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刮起“民国风”?

从民国影视剧的热播到复古民国时装的盛行,一股民国风潮席卷而来。而今,这股风潮已经蔓延到艺术圈,越来越多的民国时期艺术品进入大众视野并获得了市场的追捧,让人不禁发问“民国风”能够持续多久?

拍卖界欲刮“民国风”?

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进程中,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占据重要地位。在日益推崇文化生活的今天,民国艺术品所蕴含的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看重。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阶段,政治、文化、民生的许许多多的剧烈变化都表现在当时书信里。随着近几年市场对文化概念的推广,加强了买家对“文化收藏”的欲望,突出能体现民国时期文化历史发展变化的信札、文稿便顺势成了“民国风”的焦点,也一并成为市场热点。2011年春拍,北京保利推出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墨迹专场”、2012年北京匡时推出的“南长街五十四号梁氏藏重要档案” 专场以及2013年中国嘉德推出的“凝望百年——政坛、文坛、艺坛名人翰墨留韵”专场等,都将民国信札、文稿的市场地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仅就2014年的拍卖数据来看,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南京经典以1207.5万元成交,创下了民国文人手稿的新纪录;匡时春拍推出的“百年遗墨”专场成交额高达3846万元,其中,新加坡著名学者郑子瑜旧藏,以周作人致郑子瑜的84通信札为主体的一批学者手札悉数成交,反映出市场的认可。在即将揭幕的秋拍中,民国信札、手稿再次为各大拍卖行凸显竞争力的板块,如华辰推出了一批沈金梅先生旧藏和阿英(钱杏邨)先生上款的书信作品,包括茅盾、叶圣陶、夏衍、孙犁、冯其庸等文人作家;嘉德则通过“之斋收藏”呈现一组董作宾在李庄时期与友朋往来信札及手稿,所通信者包括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沈从文等,聚焦抗战时期学界学人流亡西南这一时期,具备很高的文献价值。

匡时2012秋拍预展现场 茅盾 致阿英信札一通一页

民国文人信札走向大众收藏?

“民国热”在市场上首先表现在买家对民国时期文人信札拍卖的追捧。由于民国与当下时间比较近,文人的信札在内容上多与当时的社会现状联系紧密,所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几年,民国文人信札的市场表现不俗,更突破了千万大关。成交最高的当属西泠拍卖在2011年秋拍推出的郭沫若《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以2415万元成交。此作的高价成交虽然有很大成因是郭沫若的艺术成就决定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艺术品市场中,买家对民国文人信札的关注程度。在去年嘉德秋拍中,一纸鲁迅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函以655.5万元的天价成交,为估价的3倍。在市场和收藏家越来越看重拍品文化价值的当下,民国文人信札的高价成交在市场趋于冷静的环境下,体现出了一定的抗跌性。

郭沫若的《致文求堂书简二百三十函》 鲁迅致陶亢德函

匡时拍卖也敏锐的发掘到了这一市场热点,除了成立常规专场外,还举办了相关的学术讲座。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曾表示:“近五年来,民国书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价格上涨趋势也开始启动,但是我认为它的价格仍然还会继续上涨。”

对此,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副总裁及资深专家游世勋也表示肯定:“民国时期的文人笔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修养和生活情调,不失为现在市场中的收藏热点”。

就民国文人信札获追捧的原因,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是大家逐渐认识到手稿信札的价值,慢慢从收藏简单的艺术品到收藏更为深入的物品,同时他还将这种现象认作是中国收藏水平提高的标志。

名人旧藏堪称市场新热点?

民国时期的收藏,除了文人的信札、手稿外,民国名人的旧藏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战火纷飞,由于国家收藏力不从心,大量国宝流落民间,因而掀起一股民间收藏热潮,也涌现了诸多著名收藏家。由这些收藏大家组成的专场或专题,也成为拍场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 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副总裁及资深专家游世勋

不同以往,民国时期的收藏家,不仅收藏数量庞大,种类丰富,还尤其注重藏品的系统性和收藏脉络。现今,庞元济、张伯驹、张学良、吴湖帆、王己千、徐悲鸿、张大千、张珩等旧藏的拍品已经成为了各大拍卖行的“金字招牌”。早在1997年翰海就曾推出过张葱玉旧藏的书札,但近年民国名人旧藏专拍才成为新热点:2011年适逢张学良将军诞辰110周年,中国嘉德呈现了14件张氏旧藏;在匡时2012年春拍时,古代书画中有一件庞虚斋旧藏的王原祁的仿古名作《仿大痴山水》。纽约苏富比在上月刚刚结束“朱绍良将军伉俪旧藏中国书画专场”拍卖,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秋拍中,中国嘉德、香港佳士得又将重点推出民国名人专藏专场,据传,甚至连艺术品电商“艺典中国”也会陆续推出一批民国藏家旧藏。

民国名人旧藏的追捧,看中其 “名人效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民国这一时期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民国旧藏除了在拍品的真伪上少了一层忧虑,民国名人与艺术家的交往也为拍品本身增加了更多生动的故事性。如匡时在去年秋拍推出“夏宗禹旧藏名人手迹”专题,集中亮相丰子恺、巴金、郭沫若、马一浮、叶圣陶、费新我、何其芳等多位20世纪文化巨擘与《君子书》编者夏宗禹的50余通信札、手稿。通过藏家在业界的权威性,来进一步保证拍品的质量。

当民国“招牌”遇上“名人效应”可说是双料加持,香港佳士得在11月举行的秋拍中就顺势推出了民国将军黄杰旧藏的书画作品,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副总裁及资深专家游世勋表示:“现今来看,‘民国’是国内市场比较热衷的话题。就海外来讲,对民国时期的艺术品是持续的关注,不仅是民国时期的艺术品还有民国时期的的文人笔墨、名人旧藏”。

结语

对于当下艺术品市场的“民国风潮”,业内褒贬不一,有人说“已经达到了井喷的势头”,也有认为“赝品层出不穷,收藏还需谨慎”。不过,这种风潮也至少证明了美好的东西永远有市场的道理,而收藏永远需要买家“擦亮眼睛”。

  • 99艺术网微信二维码

  • 99艺术网APP二维码

新闻热线:010-51374003-809/816/808 主编信箱 Email:xinwen@99ys.com 
媒介QQ:14845719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10001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京网文[2013]0344-083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13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