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张颖川:自由地界定“不自由”的个性方式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颖川 2010-04-19

       最近因为地方志“艺文”编辑的公务,一直埋头于摄影界阅读各类资料,已经有好长一段时期没有认真观看“绘画”作品了,但心里时时仍然挂念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艺术市场处于低谷期以后,国内画坛尤其是曾经红火一时成都油画现状如何?青年艺术家们的生存和创作情况如何?由程丛林策划主持的2010年春季艺术沙龙提供一个关注平台。程丛林做展览与我们这些常常以学术主持人自居的所谓批评家不一样,他以学院教育思想为宗旨,注重发动青年学生的参与交流热情,注重启发与课堂以外社会活动、市场活动的互动经验。因为不刻意以某一学术“主题”“观念”为标准挑选艺术家,因为参与者大多为在校青年学生,在这样的展览活动中可以从一个区域块面观看到一些多元“状态”和可能性……。

 

        21世纪的中国的“油画”已经不再是20世纪从引进西洋画发端展开的“拿来”新画种,全球化与本土语境在这里不是敏感话题,激发艺术家们热情的常常是个性经验创作的方法论。当代艺术日益个性化的创作活动给年轻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和随之必然产生的关于怎样自由选择题材、材料、语言形式的困惑。要“自由”地控制个人“不自由”的方式,界定标准在那里?从什么地方寻找这些可能性?学院课堂教育仅仅是ABC基本功操场,前几年画廊十分鲜亮夺目的“包装”“策划”曾经指挥引领过一大批年轻人的创作。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国内艺术创作最积极的作用就是提醒艺术市场“泡沫”的虚弱。时下刚刚从画廊忙忙碌碌的策划活动中停息的批评家群体还没有来得及有太多的时间冷静思考诸多相关话题,艺术家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潮中被退推下来的青年艺术家中间的冷寂和彷徨自然就更加多一些了。大家都在说在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地沉静下,耐住寂寞。但“沉静”和“寂寞”间仍有自觉与不自觉的行为,无论默默无闻地还是吵吵闹闹地,无论深思熟虑地还是荒乱焦虑地,有行为,就有行为结果所产生意义的讨论与反省。如果我们把艺术继续定义为人的生命力创造,而人的群居社会性注定了人的创造力需要而且必然要在社会活动里产生交流对话,那么追问有关当代艺术多元化、个性化创作标准及其方法论,无疑不能离开当下的公共多元交流,不能离开正在进行的艺术展览、艺术的社会化活动过程。也许持续几届的成都春季艺术沙龙展览对成都年轻艺术家的吸引力正在于此,我从中所引发的感想是:当下青年艺术家们应该多一点轻松宽容平和的态度,不必固执沉静寂寞,不必留恋功成名就的前辈大师画幅,不必揣摩捷径的成功经验。走出学校课堂,走出艺术家个人工作室,积极参与各种类型艺术展览活动,专业学术对话,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本土公共文化,面对正在复苏的国内民族资本及其对当代艺术市场的渗入所产生的影响,激活自我自由的创造力量,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个人创作在本土艺术新的发展阶段的可能性,寻找自我与社会关系之间新的媒介和新的个性方式与方法。


                       

 张颖川

2010年4月11日
 

 

【相关新闻】

 

2010春季艺术沙龙-第五届春季艺术沙龙


【编辑:张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