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整整1000颗!在黄浦江撒金米后,杨烨炘邀请大家来798“淘金米”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5-04-07

2025年3月30日下午3点,艺术家杨烨炘的个展暨公共艺术项目“淘金米”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春辰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现场中,艺术家杨烨炘把千足金的1000粒黄金米洒进铺满展厅的大米里,之后,特邀来宾与预约观众按照分组人数,每组15人进展厅淘黄金米,限时15分钟,期间所淘到的黄金米在现场用小玻璃瓶承装,归淘金者,合影留念。淘金者不得用探测工具,只凭双手。

《淘金米》不仅是一场行动艺术实践,更是一次关于劳动、财富、价值分配和社会竞争的直观体验,是一次新资本论的视觉探讨。

艺术家杨烨炘在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由王春辰策展,他在策展文章里写道:

“人们时常面临这样的抉择:究竟是专注于探寻此刻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还是投身于资本体系主导的经济运行之中?当1000粒由千足金打造的黄金米混入成吨的普通大米时,这一情境,我们可以看清资本社会最为直观的隐喻。0.5克黄金≈200斤大米,这也许是现代文明最为悖论的等式,黄金,被资本市场奉若神明,在现实中却无法充饥,甚至毫无生存功能。而大米维系着人的生存,却因其日常性而被低估和忽视。这一怪异(uncanny)的价值倒置,敞露了资本的非逻辑性。

艺术家杨烨炘将1000粒黄金米洒入铺满展厅的大米之中,并邀请观众参与到这场‘淘金’体验。在此,杨烨炘将用一次特殊的献祭、一场耗费活动去剖析时代价值观的异变:当黄金、期货等金融产品构建起一种财富帝国,人类正集体性地陷入价值认知的集体迷狂时。或许我们早已习惯了将‘财富’与‘价值’混为一谈。然而,参与者徒手翻找普通大米中的‘黄金米’,这一行为暗指了一场社会隐喻——在资本定律的规则下,财富总是被塑造为稀缺资源,获取财富的过程充斥着运气成分、激烈竞争、资源消耗以及利益计算。而那些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却在这一过程中被无视、遗忘,乃至化作碎片随风而去。资本规则所带来的价值体系无时不在规训着人类的思想,以至于重写了我们的信念与追求。黄金为何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而大米又为何成为了理所当然的廉价品?在新技术主义的生成时代,资本逻辑是否已经彻底取代了人类的生存逻辑?《淘金米》并非一场简单的参与者的互动,而是再一次针对古典功利性原则的复现与挑战,以及对资本神话的模仿与解构,更是对人性逐利行为的本质质询。”

王春辰在现场“淘金米”

​杨烨炘认为,​当代艺术应聚焦社会现实议题,这正是他持续创作“黄金大米”系列行为艺术的动因。通过将普通米粒进行黄金化视觉呈现,旨在重构大众对粮食价值的认知体系——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亟需重新建立对基础生存资源的敬畏之心。

排队等待入场“淘金米”的观众

在艺术实践层面,艺术家始终追求形式创新与内涵深度的统一。相较于2021年将价值23万元的黄金米投入黄浦江,把整个上海当做一个展览场所,此次新作将呈现场域转向美术馆室内空间,并通过精细化的布展强化作品的实证性:每一颗被淘出的黄金米粒,既是视觉符号的提纯,也是对公众质疑的回应。这种空间转换策略降低了环境的干扰,也进一步创造了沉浸式的反思场域。

展览现场

​“我希望最后大家淘到的不是黄金,而是大米粒,这才是这场行为艺术的成功。”​杨烨炘说。通过颠覆性的物料置换和展陈设计,展览构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认知图式:当观众最终选择保留米粒而非黄金米时,意味着作品成功触发了价值判断的重构。这种艺术转化力,正是当代艺术介入社会议题应有的能量维度。

展览现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