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画廊周北京2024,“漂流”要互联更要互动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4-05-23

第八届画廊周北京以“漂留”为年度主题,将于2024年5月24日至6月2日举办(5月24日至26日为贵宾日,5月28日至6月2日为公众日)。

本届画廊周北京除了与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同期举办,还将联动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顺义艺术区等主要本土艺术区,及全国农业展览馆、国贸等核心点位,打造属于北京的“城市艺术事件”。“

什么样的当代艺术现场更适合北京

在北京,艺术是嵌入生活的日常,流淌于城市的脉络之中。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当代艺术现场?

本届画廊周北京以“漂留”为年度主题,本地语境作为平台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土壤,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画廊与艺术家在艺术找寻之路上的出走与回归。

画廊周北京项目总监杨佳霖致辞,画廊周北京2024新闻发布会现场

画廊周北京项目总监杨佳霖表示:“ 北京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城市,在活跃的展览场景下,行业与观众的目光越来越鼓励优质的艺术作品、精良的展览策划与健康良性的交流途性。当代艺术的专业性在此刻显得愈发重要。在‘漂流’作为年度主题的指引下,一方面,北京本地画廊将呈现一年内最优质的展览项目,以最佳姿态拥抱这场交流盛宴,另一方面,我们也欢迎北京本土之外的国内外优秀画廊加入,将具备国际视野艺术项目引入本土,使之留在本地生根与发芽。 ”

本届画廊周北京延续主单元与特约单元双主线共构的模式,主单元的参展机构与非营利机构是画廊周北京的核心,展现了典型的北京城市文化之线。今年的参展阵容由20家画廊与4家非营利机构共同组成,其中十点睡觉艺术空间、誠品畫廊、inner flow Gallery和798CUBE首次参展,香格纳画廊和HdM画廊再度回归。

艺访单元重点关注全球版图内的当代艺术新动向,凸显了由画廊所在城市代表的地域多元性。今年艺访单元将持续增强参展阵容,共纳入8家画廊。其中,艾可画廊(上海)和乔斯林·沃尔夫画廊(巴黎)为首度参与,为北京当代艺术图景注入新生活力,使跨文化交流成为创新源泉。

据杨佳霖透露,“ 艺访单元展示了当代艺术流动中的全球化途径,它们与主单元的本土机构相呼应,将促进不同地区艺术文化的平等对话。策展性是今年艺访单元突出的重点,尤其注重艺术家个人项目的展示。 ”

风的内侧 画廊周北京2024新势力单元

肩负促进当代艺术发展并深入探讨未来方向的使命,本届画廊周北京新势力单元将以主题群展的方式呈现,由策展人、写作者袁佳维领衔策划,她提出以“风的内侧”为题,联合30位/组海内外艺术家,在798艺术区的历史建筑A08大楼内共构一个属于“北京时间”的现场,回应画廊周北京的核心理念“漂留”。

画廊周北京2024公共艺术单元

奥运会与艺术皆与公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具备正向且无限的社会潜能。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公共单元着力探讨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艺术家邱志杰将开启“诗歌马拉松”特别项目,延续其“国际儿童诗歌计划”,向全民征集诗歌作品,用人文主义关怀致敬马拉松比赛中公平参与、信念坚定、自我超越的精神。持续一个夏天的诗歌马拉松项目旨在将当代艺术从传统的封闭空间延伸至更为广泛的公共区域,激发大众对体育与当代艺术的联动想象与双重热情,号召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到本届项目的共创。

公共单元地图信息

作为国内最早践行专业画廊周模式的画廊周北京,历经八年的深耕,参与画廊数量从最初的18家扩充到2023年的40余家。在杨佳霖看来,“ 画廊周北京持续为画廊、非营利机构搭建高效独立的展示平台和交流机制。同时立足北京的定位,使画廊周北京能够深度参与到北京当代艺术生态的建设中来。未来,画廊周北京将始终致力于激发北京本地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同时,促进国际间的对话,希望实现多区域的互联与互动,推动当代艺术行业的良性发展。 ”

漂流中启程,直抵全球艺术前沿

大咖展览云集,全球同频

画廊周期间,诸多国际艺术家展览齐聚,其中不乏这些艺术家的中国首展。

金允哲,《色度V》,展览现场,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2022年,意大利。©金允哲。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主单元非营利机构部分,798CUBE推出了国际艺术家金允哲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也是他至今最大规模的展览。不仅将回顾展出不同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亦将展出其多件全新的实验创作。

阿尔伯特·厄伦《剃须》(Rasieren)2005年
全文图片鸣谢艺术家及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呈现的德国艺术家阿尔伯特·厄伦典藏精选展“绘画”,精选的六幅收藏画作中大部分作品此前从未被展出。

克里斯多夫·勒·布伦个展“月相”展览现场,
里森画廊北京空间 © Christopher Le Brun.

