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仍正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这其中不同身份的参与者、观望者对于艺术的品质众说纷纭,不同的意见、不一样的声音本身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今日的面貌:带着质疑不断探索前进。而在同时,当下纷乱的艺术市场更是让我们成为身在其中的“迷者”,美术馆作为当下中国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否能够真正以展览与收藏为依托,并以个案研究来深耕细作,从而形成了一条有态度的审美路径,同时确立其自身的公共价值?
继前段时间成都何多苓美术馆建成开放,其极简、独具特色的风格曾一度刷爆朋友圈,今日又一座位于成都的绝美美术馆:知美术馆惊艳亮相,并以“开”为主题作为其开幕展。
美术馆外景
老君山下一座融于山水的美术馆
中国成都西南约40公里外老君山脚下,一座“知美术馆”与众人相见。如一叶扁舟,悬浮水中,天光山色尽收眼底,在自然山水之间,让人开启一场超然于世外的艺术之旅。
知美术馆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日本知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建筑以当地传统砖瓦为元素,将现代主义的极简质朴与绵延起伏的山脉、流水等周遭景致融为一体,烘托出恍如中国古典文人山水画般的意境。空灵寂静、动静相宜,隐其锋芒于山水、安宁之气令人动容。
而据主办方知美术馆介绍,美术馆以“知”命名自身,正是其立于当下的姿态:面对当下人类前所未有的知性创造,艺术的本质特性正在从个体的个性创造转换为人类共识平台上的个性创造。艺术家、阅读者、批评家、经纪人和媒体等以各自不同的角色共同创造着这个时代的艺术、知识和文化。
也如知美术馆艺术总监王从卉所说:“我们时代的艺术”正负载着人自身的灵感和高技术的融合,构成这个时代最精彩的一面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知美术馆将以全开放的胸怀展开极具挑战性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开展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和作品展示。提供艺术家驻留的工作坊计划。
知美术馆旨在:
● 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
● 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等
九位艺术家共同呈现一场动静结合、生生不息的开馆展
本次展览策展人张尕向99艺术网介绍,展览名字为“开”自然呼应美术馆正式开启的重要时刻,某种新开端正积聚着力量;同时“开”作为一种运动,与九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也有某种联系:参展的作品也都以某种形式保持“运动”、“变化”之感,无论是机械运动、电子运动、光影运动,甚至是参与者的被动运动,都与美术馆的“生生不息”有着呼应之美。下面我们来看本次知美术馆开幕展的参展作品:
首先位于美术馆入口前的广场中央,立着尺寸惊人的充气自动雕塑作品:《灵动喷泉》由八根半透明织物拱柱构成;这些拱柱高达四米,一经充气后便焕发出生机,并可变幻形状——时而朝上伸展,时而向下弯曲。现场进行充气后,极具动感,据艺术家奇科·马可姆特里在现场介绍,其目的是为与周围空间发生积极互动,并对其实行转化。同时作品预示了“开”展主题中所包含的“展开”之意,即其作为对运动、空气、光与建筑所展开的一种冥想式体验。
奇科·马可姆特里/无定形机器人《灵动喷泉》2017
作品在展览现场
作品在展览现场
作品在展览现场
作品在展览现场
继续进入美术馆地下主展厅,张培力名为《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充满古旧神秘感的作品令观者不禁驻步:装置包括八台排成一个圆圈的中国产老式(20世纪70或80年代)晶体管收音机,每台都播放着从电台接收到的含混声响。在放置收音机的八个底座上方,有一台带有麦克风的电动旋转装置,安装在振荡器末端;这台旋转装置会随机在一台收音机面前停下,任意选择柔和的声音并将其放大。
张培力《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2015
在张培力的作品中,参与性并非指向人类的互动,相反地通过软件的实施操控,将其授予一台自动化装置。作品中的麦克风和收音机构成了一种机器与机器间的对话,微妙地提示对于理解媒体技术无孔不入的当代世界之关键所在——亦即在当代社会,信息流既是可程序化操纵的,也是随机任意的。作品暗示了一种模棱两可性,要求我们对意义和意指的构建保持开放的态度。
马尼克斯·德·尼斯的作品《直线位移》令人联想到电影拍摄时的移动摄像机,实际上,它确实可以让观者进入作品进行“拍摄”。
