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香港邦瀚斯 | 笔墨当随时代

来源:邦瀚斯Bonhams 2025-04-18

二十世纪上半叶,一批中国艺术家开始了传统之外的探索,他们结合中国画之​写意精神​,纵横油画、水墨之间,走上了中西艺术调和之路,林风眠、庞薰琹、吴冠中、关良、丁衍庸等皆是其中佼佼者。是次邦瀚斯择佳作数帧,借此一窥。

香港邦瀚斯

中国书画

香港拍卖详情

4月29日
上午10时30分

香港太古广场六座10楼

香港预展详情

4月23日至28日
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香港太古广场六座10楼及11楼

林风眠在重庆

林风眠1939至1946年间,独居重庆弹子石大佛段一间简陋的屋舍,物质生活简单匮乏到极致,时间与个人空间的充裕却将林风眠引向另样的自由。出了屋,沿著高低不平的台阶,蜿蜒而下,不一会儿就走到江边码头,那儿来来往往劳作的男女,都曾进入林风眠的画作,成了他新的题材与风格。重庆江边山里的茅屋松树也进入他的画面,比原来杭州时期的中国画多了重庆独有的天地氤氲,烟云弥漫。

1940年代的嘉陵江畔

Lot 644
林风眠《细雨双姝》
设色纸本 镜框
27.2 × 42厘米
估价:100,000 - 200,000 港元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94年11月,中国书画专场,拍品751

1994年拍卖图录

两位少女,著粗布蓝衣,观其装束,似当地苗民。她们撑油纸伞,顾盼相望,疾雨中赶路,形色匆匆,极富生活气息。本幅于一九九四年秋在香港拍卖会上释出,考其来源,乃出自一位女士珍藏,同一来源尚有另四张林风眠人物画作,皆林氏较早时期作品,线条流畅自由,造型具西方现代风格,足可窥该藏家甄选林氏画作之不俗品味。

Lot 645
林风眠《松涛幽居》
设色纸本 立轴
109.5 × 34 厘米
1946年作
估价:500,000 - 700,000 港元
来源:
重要欧洲藏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得自中国,并由家族传承

本幅乃林风眠不多见署有年款的作品。中式条幅构图,远望山岭耸翠,雨色天青;中部劲松斜横,密枝虬曲,掩映村舍;近处江水拍岸,山石嶙峋。林风眠以中国画传统的花青、赭石以及水墨为材料,绘于生宣,水分延散开来,层层氤氲,画出并不全然中国的风景。一九四六年五月,林风眠返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离开重庆时,他祇带走一捆画,其实也带走了一支不一样的画笔。

起伏人生,水陆兼程——吴冠中的八十年代

Lot 646
吴冠中《大宅》
设色纸本 镜框
47 × 43厘米
估价:1,300,000-2,300,000 港元
展览:
日本东京,赤坂王子酒店,“现代中国巨匠绘画展”,中国大使馆、日中友好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北京荣宝斋协办,1990年7月九至10月1日
出版:
《现代中国巨匠绘画》,(日本)东京出版贩売株式会社,1990年7月,图版25

画面取斗方形制,中分天地。天空灰色淡墨,浅敷一层,如雨后低云,空灵清明;中间屋檐分割,墙面留白;底部浓墨横扫,绘出门窗、屋檐,几笔细线,勾出村落电线,自然流畅;一群春燕,呢喃翻飞。

本幅脱胎于吴冠中1985年周庄写生期间钢笔速写《周庄大宅》,取画稿左侧一角,以方形构图表现。画家1986年另有八尺整纸作品《大宅》,保留写生稿横幅构图,与本幅皆为吴冠中八十年代中后期表现周庄江南水乡经典之作。

1985年写生稿

1986年《大宅》,现藏伯明翰博物馆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亦开启经济间的往来,至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更始致力于推动文化外交,并以艺术为渠道,向日本等海外国家宣传中国现代艺术。作为新中国现代绘画之主力,吴冠中之作常被文化部选为向邻国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作品。1990年,“现代中国巨匠绘画展”在东京举行,是次展览共展出吴冠中四件作品,其中《鸥》、《鲁迅故乡》、《西湖》为油画,本幅《大宅》则是其唯一参展的水墨作品。

