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焦点巨献《上海庙会》,震撼重构中国写意油画新格局丨中国嘉德2022秋拍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2-11-28

中国嘉德2022秋季拍卖会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预展时间及地点 
11月23日-11月26日
(或至该场拍卖会开始前)
嘉德艺术中心

拍卖时间 

11月29日 20:0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 A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Lot 1555
刘海粟
上海庙会
1962 年
布面 油画
80×61 cm.
发表
《刘海粟油画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81年4月,第60页
《中国名画家全集—刘海粟》,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3年2月,第145页
《刘海粟画集下卷》,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北京,2006年1月,第340页
《中国油画收藏》,北京明星博艺文化,北京,2007年,第27页
《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刘海粟》,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10年2月,第147页
著录
《艺苑—刘海粟教授艺术活动七十年专刊》,南京艺术学院,南京,1983年,第88页
《海粟艺术集评》,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84年4月,第139页
《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87年10月,第557页
《刘海粟年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1992年3月,第188页
《刘海粟研究》,上海画报出版社,上海,2000年8月,第202页
《刘海粟》,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2年11月,第129页
《刘海粟名师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12年11月,第326页、第421页
《刘海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典藏系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南京,2015年12月,第112页
说明
本作即将收录于由家属参与编纂的《刘海粟全集》

 

《上海庙会》作为刘海粟风格成熟期的名作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尚辉

刘海粟油画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形成自己完整而独特的艺术风貌,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写生性风景将后印象派画法与中国书画传统水乳交融的创造性结合上。

众所周知,1935年刘海粟发表了著名的《石涛与后期印象派》文论。此文力图将后印象派的艺术追求与清代画家石涛进行跨文化之比较,建立石涛对生命的综合性表现与塞尚、梵高和高更艺术追求的相似性方法论关系,既以此比较来强化以石涛为代表的中国写意山水与后印象派一样具有艺术的先进性,也以此之比较确立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在某种意义上,刘海粟的这篇文献奠定了中国意象油画的思想逻辑,更成为他自己油画艺术探索的方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画引进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艺术土壤上掀起如火如荼的热潮时,刘海粟就以敏锐的眼光意识到西画的引进,必须与民族艺术结合才能不再跟着西方艺术后面亦步亦趋的道理,这也是此篇文献写作的目的与他自己艺术思想的阐发。但上海美专的教育经营,不得不牵扯他主要精力,他的中西绘画创作虽笔耕不辍,却也不能悉心投入。

商务印书馆出版《海粟油画——中国文艺复兴大师》,1933年

1952年全国院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刘海粟终于从教学管理第一线解脱出来。从1953年始,他以写生方式创作风景画,描绘了他所熟悉的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江南鱼米之乡,探索了油画江南特有的诗意画蕴。1954年,他创作了一系列标志着他油画艺术风格成熟的风景画:《佛子岭水库》《无锡太湖》《黄山温泉》《黄山天都峰》和《黄山清凉台》等,这一创作高潮一直延续到60年代,并有《九溪秋色》《黄山天门坎风云》《严子陵钓台看富春江》和《上海大厦俯瞰黄浦江》等。这些作品几乎都以元之后文人山水画表现的对象为对象,努力将山水画替换为风景画,于此既解决色彩表现,也努力将文人勾皴转用于风景的表现之中。实际上,文人山水以水墨所作的勾皴更能体现江南地貌与文人心理相融构的诗意,而用印象派的条件光色去描绘虽得光色之美,但也易失文人观照江南所铸就的画境江南或诗意江南。所谓诗意江南,也是书画笔墨的江南。而刘海粟的这些油画风景的成熟,就在于巧妙地通过文人用线来支撑风景画的景物,色彩处理也从纯粹的描绘转化为主观性的表现,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画表现意味的风景油画。

上:刘海粟《无锡太湖》1954年 布面油画 63.5×89 cm. 南京艺术学院藏
下:刘海粟《严子陵钓台观富春江》1962年 布面油画 65×96.7 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上海庙会》的写生创作就处在刘海粟油画艺术风格成熟期,他在没有外出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生活在上海,但他并没有停止外出写生的这种创作模式。离他居所最近的复兴公园周边以及上海大厦所观看到的黄浦江等,都是他常去的写生创作“哨所”。《上海庙会》正是他在城隍庙附近一所小高层建筑窗口观看到景致。画作以半俯瞰的视角将店铺林立的庙会街景纳入画面,视平线在画面上端,以此视角形成西画最讲究的纵深透视表现,而且远景中的楼房“堵”在视平线上,使庙会街景反射为画面观看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此作是以中远景为实写,近景虚写,且右下角几乎是不着一笔的留白,从而也延伸了欣赏者的视线,让人们从这个缺口想象更嘈杂、更丰满的逛庙会场景。

上:刘海粟《西湖叠翠》1962年 布面油画 61.5×?91.5 cm. 刘海粟美术馆藏
下:刘海粟《上海大厦俯瞰黄浦江》1964年 布面油画 61×?81 cm. 南京艺术学院藏

海老油画的精彩并不在于再现实写,即使此作画面中远景是实写,但也只是粗笔勾廓。这种粗笔表面是完成勾廓的任务,其实是海老画面的灵魂。也即,支撑其画面的并不是色彩,而是这些用群青、深红编织的一种由房屋、老街与行人形成的内在线面关系。海老的画不太容易临习的重要原因,乃在于他像中国画家那样以线条去编织那种现实根本就没有的结构,看似画的是实线,但其实又是他主观臆造的线。譬如,穿插在画面里的深红色的线,在现场也许没有,也许只有几处,但他却用这根深红色的线贯穿于整个画面,和群青、青绿构成冷暖对比。如果说海老的画面总有种勃发的生机,这个生机就是这些群青、深红的线条在不断地延伸、穿插和流动造成的,而这种线又和西画那种挺刮的线完全不同,因为海老的书法修养造就了这些线的内涵,那仿佛是海派吴昌硕碑学法书在其画面的流动。从这个角度讲,这些线才真正构成了刘海粟油画作品的生动气韵。

《上海庙会》局部图

刘海粟油画的高妙和印象派条件光色追求丰富的色相变化正好相反。如果说印象派画面的色彩总是追求丰富的色相差异,那么海老的油画风景常常是限制自己色彩的使用。准确地说,他是在限制之中追求丰富。《上海庙会》所使用的调色板,可能只有群青、天蓝、草绿、深绿、土黄、赭石和深红,但画面上呈现的色相以及色的浓淡变化却形成了丰富的间色效果。尤其是如此嘈杂的赶庙会的人群,他却以一种群青来描写,这不能不说海粟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力所致。色简而笔法丰富,正是刘海粟油画艺术最鲜明的风格个性。笔法的疾徐、轻重、灵变最大限度地充盈了他画面的色彩质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书画笔法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海粟先生油画的中国写意特征。

《上海庙会》局部图

刘海粟运用中国书画写意笔法对油画艺术的再度创造,为中国油画意象风格探索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