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13年8月10日(99艺术网上海站 周瑾)下午3点,由艺术评论家尚辉策划的“境心当代——海派水墨代表性艺术家新作展”在位于M50的华府艺术空间正式开幕。此次展览汇集了沪上著名水墨艺术家仇德树、卢甫圣、王天德、蔡广斌、陆春涛、邬一名近些年来精心创作的三十余幅极具海派风格的水墨作品。展览当天吸引了众多水墨艺术爱好者前来。
从2011年开始,“境心当代——海派水墨代表性艺术家新作展”每两年举办一次,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海派水墨艺术创作的发展以及推动海派艺术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参观、交流的互动平台。作为展览策划人,尚辉表示:“中国水墨画是从传统中国画里蜕变而出的新型美术品种,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上海是水墨画的重要发源地,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水墨画的面貌已经有别于其他城市,正是介于这样一种学术思考,从2011年开始便与华府艺术空间共同举办和策划了这样的一个展览。”同时,他也认为:“此次参展的六位水墨画家既代表了从新世纪以来到今天水墨画发展的样式也浓缩了今天在上海的水墨画不同的类型。”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水墨运动,更加彻底地提出了水墨与宣纸这种中国画媒材在当代文化中的独特文化身份与表意功能命题,使海派水墨获得了跨度更大的文化穿越。从作品本身看来,由于艺术家们各自对水墨画的理解不同,所表达出来的作品也风格迥异。
仇德树将宣纸与画布、丙烯与打磨、偶然与预设有机地融为一体,他的裂变语言是具有现代性的风格化的语言追求。从卢甫圣的画面本体获得的语言自立的感受,淡彩、渲染、撞色、积染虽为古法,却因画家将其限制在轻柔、疏淡、温润的审美品质内而重新获得了陌生化的视觉体验。王天德、蔡广斌的水墨更注重现成品、图像和观念的运用,他们探寻的是在水墨的现代性语言完成之后如何形成水墨在网络时代艺术形态的再次突变,他们要解决的艺术命题是水墨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亲和性以及水墨的观念化形态。陆春涛画出的是荷塘的伟岸与壮阔,甚至于有些英雄气概。而为了这种场域的营造,画家完全拆散了传统的笔墨语式,以水色的溶渗追求更具抽象意味的形色关系,从而形成虚幻神秘的心理体验。邬一名借用宋瓷词语给予人们的想象,远远大于他对于其形的再现描绘。而宣纸与水墨的媒材属性,正是他对于宋瓷这种审美品质视觉转化的通道,他凸现了墨色本体温润的厚度、淡薄的飘逸,而简约明快的抽象表达则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感。
从林风眠、刘海粟到卢甫圣、仇德树再至王天德、蔡广斌,他们几乎可以勾画出20世纪以来水墨画变迁与演进的路线图,卢甫圣、仇德树的艺术探索比林风眠、刘海粟更强调水墨、宣纸这些媒材属性的独立价值,这无疑是水墨媒材脱离笔墨语系的大跨跃,这种变革整整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水墨画运动。作为更年轻一代的水墨画家陆春涛、邬一名而言,实际上都是按照这条路往前展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画均在上海这座城市实现了他们艺术变革的梦想。
在接受99艺术网的采访过程中,艺术家也纷纷对此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仇德树——“中国当代艺术就是看当代水墨。而海派水墨看的则是上海在水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为和能耐。”
王天德——“上海的新水墨需要一种元素,那就是爱情。需要经历更多不同的感受以及对浪漫主义的思考。”
蔡广斌——“海派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成果。当代海派必定要有当代意识,创作的艺术形式也要体现出当代意识和当代思想。”
陆春涛——“上海是海派水墨传承最有序且风格延续最明显的一个城市。海派最大的特点或许就是海纳百川。”
邬一名——“海派水墨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具有局限性。”
综观以上几位艺术家的观点,我们或许可以部分地诠释水墨变迁何以会钟情这座城市。毕竟,海洋性气候给予这片滩涂的不仅是季风与温湿,而且是面向大海的那样一种宽广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个曾经的移民城市,从来都对于外来文化具有一种本能的接受力,而水墨变革与生存的文化土壤则始终离不开多元文化的杂处与混搭。实际上,当水墨从媒材的概念突破中国画笔墨的传统藩篱后,水墨这种绘画品种的抽芽吐穗已完成了文化生命的变异,它结出的已不只是语言层面的变革果实,而是艺术品种能够负载和承担更广泛的文化跨越性的累累硕果。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3年9月10日。
蔡广斌 《孤寂》
仇德树 《裂变—动力山水》
卢甫圣 《彤云》
陆春涛 《荷塘·2013No.063》
王天德 《 数码No13-MHST008 》
邬一名 《宋瓷研究之六》
【编辑: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