参考资料:
1985年写生稿参见《吴冠中全集》(一),(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页242
1986年《大宅》参见《吴冠中全集》(六),(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页64

Lot 647
吴冠中《秦淮河畔》
设色纸本 镜框
68 × 75.5厘米
1990年作
估价:1,200,000 - 2,000,000 港元
出版︰
《文华东方》杂志,(香港)文华东方酒店集团,第七期,卷三

吴冠中先生两次游夫子庙,却每次都禁不住一些惆怅,他心中的秦淮河,是六朝古都所在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里秦淮”更承载了千百年来的风光旖旎,“有桨声,有灯影,有弦乐,有清音、戏院、书场、杂艺、酒家……美不胜收!”

在文章中,吴冠中总是用“彩色”、“五彩缤纷”来形容秦淮河。于是,画中他在青瓦白墙见也点缀上斑斓五彩,岸边柳绿如新,街巷灰瓦白墙,檐角燕子去了又来,夫子庙中灯火通明,真恰如他自己写的:“重抹胭脂,再造酒家,追忆旧日秦淮”!吴冠中画的是他理想中的秦淮河!1990年,吴冠中有此题材画稿,同年创作本幅《秦淮河畔》;翌年再作《追忆秦淮河》,构图一致,尺寸略大,惟画面处理则更趋简练概括。

1990年画稿

1991年《追忆秦淮河》

秦淮河实景

参考资料:
1990年速写稿参见《吴冠中全集》(一),(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页305
1991年《追忆秦淮河》参见《吴冠中全集》(七),(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页90

关良画戏

关良戏剧人物画创作始于1920年代中后期。他爱戏懂戏,一生画戏。本辑两件,一为早年画传统京剧,一为应时代之变画写革命样板戏,笔墨风格亦早晚有别,惟画中人物点睛,一笔焦墨,形态不一,便得坚毅者坚毅,胜利者自信,落败者抑郁,令人不得不服!

Lot 607
关良《白水滩》
设色纸本 镜心
29 × 23厘米
估价:60,000 - 80,000 港元
来源:
莫一点旧藏
展览:
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城大艺廊,“腕底粉墨——关良的绘画艺术”,2005年6月10日至8月15日,并出版于展览图册,页21
出版:
《关良用印集》,(香港)一点画室,2012年10月,页98

本幅表现京剧《白水滩》中青面虎许世英与十一郎穆玉玑打斗场景。本幅用墨简淡,淡绿浅粉一则表明人物身份,二则增添画面对比,寥寥数笔,人物凝练,生动传神,应为良公1940年代难得之戏剧人物佳作。

Lot 608
关良《红灯记》
设色纸本 镜框
44 × 36.5厘米
1972年作
估价:80,000 - 120,000 港元
来源:
关汉兴旧藏
香港苏富比,2019年4月,现代艺术专场,编号789
出版:
《关良1900-1986》,(台北)华艺文化,2012年,页25
《CANS艺术新闻》,(台北)华艺文化,2013年6月,一八五号,页111

丁公妙墨

Lot 603
丁衍庸 《玄坛》
设色纸本 立轴
68 × 43厘米
1977年作
估价:60,000 - 100,000 港元
出版:
《丁衍庸赤子情怀》,(香港)一叶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页80至81

本幅所绘乃玄坛赵元帅,世称“黑虎玄坛赵公明”。赵公明是道教护法大神,役雷驭电,祛瘟禳灾,主持公道,元明以后,遂演化为民间尊奉的财神。其形象黑面浓须,头顶铁冠,手执缚龙索,将身跨虎,威猛非常。丁衍庸以诙谐之笔调演绎民间神灵,颠覆旧规,然不失敬意,寥寥数笔,便将玄坛之英武神威、奇崛生趣跃然纸上。

