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埃里克·林德曼(Erik Lindman)个展

开展时间:2023-06-30

结束时间:2023-08-12

展览地点:阿尔敏·莱希 - 上海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7号2层

参展艺术家:埃里克·林德曼(Erik Lindman)

主办单位:阿尔敏·莱希画廊

展览介绍


阿尔敏·莱希 - 上海荣幸呈现埃里克·林德曼(Erik Lindman)在画廊的第八次个展,展期为2023年6月30日至8月12日。

色彩即为纹理质感,是一场光线在世界结构上游走振动所展开的游戏。两千多年前,人类已经知道这一点。当时,古罗马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Lucretius)描述说,当一块布被一线一线的撕开时,布中的深红色染料在“碎片变成了其他事物的种子前,慢慢吐出其中的成分。”颜色不仅是存在于表面上,实际上更是一种微观形状,为光创造折射的凹槽和镜面,这对将颜料磨进调色油的中世纪画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对在洞穴墙壁上涂抹粘土和烧焦骨灰的原始人来说更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颜料和基底之间的差异愈发模糊,并在无数可识别的时刻彼此交汇相遇,就像是河床上的雨水坑让人想起人脸的特征,一块石头裂开,露出闪闪发光的宇宙......在许多行外人很少能触及到,绘画的平静历史进程中,与其说是关于事物表象的呈现,不如说是关乎事物感受的描写。

埃里克·林德曼对绘画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绘画和雕塑中融入各种纹理,从捡回来再利用的金属板和胶合板,到织物和玻璃珠。在我们的一次谈话中,林德曼用“救赎”一词来描述他的创作形式,但也很快接着解释说,应该避免将其作品解读为废弃物的升华。林德曼的作品与重生或将垃圾变成黄金的炼金术过程无关;而是关于精通工艺技巧,达到能够灵活地操纵运用材料的程度。当艺术家作品的组成元素屈服于整体时,当所有材料的纤维像肌肉一样总体运动时,新作品就完成了。

在大尺幅作品《食螺蛇》(Dipsas)中,细长的形状漂浮在均匀的蓝色中;但仔细观察,形状的边缘更多地与蓝色交织在一起,与顶层的颜料相互滴落交错,而不是单纯覆盖在蓝色之上。在作品的构图中,色彩的痕迹实际上是表面的裂缝,里面蕴藏各种结构,比如镶嵌的织物碎片或积聚成河的颜料。其中的质感纹理,是需要被察觉和积累而成的,好似一个同时被打造出来以及被发现的宝藏。有时,试图追溯画中材料的源头,与其说是尝试复原其原始形态,不如说是对固体物质瞬间转变为液体的描述。

在《雀形目》(Passerina)中,嵌在画布中的扇形织带一端与厚涂颜料相互推挤,另一端则遇上薄透的色彩点滴。这看似是鱼鳞的拓印,或是飞行中的小鸟,也可能是在粉饰灰泥中出现彩虹的瞬间。在《锦葵》(Malva)中,带图案的缎带整齐地垂直交叉,缎带尾巴呈微微的曲线排列,穿梭在淡紫色、钴蓝色和黄绿色的缤纷狂欢之中。起初,整个构图似乎围绕那粘稠且仿佛向下流动的红色。但这幅画的中心就像瀑布中的岩石露头:经过多年的侵蚀雕刻而成,但也只是隐约可见。观者视线只能在凝固的画面中找寻岩石的轮廓,在流淌中被衬托成形。

连贯一致的纹路一同流向一个未定义的中心点——或许可以在这其中看到救赎的曙光。这也并不是说林德曼实际上改变了任何材料;它们都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态。艺术家精密完美的手法缔造了这些完整的画面,将红色转变成炽热的瀑布,黄色则成为了初绽放的花朵,蓝色即海洋。画中的世界几乎是自成体系,绿色变成了宝石,图案在其中石化定型,就像是将颜色以三维的方式传递给世界。

—— Louis Block,作家、画家

埃里克·林德曼198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于当地工作和生活。2007年,他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获得学士学位。林德曼的作品并不完全采取自传性的态度,而是通过其艺术家的身份,邀请观众一起重塑这个我们共同存在的世界,此时此地,从每一个人自身和周围的事物开始。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