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苏芒:从一本杂志到一个空间,一场关于美的执着

来源:99艺术网 2025-09-28

摄影:林半野

从时尚媒体的引领者到艺术空间的创办者,苏芒的职业轨迹并非简单的跨界,而是一场将时尚与当代艺术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

在执掌《时尚芭莎》时期,苏芒便敏锐地捕捉到二者“同根同源”的本质,开创性地将张晓刚、曾梵志等先锋艺术家引入大众视野,并通过慈善晚宴等形式成功为当代艺术“破圈”,搭建起与商业及社会精英沟通的桥梁。这份将杂志“立体化”的愿景,在她策划的“BAZAAR150周年大展”中得到极致呈现,并最终升华为实体空间——頌艺术中心。

頌艺术中心,正是这本“立体艺术杂志”的延续。它不止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融合了画廊、美术馆与媒体基因的“连接器”,致力于打破艺术壁垒,让其成为滋养现代人心灵、链接多元生活的平台。

左:頌艺术中心创始人 苏芒
右:99艺术创始人 杨凯

杨凯: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决定从之前时尚集团总裁和时尚媒体总编这一熟悉、深耕的领域抽身,投身于充满未知的当代艺术领域?

苏芒:

九十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加入了由吴泓先生和刘江先生创办的《时尚》(TRENDS)杂志,有幸成为这个七人初创团队的一员,致力于填补当时中国生活方式媒体的空白。

《时尚》杂志创刊号

几年后,通过与赫斯特国际集团的版权合作,我们成功推出了《时尚COSMO》和《时尚先生》的中文版,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理念。到2000年左右,我们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多本刊物的时尚集团,并将视野从服饰拓展到旅游、家居等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刘江与吴泓

2001年后,随着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我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出任《时尚芭莎》的创刊主编兼出版人。我将其定位为一本服务于精英女性的高端杂志,倡导“盛装智慧”(a well-dressed woman with a well-dressed mind)的理念。

后来,我升任时尚集团总裁,管理二十多本杂志,并在2003年左右发起了“芭莎明星慈善夜”,开创了时尚与慈善结合的先河。

2003年7月第一届“BAZAAR明星慈善夜”到场明星、嘉宾合影

在深入研究《时尚芭莎》这本杂志时,我发现了一个契机。原来,《Harper's BAZAAR》是世界上第一本时装杂志,创刊于1867年。在摄影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它主要依靠与艺术家合作来传递时尚之美,这其中就包括杜尚和长期为杂志绘制插画的安迪·沃霍尔。这段悠久的历史渊源让我惊喜地意识到,​时尚与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可谓同根同源,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这份缘分,促使我们在2003年的中国版《时尚芭莎》上,开创了国内时尚杂志的先河——一个名为“中国最有价值艺术家”的当代艺术栏目。如今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许多人的名字第一次登上时尚杂志,就是通过我们的平台。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我们挨个拜访张晓刚、曾梵志、刘野、徐冰、周春芽等众多老师。他们慷慨地捐出珍贵的作品,我们则号召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与明星群体,开始关注并收藏当代艺术。就这样,我们一步步为当代艺术“破圈”,让它在更广阔的领域里生根发芽。

而真正开始以展览的形式探索,则要从2017年说起。2016年,我参加《Harper's BAZAAR》的国际主编大会,会议的主题是迎接即将到来的150周年庆典。

在那次会议上,我们获取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了解到,《Harper's BAZAAR》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尚与明星的杂志,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海明威都曾是它的专栏作家。最令我震撼的是,这本杂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未停刊。我看到资料上写着,二战时期的英国,即便印刷厂被毁,他们仍坚持将内容印在包肉的纸上传递出去。当时的女性,因为买不起丝袜,就用笔在小腿上画一条线来维持优雅。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我深刻地理解到,时尚的生命力,源于人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骄傲与自尊。

《Harper's BAZAAR》创刊于1867年,战争都不曾让她停下脚步,是二战期间都不曾停刊的时尚杂志。150年来它引领女性走向独立,她带给了全球女性崭新的生活态度,开创了时尚杂志的新纪元。图文来源:时尚芭莎

带着这份深刻的感悟回到中国后,我召集了当时芭莎旗下《芭莎男士》、《芭莎艺术》、《芭莎珠宝》以及《芭莎电影》所有编辑团队,共同策划中国的150周年庆典。最终,我们决定做一个开创先河的项目——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一场名为“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的跨界展览。

