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用“服务”消解艺术馆的严肃性

来源:东方早报 马俊 2008-01-31

在2008年的春节即将来到的时候,已经进行了近一个月的《介入:艺术生活366天》项目依然在继续,并且有惊喜。昨天下午1点到5点之间,进入证大艺术馆参观的观众免费享受了一系列“服务”。

按照惯例,每周的周三是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的免费开放日。而昨天下午,观众不仅免费参观了展览,同时还可以在展厅里接受免费提供的擦鞋、耳烛、足浴、拔火罐、修指甲、理发等服务。“介入”项目组当天请来了在各个专业服务领域内的资深技师,项目组的成员也跟这些技师学习技能———不仅是学习擦鞋、修指甲和理发的技巧,更多的是体验这种为别人服务、为别人带去快乐的过程。他们希望观众在进入展厅期间不但可以得到精神和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能得到身体上的享受和外貌上的改变。相信这样的身心享受,在参观艺术馆的体验中会是第一次。

就证大现代艺术馆而言,他们的初衷是希望可以通过为来艺术馆参观的观众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回馈公众对于艺术馆和“介入”项目的支持。但这样一个“事件”,更大的意义其实在于它消解了艺术场馆的严肃性。在艺术普及程度十分糟糕的中国,艺术场馆无形中的门槛一直在阻挡着公众对艺术的广泛“介入”。艺术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某种“霸权”,这种霸权也是一些二三流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牟利的保护色。在高大的门槛后分赃,这样的事件在中国艺术界绝不罕见。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大多数公共艺术场馆,都已经变成了租赁制的画廊。它们用学术门槛混淆了商业和公共文化之间的暧昧界限。

所以,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大雪初霁,证大自降门槛,其意义远比实质的服务内容要重大得多。艺术场馆,如果只是一个展示作品的地方,它的价值就绝对不会超过菜市场———因为展示的都是商品。艺术馆肩负的主要使命是学术的,艺术场馆空间的特殊性在于它要有思辨的属性,并且需要它打开胸怀,让更多的人进入自己。更多的人进入,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评论和舆论监督的压力。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