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强劲走势,取得了不到500件近现代书画成交总额约8.5亿元的佳绩,作品平均成交价同比增长近一倍。
究其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随着艺术市场受关注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买家入场。这为整个艺术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整个市场更加活跃,直接体现在了艺术品价位的不断提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此外资深藏家对自身收藏结构的调整,对市场的繁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保利近现代书画部一直灵活结合多种方式,努力推动市场进一步向前发展。2007年至今,北京保利拍卖近现代书画部陆续出版了《徐悲鸿作品集》、《徐悲鸿作品集续一》、《傅抱石名作精选集萃》、《齐白石作品珍藏卷》,这些高质量的作品集,提升了公司与部门的社会影响力,也赋予了作品最大化的附加值。此外近现代书画部还策划了一系列的展览,如“春之歌——世纪悲鸿作品收藏大展”、“陈少梅——百年诞辰书画展”、“黄胄—墨法自然专场”、“张大千诞辰110周年专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场”、“虚怀斋藏陆俨少书画展”、“新加坡秋斋藏画展”、“四绝——齐白石诗书画印精品展”、“可染墨韵——之《千岩竞秀》作品展”、“河山万里——金陵画派重要作品展览”与“海上升明月——海上画派重要作品展”等专题展,为广大的藏家和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与广大藏家共同成长。
2010年下半年,近现代书画部将在十月推出“中国近现代书画十大名家精品展”,继续细化高端市场,将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家精品进行整合,引领近现代市场的高端收藏路线。同时继续将散落在民间的遗珍进行系统的梳理,收录到《齐白石作品珍藏卷二》与《徐悲鸿作品集续二》之中,与广大藏家共同分享。
2010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征集已经全面展开,在藏家的鼎力协助下,一些精品已经陆续到位,现将部分佳作先行呈现给大家,敬请各位方家支持指教。
齐白石 九秋图 纸本色设 手卷 25*332 cm
“九秋图”是历代花鸟题材集大成者,不仅多见于绘画,如钱维城《九秋图》之例,也常见于瓷器装饰,如明成化青花九秋图罐及清雍正胭脂红地粉彩九秋同庆图盌等。不过传统的“九秋图”或全以花,或悉以虫,以花虫搭配入画的似不太常见。齐白石此《九秋图》卷创意独绝、别出蹊径,以秋花5种、秋虫4种组成“九秋”意象,动静交错、灵秀互生,自是前人罕见。更有甚者,白石老人甚至径以乡野粗俗之蓼花入画,这在传统“九秋”花题材中似从未得见。
此卷中花虫的安排也独具匠心。土狗、蜻蜓等四种秋虫,与秋卉相比,本是充满动感的,故将之成对交错杂处于五种秋卉之间,灵动而盎然的生趣跃然纸上;但为了加强对比,四种秋虫又分别以动静出之,尤其尾端的蜻蜓和蝇子,动静正形成呼应。五种秋卉尤其菊花的处理更可窥老人情趣一斑:中间菊花的颜色与前段的老少年、后段的蓼花和蜀葵不仅形成色彩上的呼应,更因此形成视觉上的跳跃美。整幅笔墨简淡、构图精练,满溢秋声秋色,淋漓痛快,极是鲜妍明丽。
徐悲鸿 饮马图 镜心 纸本设色 1948年作110.5*53.0cm
尽管画马几乎贯穿了徐悲鸿的艺术生命,但其笔下各个时期所画马却又各各情态不同,所赋寓意也多有所别,不可一指。此幅作于1948年抗战胜利后的《饮马图》,所用之法与此前后大致同一,皆渴墨、淡墨、浓墨交相挥洒,兼写带工,状马之情态、动态于毫厘之间。尤其是饮马的鼻翼翕动、耳尖竖起及尾鬃飘洒,既恰到好处地将画面置于一种审美的动静平衡中,又可窥徐氏平日体物之勤奋、用心和功夫。以故徐氏高足黄养辉一见之下,不仅立时称为“画马真迹精品”,更边跋赞为“笔墨简练、神采焕奕、气韵生动,不愧一代大家手笔,至为可宝”。
不过,此幅马背上别出心裁以淡墨勾勒肋排,突出马之饥羸疲重,而腹部则以半圆为之,显系别有深意寓焉。1948年正当北平解放前夕,徐悲鸿作此,或为感于当时风雨如磐而暗期负重千里之意。
张大千 松荫隐士 纸本设色 立轴 138*48 cm
齐白石 多寿 纸本设色 立轴 115*34 cm