英国艺术家克里斯多夫·勒·布伦携一系列新作回到里森北京空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是这位世界级艺术家50年艺术生涯于中国的全景式展现。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将呈现前卫艺术家组合文敬媛与全浚皓从首尔到北京的系列跨学科合作研究和艺术实践“气象站”。

奥斯卡·图阿松,《雷尼尔山国家公园》,2024年 (细节)

主单元参展画廊中,成立超40年的巴黎桑塔画廊将推出奥斯卡·图阿松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现艺术家对水、水的物理特性、以及水与环境和建筑的关系的探索。

安德烈亚斯·舒尔策,《无题(窗帘与火车I和II)》,麻布丙烯,两件各:80x130 cm,共:80x260 cm,2024年 摄影:Mareike Tocha

国际画廊施布特-玛格画廊将携安德烈亚斯·舒尔策个展“内外反转”亮相,展览现场通过精巧排布的呈现,以二维及三维的面向将舒尔策对于绘画的概念表述得淋漓尽致。首次参加画廊周北京的乔斯林·沃尔夫画廊同样来自巴黎,带来一场专门探讨两位来自不同时代的德国艺术家伊萨·梅尔茨海默和哈拉尔·克林格勒作品之间的对话;常青画廊将展出艺术家邱志杰在画廊的第三次个展“生态实验室”,呈现艺术家近几年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劳动者接触并开展学习的结果。这些重量级的展览,以全球视角将当代艺术图景进一步展现给更多的观众。

年轻一代多元的媒介叙事

本届画廊周的另一大亮点是对国内外年轻一代展览项目的关注。年轻艺术家拥抱新技术,也不刻意回避绘画或雕塑等传统形式,这些展览项目的共同点是对媒介特性进行的思考和试验。

周轶伦个展《SANLIANZMK》展览现场,北京公社

北京公社正在展出的周轶伦个展“SANLIANZMK”,艺术家擅长从艺术史、大众媒介及流行文化中借鉴元素,试图重新审视自身和外部、秩序和混乱、意义和行动、日常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展览空间设计由田军主持。

《学习Ⅰ》的论坛现场,2022年,上海

《学习Ⅱ:博物学、另类知识和深度学习》是香格纳北京在草场地空间全新设计优化之后的首次展览,由石青担任策展人,展览期间邀请观众进入自由开放的讨论现场,共同体验当代艺术生产中围绕“学习”展开的感性理解和拓展。

罗克萨娜·皮鲁曼德,《静待火山爆发的水晶灯》,陶瓷,37×39 cm,2024年

来自洛杉矶的伊朗裔美国艺术家罗克萨娜·皮鲁曼德的中国首秀亮相SPURS Gallery,“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叙事”涵盖了十七件绘画、雕塑、装置与行为表演作品。

“ONS 绘画项目”展览现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杨光南在CLC画廊的展览“无主之地”中,艺术家尝试通过对在地境遇的鞭挞、拷问,去解构近几年身处封锁性困顿中积累的观察。英国90后艺术家詹金·范·齐尔与户尔空间合作的首次个展“无限生长”。铁木尔·斯琴在魔金石空间的第三次个展,灵感来自2023年秋季在横断山脉的一次旅行。十点睡觉艺术空间呈现ONS小组的艺术项目。曹雨在麦勒画廊的最新个展“化粪池”。艺术家组合克里斯汀·孙·金和托马斯·马德在空白空间的首次个展“比空气更轻”,两位80后艺术家自2013年开展了装置、影像、绘画等共同实践。Balice Hertling画廊带来法国艺术家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和中国艺术家志韦的双人展项目“筑层” ,二者的艺术实践不约而同的探讨了手工业和工业化的关系,也将成为观众进入这次展览的一组坐标……

志韦,《格子抽绳袋(红)》,汁染色格子布、衬布、木头、金属挂钩、绳、线、磁铁、聚酯纤维和压缩袋,180×150x135cm,2024

得益于年轻艺术家们密集的跨文化、跨区域交流,他们的认知体系越发多元与包容。在上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中,绘画、装置、雕塑、多媒体、表演……媒介以进化的面貌出现,在独特的社会关注与跨文化连接中,反映出当下最鲜活的生态。

不同代际艺术家的切片式展现

每一代人都是特殊的一代。本届画廊周北京国内外不同代际艺术家作品之间叙事和绘画语言有着鲜明的差异性。

前川强,《无题 120209》,丙烯、棉布缝线,53×45.5cm, 2012年

就绘画展来看,如1910年出生的巴西最具影响力的原住民艺术家奇科·达·西尔,他的创作生动反应了巴西北部文化的生物多样性和神话形象。前川强和名坂有子是日本“具体派”第二代的代表艺术家,前川强以各种布料通过缝纫、剪贴、绘画的方式展现物质的张力,名坂有子以圆的形式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5、60年代出生的当代艺术中坚力量赵刚、朱小禾、苏新平;70年代出生的康海涛、Jean-Baptiste Bernadet和Alejandro Cardenas;80后的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郑孟强、康春慧;90、00后的布莱特·查尔斯·塞勒、山本捷平、令咏、文爵……观众将看到这些艺术家各自的思考路径和艺术探索。

“苏新平: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展览现场,
東京画廊+BTAP(北京)

“康海涛:绿岛”展览现场,偏锋画廊

在纷繁的当下,把关注点拉回到绘画本身,以代际为视角,切入到艺术家个体差异下的丰富性,而老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的分裂与交锋,亦是自身不断迭代的现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