Lot 605
丁衍庸《集锦册》
水墨、设色纸本 镜心十帧
1978年作
每扇:28 × 35厘米
估价:60,000 - 80,000 港元

作品选一

作品选一

本《集锦册》,绘虾蟹、青蛙、仙鹤、玉兰、葫芦鸣虫、葡萄、牵牛,皆丁公擅写常写之经典题材。各开构图设色各不相同,或水墨,或设色,或繁、或简,诙谐幽默,趣味横生。其中“仙鹤”一帧,乃一笔绘成,丁公手眼功夫,尽出笔下。

Lot 606
庞薰琹《浔阳遗韵》
水墨纸本 镜心一帧
梁粲缨《紫藤春色》
设色纸本 镜心一帧
每扇:29 × 32厘米
1946年作
估价:120,000 - 220,000 港元

《紫藤春色》

上款:芳维廉(William P.Fenn,1902-1993),幼时随传教士父亲在中国生活,1933年任南京金陵大学外语系主任,抗战时随学校迁往成都,四十年代兼任“中国基督教大学校董联合会”在华代表。

本幅为庞薰琹经典古装仕女白描之作,此类作品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见于庞氏笔下。画家通过运笔缓急的控制,用轻重浓淡起、充满动感的线条,表现仕女手持琵琶拨弄抚弹,似有轻盈的音符流出画面。难怪庞薰琹自言此期作品是自己“所绘白描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梁粲缨(1921-2005),广东顺德人,画家周千秋妻。1942年毕业于广西桂林艺术师范学院。

Lot 674
李可染《执扇仕女》
水墨纸本 立轴
41.2 × 34.9厘米
估价:200,000 - 300,000 港元

本幅绘仕女纤纤素手,秋波媚眼,樱桃小口,团扇轻掩,除以浓墨染成发髻,馀者皆以淡墨游丝写就,高古雅韵。钤“三企画印”及“醉心”二印,乃李可染早年人物画常用之印,应为其1940年代作品。当时同在四川的老舍非常推崇李可染早年人物画:“他会运用中国画特有的线条简劲之美......极聪明地把西洋漫画中的人物表情法搬运到中国画里来,于是他的人物就全活了。 ”本幅同稿人物,尚有李可染1943年所作《仕女》,屡屡入画,可见乃画家甚为满意之稿。

李可染1943年《仕女》

Lot 677
黄少强《春光》
设色纸本 立轴
27.5 × 33厘米
1934年作
估价:40,000 - 60,000 港元
展览:
德国法兰克福,中国研究所,“近代中国书画之趋势”,1936年10月至11月,并列于展品目录册编号30
德国柏林,公主宫,“近代中国画”,一九三七年五月至六月,并列于展品目录册编号28
德国克雷费尔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博物馆,“近代中国画”,1937年9月至10月,并列于展品目录册编号28
布雷斯劳,西里西亚美术馆,“中国画展”,1938年7月至8月,并列于展品目录册编号28
来源:
前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旧藏

陶德曼博士照片

陶德曼博士(Dr Oskar Paul Trautmann,1877-1950),德国外交家,在近现代中德关系史中地位举足轻重。一九三一年,获派往北京出任驻华公使;一九三五年转往南京,被任命为首任德国驻华大使,一九三八年离华。

陶氏热爱中华文化。在华期间,与多位画家交流,入藏百馀幅。1933年,他担任中德文化协会会长,其后数年,在德国柏林、法兰克福多地举办中国画展,展出公私藏品,旨在令德国观众“从中国思想、中国感情作出发点,来观察中国画,以求认识永在的真美……其间总避免以本人一己的意见去替代中国人对于他们绘画的意见!”如此观点,在今日此时,亦当借鉴!

Lot 601
何红玉《喜见昇卿》
设色绢本 镜心
画家题诗堂
57 × 30厘米
2025年作
估价:12,000 - 20,000 港元

“昇卿”乃蛇之雅称,蕴含升腾、奋进、增上的美好寓意。甲辰除夕乙卯新年,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题写“喜见昇卿”赠杭州市民新年祈福,一时全城皆现此吉语,吉祥无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