“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展览海报

我们将150年的时尚与艺术变迁史划分为五个单元,每30年为一个篇章。展览融合了文学、艺术、古董、时装以及我们特邀中外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过去与现在对话的形式,以“立体杂志”的叙事方式,来呈现时尚艺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那次大展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巡回,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探索策展这份工作。

我始终认为,艺术并非束之高阁的石头,它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在人类文明的森林河川之中。当代艺术、时尚、生活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整体。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触动人类的感受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才在那时大胆地进行了一次“立体杂志”式的策展。这也是我在时尚生涯中,与当代艺术最深刻的联结。

“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展览现场
今日美术馆

杨凯:
让你决定创办一个线下的实体艺术空间——頌艺术中心,是基于怎样的契机和思考?

苏芒:

创办頌艺术中心,可以说是我过往对当代艺术那份热爱的延续,但它真正的萌芽,却源于一个向内探索的契机。

过去通过媒体,我们的确采访、了解并传播了艺术,但这更多是在一个信息传递的层面。直到2022年那段特殊的时期,当整个世界慢下来,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如何能为自己和他人构建一个“心灵的空间”。

頌艺术中心外观,北京798艺术区
摄影:张悦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有句台词,虽然简短,却精准地概括了人生的三重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回望人生,年轻时我们渴望离开原生家庭,去闯荡,去“见天地”;步入社会后,我们奋力拼搏,与人协作,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中“见众生”。但归根结底,人是赤条条地来,也终将赤条条地去。那个自始至终与我们相伴的,唯有自己。

那段被迫独处的日子,让我有时间真正地“见自己”。我发现这并非易事。平日里,我们从镜中看到的,更多是自己的欲望、目标和工作,那个纯粹的自我反而被忽略了。

2022年頌艺术中心开馆展《頌之回响》海报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能体会到艺术家的不易与可贵。我曾与许多艺术家朋友探讨,他们如同“面壁者”,日复一日地面对着空白的画布,试图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这份孤独的创造力,以及在创作中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将这种力量称之为一根“隐形的绳索”。循着它,我们便能一步步走回自己内心的深处。我们的内心并非不存在,只是常常被世间杂务所占据和遮蔽。而艺术,正是引领我们回归的路径。那段时间,我时常拜访艺术家工作室,或是在798的画廊里静静看展,在与艺术的对话中,我脑海中那个尘封已久的想法——做一个​“艺术的立体杂志”​——再次复苏了。

艺术家孙逊与策展人、馆长苏芒于頌艺术中进行对谈

机缘巧合之下,在一次与几位艺术家和赵旭老师的饭局上,他向我提及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我们看过之后,便决定将想法付诸实践。我的行事风格或许是“边做边想”,而不是等一切都规划完美再行动。而“頌”这个名字,其实已在我心中酝酿了十年之久,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对艺术的全部敬意与热爱。就这样,頌艺术中心应运而生。

邢丹文作品《线》静帧画面与向京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
“凝视与纠缠”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

杨凯:

頌艺术中心在自成立以来的三年时间里,你有什么样的感触?

苏芒:

今年十月,頌艺术中心即将迎来它的三周岁生日,回首过往,我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团队。正是这支年轻而充满拼搏精神的队伍,在三年间支撑起了这个巨大的空间,成功举办了64场展览。这其中,既有大型群展,也有深度个展,还涵盖了非盈利项目与艺术博览会。

頌三周年特别呈现|王健最新个展《隐匿》9月27日启幕

其次,我由衷地敬佩那些在艺术行业中默默深耕的同行们。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画廊、机构的运营者,他们都需要对抗商业社会的巨大诱惑,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同时,也要在一个相对小众的圈层里,面对收藏家群体有限、经济环境承压的现实,艰难地维系着自己的艺术生涯。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对这份砥砺前行的不易感同身受。

而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们为自己找到并坚守的独特定位。我们勇敢地将时尚、媒体、艺术与社群融为一体,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平台。当朋友们问我“頌到底是什么”时,我会说,我们是“现代人的心灵家园”,也是“艺术与各行各业的连接器”。