齐白石寿桃题材多出自吴昌硕,已成学界公认;不过,尽管在单纯的技法、敷色上,两人笔下的该一题材作品多有相类,但齐白石所作在构图上似更胜一筹,此幅《多寿》即是其例。四枚桃实的位置安排颇具匠心却又浑然天成,而其向背阴阳皆以颜色的变化来确切表现,极臻疏与密、藏与露之妙。而敷染桃实的洋红,则是直接画上去的,因此有笔意笔痕,有骨有肉,有轻重和浓淡的变化。
密布桃实之间的桃枝桃叶的勾勒描摹也可见白石腕底波澜。桃枝桃叶不经意间组成一个S形,而桃叶则更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或上卷、或下舒、或左扬、或右伸,变化极为巧妙,充分描绘其迎风摇动之意,同时造成自然掩映;此外,桃叶是勾画的,笔线本身的力度、变化和生意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化解了硕大桃实易于产生的呆板感,使画面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黄胄 驯马图 纸本色设 立轴 96*142 cm
以医家身份而入收藏大家的,在在多见,如有“四大名医”之一叶熙春、香港敏求精舍的叶承耀,以及苏州名医缪仲康,都是其中翘楚。缪仲康(1914-1991)字劲庐,号崇纲,祖籍无锡洛社,以小儿科闻名遐迩,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名医。悬壶之余,缪仲康与傅抱石、黄胄、陆俨少等近现代诸位大家交相莫逆,收藏了傅抱石、黄胄等人许多杰作,此幅黄胄作于1975年的《驯马图》即出其藏笥。
《驯马图》是黄胄该一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尽管描绘的是一位正在驯服烈马的姑娘,但充溢全幅的却是一种积极、阳刚、奔放的审美感受,以及不带一点矫揉造作而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生活之美。画家用迅疾的笔触勾勒出野马的轮廓,并以大面积刷扫的方式写出野马的身体结构,用略带飞白的笔扫出纷乱的鬃毛,突显出马的桀骜不驯与不受束缚,与端坐马上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少女形成鲜明的呼应和对比。
钱松喦 山高水长 纸本设色 镜心 97*183 cm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力于“笔墨当随时代”并在“山水画怎样反映时代精神”上树立了榜样的钱松岩,此后却在文革后开始对自己的山水作品有所反思,并试图在其中表现传统的山水情志。这一转身,使其后期所作山水更多具有传统的审美情趣而削弱了此前浓重的意识形态意味,这以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作的一批山水画如《山高泽长》等为代表。此幅在构图上与《山高泽长》同出一脉的《山高水长》亦是其例。
创作于1979年的《山高水长》基本上可以视为钱松岩反躬向内的艺术代表,同时更是集合、熔炼钱松岩平生精擅的松、岩题材的极佳范本,其创作手法及构图等均显示出极深厚的腕底功夫。此幅中松的安排亦如此,不仅极为有效地呼应了中景中的悬崖飞瀑,同时又成功创造景深层次,使画面景深变化和工写笔墨变化更趋丰富。
齐白石 借山馆图 纸本水墨 立轴 68*26 cm
尽管与其花鸟画作同为中国近现代艺术的翘楚,白石山水却别具一种改革传统的艺术史意义。其笔下山水虽然可以看到前朝大家的影子,但却已与之拉开相当距离而自成面目。此幅早期所作《借山馆图》即如此,尽管画里人们可以读出八大山人的冷逸荒率和石涛的恣肆洒脱,比如尖冷的柏树和屋后起伏的群山,但其风格和意境却又是纯粹白石式的,令人一望便知;而掩映于树下而门窗紧闭的屋宇,以及山后之馒头山,更直接肇开他日后该一题材山水作品的经典图式。
此幅中,白石又以其农民式的旷达和幽默将其独特风格发挥至极。其自题诗云:“人生有味是清闲,难得当年粥饱餐。经过宦游阳羡者,羡侬屋后两层山。”与他常作的不倒翁之类作品题诗大致同一意趣,语似对自己未有“宦游”之事颇为自嘲,其实却是对饱经“宦游”之累的人的善意的嘲笑,读来颇为忍俊不禁。
张大千 策杖隐云图 纸本设色 立轴 243*63 cm
张大千以古人为师,对石涛更是推崇备至,对石涛的模仿甚至能以假乱真。此图为张大千仿石涛之作。用笔极为粗放,水墨与皴法融为一体,皴擦点染兼用,淋漓尽致。石涛绘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风格就是其对圈与点的运用,石涛画中的圈分为几种,其中一种即为层层递进的波浪式的圈,此幅作品中景部分一条山脊蜿蜒而上,贯穿整个画面。山脊用笔层层推进,深得石涛笔意,将石涛笔意阐发得淋漓尽致。远处群山以淡墨晕染而出,崇山峻岭之间,掩映一座古建筑,给画面增加生活气息。群山之中一老人策仗而行,衣带风动,更具仙风道骨之气。画面整体构图独特,群山叠嶂,近水幽淡,传达出一种苍凉萧索的文人诗意。
