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魁 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陈魁先生
怎样避免进入收藏迷局?怎样从收藏中获得快乐?本期内容由国家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陈魁老师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收藏家的经历。
说起收藏,大家可能会觉得那是一种比较高深的爱好,陈魁老师在研讨会上给大家讲了一段话:收藏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行为,人们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收藏起来留个纪念,把当下不用的东西也收藏起来,这些在广义上都可以叫收藏。只是现今人们把收藏又提升了一个概念,是专指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的一种收集、整理、鉴赏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说,收藏并不是把东西买回来放在那欣赏就可以了,还是要去研究它,研究器物本身的特征变化,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据悉,当下中国有8千万收藏大军。而与国外收藏家有所不同的是,国外的收藏家主要是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组成的。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艺术品购买回来进行鉴赏。到了最后,要么是留给下一代,要么就是捐献给博物馆,对公众展出,以传播这些艺术品所承载着的文化。而当今中国的8千万的收藏大军绝大部分都抱着捡漏一夜暴富的心态,他们都希望花了2千块买进来的东西,到时候卖出去的时候就会变成2千万,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收藏入迷者。而这些迷局其实都是由他们自己设定的,然后自己再钻进去。陈魁老师见过很多收藏家,花费数千万上亿元的都有。在他们财力还比较殷实的情况下,他们购买艺术品、古董的时候就非常豪爽。但是买回来就放在那里便罢,很少去进行研究,只是做为一种欣赏和投资而出现的行为。所以当他们把自己的财力花完之后,再想回来恶补这一课的时候,才发现结局往往是非常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人还为此付出了家徒四壁,妻离子散的代价。
还有些人收藏不专注,以为自己收藏书画很在行了,那么收藏瓷器,玉器和其他杂项也一定很在行。所以就不能集中财力、精力去专注一类,而是四处撒网,结果由于人的精力、财力、学历是有限度的,所以就会变得看起来什么都懂,但是又什么都不专的结局。购买回来的东西大多都是仿品,这样就造成了时间精力的浪费和财力的损失。有些人就相对比较理智,他们会专注于某一项,并使收藏成为系列化。比如陈魁老师认识的一位收藏家,他就专门收藏文房四宝,各个朝代的相应的器具各成一系列,其价值又会比单一的高出许多。而且也只是利用自己财力的最多三分之一来实现这些个人的喜好和投资。每年在拍卖场上他也只需卖出三分之一就足以收回他的全部投资。因此,他的收藏经历是很开心的。
所以在此,陈魁老师告诫大家,收藏一定要理性,要看菜下锅,不能超过自己的能力,要留住自己生活的本钱,不可入了迷局之中。然后,一定要有专项的收藏,或是系列的收藏。并在收藏的过程之中研究,挖掘,从而取得新的认识,这样,你才能享受这个收藏的过程,并从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