谭卓首次大型个展“不现时”展览现场
頌艺术中心,2024

这份定位并非一句空话。我们发起的非盈利项目“她的房间”,持续推动着女性艺术家的发展,如今已登上重要的舞台;我们积极跨界,促成了艺术家胡顺香与新锐导演滕丛丛的合作,在品牌的支持下拍摄了微电影《她的名字》,深入探讨了三代女性身份的变迁——从不曾拥有自己的名字,到终于可以为自己命名,这其中蕴含的意义是巨大的。

「她的房间」女性艺术家项目展览现场

同时,我们也非常荣幸能与路易威登、Celine、迪奥等顶级品牌合作,将他们的时尚发布与艺术展览带到这里。这不仅让更多热爱时尚的人们走进了艺术空间,也间接带动了整个798艺术区的跨界发展。

作为媒体人出身,我总希望能在所做的事情中留下一些有重量感的印记。无论是过往的一本杂志、一期节目,还是如今的一场场展览,这都是我的初心。

回望这三年,我们努力做了很多事。虽有不完美之处,但一切都在前行之中。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而言,頌艺术中心正以一种健康、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姿态,茁壮成长。

LOUIS VUITTON2025秋冬女装预览 頌艺术中心秀场
图片由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提供

杨凯:

頌艺术中心的定位非常独特,它既非传统的商业画廊,也不同于纯粹的非营利美术馆。那么,它是依靠怎样一种运营模式来支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呢?

苏芒:

我们的运营模式,确实是一个综合体,它并非单一的商业逻辑,而是融合了多种形态的探索。

首先,我们具备画廊的商业属性。 我们会举办常规的艺术品收藏展,展出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并为藏家提供收藏的渠道。这是我们运营的一个基础商业模式。

其次,我们兼具美术馆的学术功能。 针对一些更具学术价值的展览,我们会像美术馆一样,积极寻找理念契合的赞助人来共同支持,确保展览的纯粹性与深度。

再次,我们拥有媒体的传播基因。 基于我过去的经验,我们擅长策划大型活动、进行品牌跨界合作。这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扩大了艺术的触及范围。比如,我们积极地与各大商学院等高端社群合作,举办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活动,将艺术的影响力渗透到更多圈层。

但这些模式都服务于一个更核心的目标:推动人们通过艺术与自己的内心连接,最终找到自我。

24位青年艺术家联展《第三文化原住民》展览现场
頌艺术中心,2025

这种融合的力量,在今年三月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我们围绕女性主题,举办了大型艺术展、非凡女性盛典,并在线上发起了“像艺术家一样爱自己”等一系列推广活动。这些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仅在一个社交平台上,就催生了超过十一万篇的用户笔记。这正是我们将当代艺术、女性议题与跨界传播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

所以,如果问我们的商业模式具体是什么?我会说,它仍然在一个动态的探索过程中。我始终相信,任何事业都是由人创造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心怀梦想、充满力量地前行,正是因为我们不愿被固有的模式所束缚。我们愿意去不断摸索和创造新的可能性,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连接器”。这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未来。

“女性力量艺术论坛——结构艺术叙事:女性力量觉醒的艺术创作之境”论坛现场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主持人宋琦、《ARTnews》中文版出版人郝宁、Robb Report中文版《罗博报告》品牌总经理兼全媒体内容官邢丽、頌艺术中心馆长苏芒、艺术家马灵丽、艺术家王愫、艺术家李依宸、艺术家大志
頌艺术中心,2025

杨凯:
所以,总结来说,頌艺术中心的定位是什么?

苏芒:

頌艺术中心是一本“立体的艺术杂志”。

这一定位包含两重核心使命。一方面,我们希望成为“现代人的心灵家园”,通过艺术的熏陶,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更深地感受并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成为“当代艺术与各行各业的连接器”,积极地为艺术与不同领域之间搭建桥梁,促成深度的跨界合作。

这份底气,源于我们团队独特的跨界基因。可以说,在艺术界,我们或许是最懂品牌与媒体的团队之一;而在品牌与媒体领域,我们又沉淀了对艺术最深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们的内部也设立了专业的学术部门、媒体部门以及品牌拓展部门,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组织架构。

最终,这一切都回归到我们的核心理念,也凝聚在我们的slogan里——​“心灵的空间,生活的艺术”​。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頌艺术中心,能让更多人的生活因艺术而变得更加美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