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地区的展览略显“低调”,相比先前高潮迭起办大展的节奏,如今则进入悠缓的篇章。
前不久,来自7个国家的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96件艺术珍品,被送往上海的中华艺术宫展出,这个名为“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成为了中华艺术宫新馆开馆的重头戏。而在近一年多时间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元代青花瓷器特展”等等抓人眼球的展览也轮番在上海博物馆登台。
相比之下,近年来北京文博界却显得有些平淡。不少京城百姓想在自家门口找找类似的大展解解馋,可一梳理却意外地发现:“近两年,大展明显减少了。”就连业内人士也不得不承认,这两年北京文博界确实不如从前热闹了。
大展确实少了
今年国庆期间,北京资深媒体人徐先生想到博物馆、美术馆看看展览,可上网搜寻了一圈,竟没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对象。“原以为只是这个档期出现了例外,可浏览了北京多家博物馆、美术馆近一两年的展览记录后,我才深深地感觉到,不仅是先前那些头顶着国际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光环的跨国大展难得一见,就连突出展现中华文明某一重要历史和文化的压轴大戏也算不上多。”徐先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徐先生眼中的“大展”,是指那些名头大、规格高、藏品精且社会效应广的展览。而在许多京城百姓的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大展主要集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
2004年,中国美术馆推出名为“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的大展,轰动京城。据多位亲历者回忆,世界级油画《吹短笛的男孩》被挂在展厅入口处,成为全场人气最高的宠儿。而《睡莲》、《舞蹈课》等名作前同样是人头攒动,整场展览得挤着看。此后,中国美术馆还在奥运年重磅打造了“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该展首次向世人展现了最全面、最具学术价值的敦煌艺术。无独有偶,同样在奥运年,在首都博物馆亮相的“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更是集合了全国55家文博单位的力量,更为大众提供了一场文化盛宴。不过,这场盛宴可不是首都博物馆的第一部杰作,早在2005年首都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便推出了“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据介绍,这个大展在售票的情况下接待观众总量203690人(不含旅行团),全票购量达到113307人;次年,恰值“俄罗斯年”在中国举办之际,又逢克里姆林宫建成200周年庆典,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袂举办了“克里姆林宫珍品展”,展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珍品200件套。
然而,这股“大展热”在2011年仿佛与北京的观众“道别”。在首都博物馆推出的“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等两三个大展后,北京大展的交响乐似乎就进入了悠缓的篇章。对此,首都博物馆研究与展示中心主任龙霄飞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事实确实如此。”
为啥这么“低调”
大展为何会减少?这个疑问萦绕在许多业内人士的心头。
众所周知,大展对文博机构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更是一份考核其科研水平、公益职能等看得见的成绩单。据文博界人士介绍,目前,就国内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大展的类型而言,首当其冲的是与重大历史题材相关并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大展,比如辛亥革命等历史主题,文博机构每年都要根据自身情况承办这类展览。而最常见的大展则是为某位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艺术家举办个展,通过其艺术成就反映某个特定时代的风貌。然而,要说最容易产生社会轰动效应的还要属那些与国外知名博物馆合作的大展,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响亮的名号就赚足了眼球。需要强调的是,对博物馆、美术馆来说,最正宗的大展还是结合自身馆藏研究推出的主题展。可若想让这类展览形成较大的社会反响,那就需要策展人好好地动一番脑筋了。
据统计,北京的大展筹备期至少在1年以上,一个文博机构一年内也就做一到两个大展,“策展人需要有充足的学术研究作为理据,之后要摸清支撑这些理论的文物的大致情况如何,由此才能形成策划案,此后还要经过层层审批,这个复杂严谨的过程就决定了大展不可能频繁露面。”有着20多年博物馆工作经验的龙霄飞还介绍到,大展的花销少则八九十万元,多则能达到四五百万元,而像首都博物馆的开馆大作就耗费了上千万元。由此可见,一个大展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可不小。
那么,为何2008年前后北京地区的大展会密集扎堆呢?答案则是:此一时彼一时。“从2000年到2008年,国内的展览就一直处于急速上升的通道,事实上,这也是对同时期中国艺术市场活力的一种体现。当时,资本不断地注入艺术市场,使其受关注的程度达到了空前水平,而国内不少艺术机构为了打造自身品牌也在陆续地引进或者制造大展,因此北京、上海等地的展览市场都呈现出火爆的局面,这首先就营造了一个大环境。”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此外,龙霄飞还认为,“奥运也是引爆北京大展的重要契机,那个时期具有特殊性。”