方人定 让妈妈们喂奶 纸本设色 镜心 175*96 cm
岭南画派的中坚人物方人定大概是这一画派中将自身风格化的绘画语言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诉求结合得最为充分的艺术家。尽管早期研习中国传统画,但自上世纪20年代在日本的游学之后,方人定开始转向以传统的国画笔法来描绘有着白皙丰满的身体、匀称细腻的肌肤的女子——这一点直到建国后也没有多大改变,虽然其绘画素材与时俱进地就从古今中外的美女转向了新中国的农村生活——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化的艺术特色和审美风格。此幅应当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左右的《让妈妈们喂奶》即为此种风格代表作品。
《让妈妈们喂奶》表现的是新的意识形态下的农村生产和生活。两位婆婆将嗷嗷待哺的孩子带到田间地头,交给妈妈们喂奶,这本是农村生活中极为常见之景,方人定将之摄入画中,并作了符合自身风格的艺术加工,同时又加强了对画面主角的身体刻画,使之成为一曲对具有新鲜时代特征的农村生活的艺术赞歌。
齐白石 灯鼠图 纸本色设 立轴 69*34 cm
在一般人的认识里,鼠总是不太光彩的形象。因此,历代画家中画鼠的极为少见,只有元代葛淑英以画松鼠得名;至于晚清虚谷以后,以鼠入画的画家渐多,现代齐白石、于非厂、王雪涛都画有老鼠、松鼠题材作品问世。其中尤以齐白石笔下老鼠生趣盎然,隽雅鲜活,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带给大众无比的亲和力,如他此幅《灯鼠图》。
《灯鼠图》以油灯、南瓜、老鼠和樱桃构成生动有趣的画面。摇曳的油灯火光下,南瓜硕大,两只老鼠在偷瓜窃果,神情专注而憨态可掬、诙谐生趣,其高超的笔墨技巧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与他其他时期的同题材作品相比,此幅似乎寓意更为深广,从其题跋可知一二。画后题跋为:“摘得瓜来置灶头,庖中夜闹是何由?老夫剔起油灯火,照见人间鼠可愁。”隐约可见老人当时穷困帝京而心忧俗事及至愤于俗世之心事。
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齐白石》P54,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
黄胄 丰收图
李可染 千岩万壑
齐白石 挖耳图 纸本设色 镜心 46*92cm
白石在此画上题“画吾自画”,一表示此画是他的创意,能代表他个人风格。二表示他已经达到了“画吾自画”的境界,此时的白石老人,正进入艺术的盛期,画名日隆,求画者不暇接,这幅《洗耳图》为横幅,在构图上有一种稳定感,人物神态更加生动有趣。笔墨更加拙重老辣,没有再题感时伤世、借古喻今的题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石老人这一时期相对安定的生活与宁静的心态。
《洗耳图》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笔拙而意谐,“笔拙”指笔墨粗简拙厚,是典型的齐氏大写意风格,“意谐”说画中老翁专心掏耳,愈掏愈痒的神态,诙谐而富於生活气息。齐白石晚年创造了许多幽默生动,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如背葫芦的铁拐李、搔痒的钟馗、观砚的苏东坡、作画的石涛、盗酒的毕卓、偷桃的东方朔、拜石的米颠等等。这个洗耳的老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摘自郎绍君《散珍集成》
出版:《散珍集成·齐白石卷》封面及内页第44,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展览:“造化神功——齐白石艺术展”,纪念齐白石逝世五十周年,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书画杂志社主办,2007年。
【编辑: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