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大会报道:画魂黄山
来源:
2006-11-17
黄山六月多雨,阴晴不定,乘缆车而驾长空,登绝顶而观群山,时而松涛满谷,山风劲烈;时而雨水瓢泼,乌云当顶。偶而一放晴,立刻又红霞万丈,云岫尽染了。在这样的天气里,要想看到黄山著名的日出日落,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得到的机缘。其实,大可不必遗撼,数百年来人们总结黄山的大美在云,在松,在石。黄山之所以被推崇为山岳之美的极致,全靠云水做天然画师,使得山无定势,石无定形,松无定相,时时变幻着一幅幅虚虚实实,自然造化的美丽图画。 观黄山当作中国画看。大雨将到,云雾升腾,险峰峻岭如沉如浮,此为泼墨大写意;晴空万里,秋毫毕现,山石怪松袒露着每一处的肌理,这又是精描工笔画。正因为如此,黄山对中国画传统的影响深远而且广泛。 一般来说,黄山的发现起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他的一句"登黄山则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誉,让黄山独傲五岳。其实,画家识得黄山之美的慧眼,要对其他早得多。1000多年前,宋朝大画家马远,因系"画门之后",早年继承先人画风,追求平衡纤细的风格,一时声名鹊起。但他在游览了黄山之后,后悔以往之作,将过去自己的画稿付之一炬,以黄山为师,终于形成构图险峻峭拔,线条豪放有力的独特风格。 "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马远之后,高唱这样的口号,以黄山为师,师法自然,师法造化的画家不绝如缕。到明末清初,黄山更孕育了深刻改变了中国山水画面貌的著名画派--黄山画派,石涛、梅清、渐江从黄山山水中汲取养分,以凝重简炼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和清高悲壮的风格,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山水画。一直到近代,黄山画派仍为中国山水画贡献了一位又一位大师。黄宾虹,一生曾九上黄山,自称"黄山山中人",他继承黄山画派师法自然的传统,博采众家之长,作品风格浑厚凝重,达到了物我两忘,随意自如的境界。 黄山与中国画的特殊情缘,使得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如同朝圣般地登临黄山,在自然造化中汲取灵感。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三次攀上黄山,出版了《张大千画册》,对黄山的深深眷恋,以至于在1969年,70高龄的他,回忆当年的黄山之行,仍心绪难抑,挥笔作《黄山松石图》,并题诗"三到黄山绝顶行,廿年烟雾黯清明;平生几两秋风屐,尘蜡苔痕梦里情"。另一位国画大师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最后一次上山已是80高龄。他创作了大师黄山题材的作品,堪称是国画精品。 依赖于大自然的偏爱,黄山可以说是集世界所有山岳之美的宝库。它是说不尽也是画不尽的。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以一个外国同行的眼光,看出了黄山对中国传统绘画具体技法的影响。他在一篇题为《黄山白云》的文章中写道:"观察黄山的岩峰进行写生,我感到在这里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画师描绘岩石的所有皴法......但面对岩石写生,便可明白这些皴法是从中国山岳景观中自然产生的。"而在当代中国画坛享有盛誉的吴冠中,则把黄山视为一位抽象派大师。他在《且说黄山》的散文中写道:"峰峦之美多半在头顶,云层覆盖了所有的山脚,山腰,有意托出顶峰之美,以其银白衬托峰峦之墨黑,以其海浪似的横卧的波状线对比刚劲的山石垂线,抽象,抽象,抽出具象世界中的形式之美,大自然理解抽象之美,也惯用抽象手法!人们每次游黄山都获得不同美感,就是缘于大自然手法的无尽表现吧。" 游黄山,当有画家的慧心、慧眼,唯有如此,才能理解,黄山为什么是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遗产,黄山的极致之美,为什么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