如果说时机是北京地区大展减少所经历的第一个减速带,那么藏品的组织及其借展费用就是另一个减速带。
众所周知,一些珍宝级的文物艺术品在国内外都是受到限制的,而大展中,“明星”展品的身影又是必不可少的。即便避开这些至尊国宝,其余国宝的出镜率也有严格把关,“每个文博单位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博物馆在展览主题的选择上也要互有侧重,不能过多重复或者冲突。当回归正常状态后,文博机构会控制自己办大展的节奏。”龙霄飞解释道。
此外,借展费则更多地影响了引进国外藏品的展览。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每花一笔都要看值不值,比如我想展现印象派的艺术,如果不能拿来其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那么这场展览还不如不办。北京的文博机构现在大多采用交换展的方式,将各自的特色展览交换展出。这样一来,双方就处于对等的地位,而不是赚单方面的钱,也正因如此,国外博物馆、美术馆就会有所权衡,从而影响了其展品走入中国的步伐。”
从“应景”的大展,到“有用”的大展,这一理念的转变决定了近几年来北京地区展览市场的“低调”。对此,张晴则认为,“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展,大展不仅限于名头、新奇、趣味等,更应该注重内涵。它也许不能让所有人都觉得轰动,但却能让相当一部分爱好者感到满足,而这类大展近两年在北京就一直没缺过。”
架起一座桥梁
在龙霄飞看来,如今北京地区各文博单位筹办大展的节奏才是常态下比较合理、有序的,这也是对先前波浪式高潮迭起办大展的调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年来,脍炙人口的北京大展确实明显少了许多。那么,这其中就有不得不进一步推敲的地方。
“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是首都博物馆耗时近两年推出的一个大展,在展览现场,不少参观者都纷纷表示,声光效的配合,文物数量的丰富,再加上布展的层次感,让大家有种意外发现大展的惊喜。既然是个大展,本应该具有一定知名度,那为何会是“意外发现”呢?一位参观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我是带朋友到博物馆参观,才发现正巧碰上这样的大展。之前从未听说关于这个展览的讯息,所以觉得惊喜。”
事实上,一个大展办得是否成功,除了来自业内的评价外,参观人数及观众的反馈、媒体的关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既然如此,博物馆、美术馆的策展人自然要考虑到用什么样的展览语言吸引观众,而最重要的是怎样把大众带入大展中。在这方面,张晴谈到了自己成功策划上海双年展的经验,他说道:“这个大展呈现的都是前卫艺术,这对普通观众来说距离比较远,如何让大家来参加呢?广告的宣传少不了,不仅是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甚至是地铁站、公交候车亭的平面广告都在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来上海就得参加双年展。而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人气火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特例,首都博物馆的杰作“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同样离不开博物馆大力宣传打造观展热潮的功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如今能主动进入公众视野的展览能有几个?北京不少知名文博机构都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但打开它们时你会发现,内容寥寥无几,更新也并不及时,有关展览的推介还比较薄弱。
当然,宣传推广对于大展而言,只是起到事半功倍的催化剂,关键还是取决于展览本身形式与内容的设计。眼前就有一个在形式设计上获得好评的案例。日前,一个穿越时空的展览在中华艺术宫揭幕——国之大宝《清明上河图》被搬上了巨制屏幕。这个多媒体版的《清明上河图》总长达到128米,高6.5米,不仅如此,画作中的景象还有了昼夜之分,每隔4分钟出现一次更迭,声光电全方位的打造更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其实,文物艺术品与数字化结合的办展理念在国外大展中已经很普遍,这种方式也引起了更大的社会关注,而这在国内的应用还并不广泛。
此外,在不少人看来,展览如果想实现雅俗共赏实在太难,不过去年,首都博物馆推出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以及早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国宝之韵——国家博物馆高仿品美学展示”或许能为今后大展的策划思路提供些参考,这两个展览通过真品与高仿品、赝品之间的PK,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如果将传统大展的模式比作类型片,难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那么讨巧的大展就好比是年度大片,多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作为主办者的文博机构累,观众更累;可没了,文博机构进行大众美学教育的职能就不能很好地履行。
如今,大众对于文物艺术品的热情有目共睹,而文博机构又承担着推广传统文化的重任,如果不趁热打铁,是不是对大众热情的又一种浪费呢?如何能够在精英文化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着实不易,“可是,真正能具有超强吸引力的大展不就是要难吗?之所以难,大家才要来看,一个大展能将这种难突破了,才会让人难忘。正所谓,不难不成经典。”张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