马尼克斯·德·尼斯《直线位移》2014
观众在现场体验作品
一条长约三十米的延展轨道,铺设于矩形展场对角线的位置,意味着运动借助于交通,转换通过行动。乘坐这架带有类似穹顶结构的机器时,使用者的视觉感官将沉浸于一个虚拟世界,此虚拟世界由投射在一个球形内部屏幕上的影像构成。如同开车时人们可从视轴两侧体验窗外掠过的风景。观者在其上看开到的景象,则是摄像机将静态3D 扫描美学转化为一种动态影院。
另一件同样以运动展开的作品《两个西蒙奈塔之间》,仔细观看,作品中的人像在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变化,这件本是文艺复兴画家波提切利创作的著名肖像画,在艺术家迈克尔·华金· 格雷的手中不断调转,生成,延缓,焕发着活力。
迈克尔·华金·格雷《两个西蒙奈塔之间》2011
艺术劳伦斯·马斯塔夫 的《指南针 02005》则是一件需要观者参与的“怪诞”装置,让参与者卷入机器的运作逻辑之中。
劳伦斯·马斯塔夫《指南针 02005》2005
观众在现场体验作品
作品通过编程设计了一套包含走廊、房间和门的虚拟环境,同时指引参与者在实体展场中移动。观众好像掉进了一个磁场的陷阱里,要么跟随引力去发现一种触觉建筑结构,要么抗拒此种自动化引力并忍受因此而导致的排斥作用。在此,某种游戏权力似乎在诱发人机互动的难题:是跟随力量的吸引去被动移动?还是忍受巨大的引力去抗拒?这也许同样也是处在当下中国社会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观众在现场体验作品
王功新的《不可坐的》同样应人注目,其气质与美术馆的宁静、禅意相得益彰。
王功新《不可坐的》1995
©王功新 图片?Maxim Hu 由白立方画廊提供
四张椅子静静的围绕在一起,一只灯泡在上方悬置,并不断移动的照射在每个椅子上方。无疑折射出艺术家身居异国他乡时所经历的疏离感。流动与悬置,触碰与无法着落,闪烁与反射,缱绻于沉寂中的骚乱,彰显静止中的扰动。
作品在展览现场
作品在展览现场
在艺术家卡斯滕·尼古拉的《反射失真》中,作品由一个旋转的盛水的盆状容器构成,形似一面抛物状的镜子,当中的水在离心力作用下沿着容器内壁旋转。一方面,镜子造成了反射;另一方面,这反射本身又使得镜面反射得以进一步发生弯曲。与此同时,伴随着一种低频声音的振动,水波的褶皱和变形得到进一步增强或拉长。二者相互交织并彼此共鸣。在每一次循环往复中,水流受到干扰,并激发出新的潜能。尼古拉的作品永远处于不断变化、充电和演进之中,且永不重复。
卡斯滕·尼古拉《反射失真》2016
散落在展厅中央的森万里子的作品由一系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子组成,一道具有冥想气息的河床似乎骤然出现在美术馆。这道想象中的河堤可追溯至日本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3500-2500年)。这些人工打造的石子象征着属灵与来世,它们重新描绘出一种“远古”仪式的踪迹,并以其原始而粗糙的质朴与当代的混乱及焦虑形成鲜明的对话。
森万里子《平底石》2006
最后,艺术家王郁洋采用LED灯管造就了一件引人入胜的动力装置:《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这件仿佛是整齐固定不变的作品,实际上也在不断变化:在其精致而细微的外观背后,一种张力使得灯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进而可对十二根灯管的阵列进行彻底的重构。
王郁洋《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2017
作品在展览现场
通过以上参展作品,观者不难发现作品的共同特点:即都有一种永恒的反复,一种生生不息的转变,一种拥抱未知、无法预料之事物,拥抱一切潜在可能的精神,最终,也再次呼应知美术馆的理念——求知。
关于展览
展览时间:2018.4.26 - 2018.8.12
地点:知美术馆 成都市新津县君山路1号
策展人
张尕
参展艺术家
迈克尔·华金·格雷(Michael Joaquin Grey),奇科·克姆特里(Chico MacMurtrie),劳伦斯·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森万里(Mariko Mori),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尼克斯·德·尼斯(Marnix de N?s),王功新(WANG Gongxin),王郁洋(WANG Yuyang),张培力( ZHANG Peili)
联合呈现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
开放时间
2018年4月25日 开幕 (凭邀请函入场)
2018年4月26日 - 2018年8月12日 10:00 - 17:00 (周一、周二闭馆)
注:文中图片感谢知美术馆及艺术家,版权由美术馆及艺术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