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借水彩之笔 探创新之路

来源: 2006-11-18
水彩画起源于500多年前的欧洲,18世纪末在英国以风景画走红而成为独立的画种。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画坛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水彩画以其方法简便易学,又具有明快、概括、轻盈、滋润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现代美术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不仅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水彩画家,而且有许多其他画种的画家,也在攀登艺术之峰的历程中,曾把水彩画作为阶梯。
    今天,当人们赞叹吴冠中为中国画现代化和油画民族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许不应该忘记他早年那些独具魅力的水彩画在其艺术生涯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1950年,吴冠中从法国巴黎求学归来,怀着满腔热情,欲以油画报效祖国,无奈因其所学不合当时的国情,被斥之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堡垒”。1953年,他由中央美术学院被调往清华大学建筑系,因教学课程的需要,与水彩画结缘。他在与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交往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梁思成极力主张从传统建筑中迈向现代化,这正与吴冠中希望通过水彩画探索的新课题不谋而合。
    此后不久,吴冠中身背画具开始了他的神州之行。他不辞辛劳,跋涉在边陲僻壤、深山老林,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之中,画了许多优美的油画和水彩风景。在革命摇篮井冈山,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令他情思悠悠,留连忘返,水彩中的山村、水田、石桥、杜鹃花也格外清新自然,别有新韵。
    《井冈山朱砂河》是吴冠中井冈山水彩组画之一。画中的老树、急流、远山虽都是山中常见之景,却如一杯新茗,始觉恬淡,慢慢才品出它的真味和清香来。
    画面的取景,作者将艺术视角精心选定在两条溪流的交汇之处,又把岸边一棵老树作为近景加以重点描绘,只见嫩枝刚发,新绿点点,而缠绕在树干的青藤,却得天独厚,早已展现一片勃勃生机。小河中,乱石嶙峋,激起欢腾的浪花,一只竹筏飞流而下,撑筏人灵活地把握着航向。河的对岸,一排新竖的电杆,将观者的视线引到一间粉墙黛瓦的小屋,门边艳红的春联,传递着山乡的喜讯。远处的群山,在柔和的阳光下,变幻着不同的色彩。整个画面于平中见奇,静中寓动,如一股轻柔、温馨的山野之风扑面而来。
    细心的人们会看到,这些具有极佳艺术效果的水彩风景画,超出了这一画种本身的含义,它成为吴冠中默默耕耘的一块中西融汇的“试验田”。画中不仅洋溢着人民的感情、泥土的气息,而且可以追寻到一个探索者勇敢的足迹:透明的色调融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律,流动的水彩与油画的板块构成正在寻求“联姻”。假如我们把吴冠中后来融东方艺术的意境美与西方绘画的形式美于一体的抽象或半抽象画与之比较,可知他今日之辉煌绝非偶然,实乃积半个世纪的探求之功。(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贾关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