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从学术出发 关注当代语境——盘点墙美术馆2009年现状

来源:99艺术网 郑红 2009-12-29

  “富二代”,一个一直被人诟病的词语,每当提到这个词的时候,便会想到诸如杭州飙车案、网上炫富的负面信息,然而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墙美术馆的执行馆长冀鹏程却将“富二代”看成是潜在的藏家。认为他们普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同时接受了很多文化艺术资讯,对“富二代”潜在收藏家的培养应该是美术馆以及画廊下一步应该进行的工作。也许这正是墙美术馆的独到之处。

 

  下面我们结合2009年以来墙美术馆的一系列活动来看一下他们的发展理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从学术出发

 

  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目前大家一致的观点都是,处于对西方的摹仿状态,主要还是在一个吸收的阶段,等到未来的重新创造阶段,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出现真正大师的时候。虽然没有大师,但是在这种西方语言的环境中,却涌现出了无数的先驱者,墙美术馆2009开年的第一场展览就是为“WR小组”的先驱者们所做的回顾展,就如当年大同大张所预言的:二十年后会有人喜欢我们的作品。我们完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方社会也会承认我们的当代艺术,一如现在我们承认大同大张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这个展览是一场艺术家的祭奠,也是在当下拍卖市场价值观盛行的社会中,一场对于艺术自由精神的祭奠。

 

  也正是在这个拍卖原则之下,大家都希望用“学术”来包装自己,但是展览如何体现学术性,很多艺术家都无法回答。在2009年的一系列展览与活动中,墙美术馆回答了这一点。

 

  纵观墙美术馆2009年的所有活动我们可以理出一条线索,那就是从学术出发,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巨变与当下的艺术现象连接起来。“穿越死亡——WR小组回顾展”将我们带到中国当代艺术萌芽的前20年,接下来“‘中国现代艺术展’二十周年纪念”,“非常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十二名家展”,则带领我们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至于随后到来的“红龙东游记:中国威尔士视觉艺术巡展(北京站)”、“刘芯涛& 李昌龙双个展”和“‘地契’毛同强个展”,则是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下的艺术家们的创作状态及成果。

  很显然,在学术支持下,墙美术馆更想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风向标,来影响大众,指导人们去参观,去收藏。

 

  关注当下语境

 

  为了探寻和发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规律,墙美术馆并没有采取单一的形式来展现,而是不断地以绘画、装置、图像、座谈会等各式各样的形式来表现当代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并没有局限于当代艺术的发展,而是将当代社会带入馆内,带入当代艺术的研究范围之内,将艺术与社会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如墙美术馆联合《时尚健康》杂志,举办的“缪斯的回忆——粉红丝带艺术展”,将时尚、慈善与艺术相融合,娱乐明星的加入引来了更多形式的关注,将本来单一的展览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墙美术馆也很关注当代社会中新现象,针对大家关心的新事物来阐述大众的看法。前不久举行的“越界-流动的创意——洪晃,张长城,沈黎晖座谈”,即是通过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看法来阐释“越界”(跨界),将本来枯燥的学术论坛,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的活动,以这种形式提高了艺术的受众面与影响力。

 

  由此可以看出,关注当下的社会语境也是墙美术馆出奇制胜的语言形式。

 

  结语

 

  从1998年开始,中国就开始出现了私人性质的“美术馆”,然而11年之后,美术馆仍然与画廊处在相同的视野当中,使得很多人都无法区分他们之间的区别。

  鉴于这种现状,墙美术馆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式,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客流量,而是将美术馆建在CBD商圈中,远离798商业艺术区,使自身可以更加方便的接触美术馆收藏与发展的人群,如收藏家、客户或者对艺术感兴趣的公众。加上他们在当下语境中所理出的学术理念,以及其独有的策展人等制度的应用,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愿墙美术馆此举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私人美术馆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借鉴。

 

  美术馆以展览、教育、收藏和研究四大功能来呈现美术馆的价值。墙美术馆与今日美术馆都是私人性质公益美术馆,但他们的展览方向却大有不同。今天将一一为大家呈现。

 

  阿诺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说:“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画廊业一直处于初期阶段,与国外成熟的艺术市场体制相比,整个画廊行业的资金储备与学术方向都存在着大小不一、摇摆不定等缺陷,在2008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冲击下画廊业历经波折,经受了不小的考验。那么画廊仅仅是艺术家作品的寄卖店吗?还是艺术的普众与学术的交互中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点呢?转变与发展已显得异常重要。就是在这样一个迷途遍布的大环境下,2009年,我们可以发现画廊、机构业出现了这样一些新的特征:年轻艺术家的频繁出镜;对图像反复再反复的新探讨;良莠不齐的画廊学术定位已渐渐向正规的方向发展;大牌们像电影业的老谋子一样“大作”频繁并屡获国际影响……当代艺术将如何突破商业意识形态的桎梏冲破层层障碍,画廊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将发挥什么样的重要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