
在塑造出这些视觉符号的早些年,他会花一整天的时间穿梭于纽约的各大画廊。在路上,地铁车厢上年轻小孩留下的涂鸦成为他每天必经的风景,与此同时,他还发现画廊里来看热闹的人远远多于认真欣赏的观众。因为这样,Keith Haring更坚定了他将艺术大众化的决心。
‘从纽约地铁到Pop Shop’
上世纪80年代,艺术圈中根深蒂固的社交因素——飞机票、鸡尾酒、博览会。导致只有荷包鼓鼓的资本大亨们才能够跨过这个艺术品行业的交易门槛。试图想要突破这个生态圈的Keith Haring便在纽约Soho区开了一家“流行商店(Pop Shop)”。
被“线条”包围的Pop Shop店铺
Pop Shop出售的商品价格均在大众消费水平,极低的成本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他的作品。尽管这个做法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批评,但Keith Haring仍旧希望作品能尽可能触达到每一位看众。
1987年, Keith Haring在东京开设了第二家Pop Shop
我们能在其中看到素描、印刷品、油画、雕塑占据了店内大部分空间,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依旧是他的主旋律。同时,Pop Shop里又有着一丝街头潮流店铺的味道,T恤、卫衣、棒球帽、滑板,使这看起来不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品商店。
对于这两家街头气息浓郁的艺术品商店。Keith Haring曾经在采访中给出了解释:“我希望能够从某些方面延续我的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就像早些年在地铁站里一样,吸引不同的人群,这家店不只是收藏家能够走进来,街区里的孩子也会受到欢迎。”
“这样的做法并不会使艺术变得廉价,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艺术。”
甚至店铺的广告牌也是由Keith Haring本人亲自手绘
虽然Keith Haring的线下Pop shop在 2005 年停止经营,但他的基金会还一直运营着线上的Pop shop,人们仍旧能购买到Keith Haring的艺术衍生品。
pop-shop.com
除此之外,Keith Haring还在全球各地持续创作公共壁画和涂鸦,地铁、学校、泳池、酒吧、派对等公共场都是他发挥创意的地方,通过在公共场所创作,将艺术拉回到日常生活中,让大众与艺术产生联系的地方不止在美术馆,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
‘艺术&科技属于每一个人’
如果说Keith Haring真的推动艺术界改变了什么的话,那么最主要的就是“让艺术属于每一个人”。(文章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