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彼得-巴菲特:我不是股神二代

来源:周末画报 作者:覃里雯 2011-05-13

沃伦-巴菲特与儿子彼得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

 

父亲沃伦-巴菲特是全球股神,身为全球最著名富二代的他却宁愿选择在大二辍学,投身音乐创作事业,其后在其奋斗的每一步中,几乎从未得到过父亲巴菲特的任何资助。而从彼得-巴菲特的成长经历,我们得以一窥股神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杨澜:你知道,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富二代普遍的看法是,他们自大、对生活问题的无知和不负责任。

 

巴菲特:那我不想要那个头衔了。

 

杨澜:这就是人们对富二代的看法。你对此觉得气恼吗?

 

巴菲特:实际上这在某种意义上还比较有趣。没错,人们都知道我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自然就会好奇我是如何成长的。

 

杨澜:请为我们描述一下,人们对你的名字的反应,你一定无数次向人们介绍过自己。

 

巴菲特:说实话,我很少会说:“你好,我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在生活中我主要还是个音乐人,现在仍然是,这是人们心目中的我。但是随着我进入慈善界,随着我的父亲的名气越来越大,有时候我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我的父亲就是沃伦-巴菲特。人们自然会想,我一定有很多钱,有豪宅和保镖,还有名车等等,随后自然地觉得我会有你刚才所说那种自大,认为我一定觉得自己比任何人在任何方面都要高一等。

 

【相关资讯】

巴菲特家族的音乐家——彼得-巴菲特

 

杨澜:你有没有某个阶段特别讨厌人们给你加上沃伦-巴菲特儿子的标签?我知道有些人因此试图更改姓氏,甚至避讳这个话题。

 

巴菲特:我想说:“不会的。”因为我很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如果我父亲是个对别人刻薄,在生意中有欺诈之类的行为的话,那我有可能会改姓。但他是个好人,我为他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也为做他的儿子而骄傲,我唯一有一次想改名是在我为美国印第安音乐剧巡回表演筹集资金的时候,这个表演花费巨大,我不得不自己去筹钱。

 

杨澜:你可以向你父亲要钱啊。

 

巴菲特:不,他不会给的。我也觉得这是好事,他没有说:“给你一张支票,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而是说:“你有自己的梦想,自己去实现吧,那样才真正是你的梦想。如果我给你写支票,那就不是你的梦想。”

 

杨澜:那你是怎样去筹集资金的?

 

巴菲特:我拜访了很多人。我去了华盛顿,参加了一个大型的文艺活动。很多人都会说:“你在说什么?你是沃伦-巴菲特的儿子。他为什么不给你写张支票?”那让我非常沮丧。

 

杨澜: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和父亲产生过冲突?你知道父子关系往往比较紧张,儿子总想胜过父亲,或者期望着比父亲做得更好。

 

巴菲特:没错,幸运的是,我打小就是个很有耐心的、安静的孩子。我只知道弹钢琴,我父亲知道我喜欢弹钢琴,知道我是个自我满足型的孩子,喜欢独自一人弹钢琴。关键的一刻是在我大约25岁的时候,当时我正努力地写音乐,有一天,我回到在奥马哈的家,我在厨房里,父亲正要出去工作。他对我说:“你知道吗?彼得,你和我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我去哈撒韦公司在我的画布上添上几笔,而你在从事音乐创作。”你知道,很多儿子只是想按照父亲的期望去做,不同的是,我的父亲说:“我和你一样,我们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一下子解除了我所有的顾虑。对我是否实现了他的期望,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和你一样,这是个很大的恩赐。”

 

杨澜:你就没有反对过某种对你的期望吗?

 

巴菲特:这一点我同样非常幸运,我的父母总是说:“找到你的激情所在,干你真正喜爱的事情。”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明确地对我说:“如果你真喜欢收垃圾,喜欢坐在垃圾车后面,那也没什么,我同样爱你,这也同样让我获得解放。”

 

杨澜:我很怀疑这一点,做垃圾工。

 

巴菲特:不,它当然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他只是借此说明一点,无论如何出乎他的意料,不管你想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喜欢,那就去做。

 

杨澜:你辍学离开了斯坦福大学。这可是个重要的决定,为什么不坚持拿到学位呢?

 

巴菲特:我有种强烈的感觉,音乐才是我应该去学的东西,但无法在学校里学到它,当时这种感觉很强烈,我知道我父母都很支持我,他们都说:“你一直都很喜欢音乐,那就花一点时间去试一试。”我也知道自己还可以回到学校,所以当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一旦失败了,我还可以再回来,看看自己还能学什么。

 

杨澜:所以为什么普通人说你有优势,是因为你有选择的余地。

 

巴菲特:对。我的优势就是我的父母为我支付大学学费,而不期望结果能怎样,那才是真正的选择。因为他们说:“你得上大学,我们所期望的只是你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杨澜:可是你父亲不再给你钱。

 

巴菲特:只要我不上大学了,他就不会为我付任何钱了。只要我待在大学,他就一直支付一切,直到我毕业。

 

杨澜:他一点钱也没给你?

 

巴菲特:他没有给我钱。

 

杨澜:你父亲明确说,你不会再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了吗?他有一句名言:“我只提供给孩子们足够的钱,让他们做任何想做的事,而不是让他们无所事事。”

 

巴菲特:Enough to do anything, but not enough to do nothing。这的确有些拗口。我真的很想挑战自我,期望达到某种更高的境界,倒不是出不出名,而是另一层意义上的。

 

杨澜:所以你同意你父亲的观点,他把财产散尽,是为了不想最终成为最不幸福的人。

 

巴菲特:我觉得我父亲是个完美的例子。如果你现在去他在奥马哈的家,我在那里长大,四周没有围栏,走进去,如果是晚上,你可能会看到他穿着绒裤,也许会穿着浴袍,吃着薯片或爆米花,读着什么。

 

杨澜:他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

 

巴菲特:没错,就是那样。你会看到的是和我8岁看到的那个父亲一样,走在完全相同的路上。我是说,金钱没有对他的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杨澜:资深传媒人士,现任阳光媒体集团、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

 

彼得-巴菲特:美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慈善家。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的获得者。

 

 


【编辑:汤志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