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柏林新媒体艺术展:被编码城市的电子书签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作者:郝科 2010-11-04

展览现场

 

在今天,虚拟的数字编码方式已成为链接城市中不同个体和群落间精神交互的主要手段,人们在享受着被数字技术无限叠加起来的“虚拟快感”和“逼真幻境”的同时,也在用电子化的认知方式进一步盘剥着自我生命意识中田园诗话的自然情感体验。而与工业时代稍具滞后性的二手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同,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更容易通过快捷的信息标签将自身迅速归入或脱离开某个特定的虚拟群体,并在随时可以转换的身份概念中改造着城市生活的隐形结构。

 

如何从越来越多的非确定性的生存困惑中找寻到适合自身定位的确定性书签成为了本次《城市——隐秘的边界》柏林 transmediale 新媒体艺术展探讨的主要话题,参展的多位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意义上单调的城市边界意识进行了改造与扩充。

 

例如Matthias Fitz在《电磁情节》中制造的失去传统形象意义的电磁信号与噪音的堆积,就像是午夜之后闪动在电视荧光屏上的雪花,看似无序却始终在围绕着其背后复杂的电磁结构规律地运行着,而这种不停歇的运行也为睡梦中的城市标定了一条负载着不同技术手段的清醒边界;在 Bengt Sjölén & Adam Somlai-Fischer的《全景无线照相机》中,艺术家用肉眼不可见的2.4兆赫无线电波信号替代了可见光线对于传统照相机呈像的决定性作用,并用放置在展览现场的旋转装置将环境中的信息变化反射成不同的抽象数据流体,而当缓慢变化的红色峰值图像最终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人们头脑中对于“可视”概念的传统认知又被技术的延展打破了其固有的方寸;在《道路尽头》中艺术家Miles Chalcraft用影像的方式对城市结构进行了漫无目的的探险式体察,他用改造后的摄像设备将不同方向的镜头同时对准了自己及眼前不断移动的城市景观,并在对自我的冷眼旁观与颤抖的随性街景的并置中牵引出自身对于被遗忘的城市角落的关注与思考——城市中全新的建筑景观代表着我们对于当下时代典型形象的期许与认可,而在对于新式景观的眷恋中又有太多连带着过往信息的城市结构被我们遗忘了,它们被野生植物和垃圾所覆盖成为了生活在城市夹缝中的小型动物们的乐园,在这里大自然与城市达成了一种畸形的和解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正在人们对于未来秩序的热切期盼中悄然地渗透进城市中每个毫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

 

 

【相关资讯】

德国新媒体艺术给城市挑刺——想看画,不想看广告

柏林新媒体艺术展“隐秘”登陆今日美术馆

【在线展厅】城市——隐秘的边界 柏林 transmediale 新媒体艺术展

转译媒体艺术节:新媒体艺术的担当

  

《门槛》作品截图

 

另外,本次展览的两位策展人 Pierre Wolter和Melanie Zagrean则根据艺术家们不同的阐释方式和议题取向对整体的展览结构进行了划分,他们将不同的作品统筹进相应的主题空间内并借此对“多重性边界”的含义进行了书签式的分类与标定。例如被放置在同一展示空间内的《对话机》和《环面》就用复杂而精密的科技语言将由电子设备制造出的全新的交互方式对于城市声场和生存空间的塑形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门槛》和《道路尽头》中艺术家抛开了城市中秩序和清晰的表象,对镜头进行了并置性的分割或将其置入到非常态的观察角度中,从而将艺术家自身对于城市边缘生态的丰富性与城市光鲜表皮背后的模糊性等问题的思考引入到了动态的影像作品之中;在《寻找顾巴先生》、《栖息地C3B》和《石壳》等作品中,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与个人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城市空间的理性特质与迷宫般的复杂结构在为不同的生命个体圈定出规则化的生存空间及线路的同时,也让被潜在的秩序感所笼罩的个体身份信息呈现出趋同或变异的倾向。在《栖息地C3B》中,洁净的近乎冷酷的城市环境和相同的人物形象间的聚散离合,将个人对于自我身份的追问转换成一场看似有序的冰冷梦魇;而在《石壳》中,这种梦魇则借助由锡纸制成的闪光外壳在污秽的旷野中演变成了一次个人身份抑郁的撕裂与蜕变;而在《寻找顾巴先生》中,这种时常错乱于梦境中的拼贴场景最终借助网络的定位功能重新回归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身份寻找上,只是当虚拟的身份代号与活生生的个人在地图上的某点发生碰撞的时候,关于身份“真实性”的探究又再次被悬置于虚拟与现实含混的反弹之间了。

 

最后,由Andreas Fischer & Benjamin Maus创作的作品《反射》被放置在二层展厅尽头的位置,策展人似乎有意通过这件作品来对本次展览的主题做一次精准且冗长的回溯。这件作品的灵感源于Frans de Waard的同名乐章,Andreas Fischer & Benjamin Maus对乐章中的每个音乐元素都进行了快速傅氏变换(FFT)频谱分析,并用有序的视觉形象将这些分解后的频谱信息整合成了一段沉闷的城市挽歌。——在一个黑色的空间内,从投影仪中发射出的狭长光线缓慢地掠过脚下类似地形沙盘的黑色模型,并逐渐聚集成几块不断向中心延伸的规则光斑。而掺杂着间歇噪音的、冰冷的电子乐章又用时而诡谲时而拖沓的音效对比将观者带入到一种脱离开具象意味的空寂俯瞰之中。——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用类似医学CT的分层扫描方式对意象中荒芜的城市风景进行了冷静的切割,无论是由暗渐强的光块还是精准移动的线条最终都是由其背后一连串复杂的数字组合来操控的,在这里数字技术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已由新奇的感官刺激变换成供给城市扩张与彼此链接的生命骨髓,曾经科幻影片中对于生命焦土的虚幻渲染在此演变成一次对于观者视听的漫长折磨:虚拟编码带来的秩序感虽然赋予了作品泾渭分明的表象,但虚像对于实体的入侵与操控也意味着城市中被强化的逻辑联想与情感缺失间日益失衡的现状。过量信息充塞所造成的拥堵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真实”的信息本身被认定为“虚像”,并在虚拟的环境中变异成更多貌似真实的“虚像”流言,而唯有借助“书签”快捷的分类方式才能赋予这片混乱之地以丰富性和条理性的外衣,但在虚像与实体相互渗透的城市环境中对于隐秘边界的探讨是否终将成为另一个虚妄的命题呢?本次展览并未对此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展览现场

《石壳》作品截图

展览现场

 


【编辑:李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