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杨卫:艺术应该取消强权,自由发展

来源:《美术焦点》 2010-03-27

  王宁:您策划过许多展览,也策划过宋庄艺术节,您认为作为一个从一个批评家、一个策展人的角度来看,是怎么看待学术性这个问题的?或者说就是您认为策划一个具有学术性的展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杨卫:所有展览至少作为专业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展览都应该有学术性的,那么抛开这些纯粹商业目的的展览,商业目的的我们就不说了,包括有一些专业的画廊做的展览,我想也都是应该注重它的学术性。就好比说一棵树,学术是一个树的根,根扎得越深,那棵树长得越大,它是这么一个道理。当然因为我一直不认为我自己是一个职业的策展人,我认为可能更让我自己选择的话,我更喜欢我是一个批评家的角色。那么这样的话,就是说我想任何一个展览或者说艺术离开了它背后的文化的因素或者说思想的因素,肯定是空洞的。那么所谓的学术性其实就是那个元素,就是它的文化元素和它的思想的元素,它是一个背后的张力。

 

  王宁:那我从您是批评家的角色来入手的话,评判一个展览,我们不管它是商业也好,还是纯粹的艺术画廊做的展览也好,那怎么来看待评判画廊做的展览有没有学术性?因为好多观众并不是真正对艺术很了解,我们对它可能只是说是一个过客、一个参观者,然后怎么来判断最基本的要素是有哪些?

 

  杨卫: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说,能否提出问题。那么当然说今天的艺术已经发展到从现代艺术一直到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个漫长的一个历史,不再像我们过去的一个角度,我们过去比方说一百年以前或者是几百年以前认识这样的艺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是两个层面,一个艺术的层面,一个观众的层面。那么发展到这么多年以后,其实当代艺术,它已经是体制化了。也就是说,什么叫所谓的体制化呢?也就是说,它有一些专业术语。比方说像798这样的展览每天都有若干个,每天有这么多人群,那么真正懂当代艺术的人很少,大家可能都是在看热闹,这就是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瓶颈,也是今天当代艺术自己的一个瓶颈。我们虽然说当代艺术今天经常在谈,我们要大众化,包括它的自身发展也强调这种朴实主义的这种原则。那么事实上,作为它的内部的发展的线索来说,它是越走越窄了。

  王宁:开始精英化了。

 

  杨卫:越来越精英化了。这个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不光是当代艺术,其实任何专业都一样。比方说过去我们古时候有那种触类旁通的人物,什么都得诗书画,琴棋书画都能来,那么今天越来越专业化,就是说它的活越来越细。比方说你是一个弹琴的,你可能就是一个专业的琴手。比方说像郎朗,他可能对当代艺术一无所知,他也可以对文学一无所知,但是他是一个伟大的钢琴家。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会导致很难回到我们过去的传统,具有那种综合素质。那种综合素质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属于简单地欣赏了,而是所有东西都能做到一流,这个是专业造成的。

 

  王宁:甚至是越来越专才化。

 

  杨卫:对。因为它的术语,我们当代艺术系统现在创造了无数的术语,这些术语别的门类的人是不懂的。

 

  王宁:分支太广。

 

  杨卫:就跟相当于一个搞物理的人,他写文章你肯定看不懂,因为他有他的专业术语,那么这就是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因为他已经通过上百年的历史建立了一套体系,建立了一套理解、评判和感受这个事物的体系。我们离开了这些工具,离开了这些语言,我们接近不了对象。像更早的哲学家,咱们说过其实这也是人的一种物化,人们已经很难再去接近真知了,是要通过若干人的解释才能去接近那个上帝。不像过去,只要我虔诚我就能接近上帝。那现在不行了,我要阅读大量的书,明白上帝是怎么回事,好像是否去接近他,其实是越走越远,是这样的一个原因。那么我想,所谓展览做的话,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庞大的一个语境里面,它是否还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展览,它肯定是在提出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既专业,同时也触及到社会的敏感的一些地方,那么这种敏感性老百姓是能感受得到的。

  王宁:杨卫老师您以前是做过艺术家,先从艺术家然后转到批评界。您觉得作为一个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讲,对于学术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杨卫:我自己很尊重学术,正因为我太尊重了,所以我连艺术家都不做了,转为批评,或者说我自己热爱批评。那么艺术家他分很多种,有一类艺术家他是一种天生的,我们通常说是天才。他就是本能,他的感觉好,或者说他有才气,他看到一个东西,他能表现出来,能转换出另外一种含义。有一类艺术家呢,是通过这种读书或者说理性的分析,非常严谨,那么这也是一类艺术家。我也见过这么多的艺术家之后,得出的一种自我的感觉就是,这些成功的艺术家逃不过这两点,要不然你的确是天资聪明,你可以不屑一顾,但是你的表达能力,你的东西都非常地直接,非常地到位。那么还有一种的的确确是你对世界的这种把握的能力,那么这种把握能力就需要他有学术,有文化,有很高的一种视野。那么这些成功的艺术家里面,好像我们没看到过就是有脱离这两个元素的。当然还有更多的艺术家,那可能我们就不去做一些比较了,这两点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当然还给了一种可能性,比方说我笨一点,我笨并不意味着我不能当艺术家。

 

  王宁:我知道您是写过很多理论著作,那您认为您在这些书里面,您的学术性体现在哪些?

 

  杨卫:我并没有专门写过一本书,我都是一些文章拼凑的形成的文集,毕竟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理论家,就是说我不是学这个东西的。也就是说我对很多批评的这种概念跟术语,一方面我自己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也的的确确没去学,所以我把自己认为我还是感受性的批评,也就是说,我自己更多的是凭着这种艺术的经验、社会的经验,凭感受把它串起来形成我自己认识艺术的一套方法,当然这一套方法没有经过这种学院派的这种过滤,那么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这里面有两个,它是一个正反面,有好处,也有坏处。那么好处是使我有更自由的一些灵光,就是比灵感更丰富一些、更充分一些,感觉更充分一些;那么坏处就是说我也很难把它上升到一个所谓的真正的一个理论的高度,把它形成一种理论化的术语。所以我自己认为我现在还是属于一个在场的批评家,也就是说一个在场的策展人,我更多是跟艺术家生活在一起,去感受他们的每一种灵动的东西,这样的一个角度。

  王宁:艺术市场的秩序维护它也不能单纯说是我靠,某个画廊,某个批评家独立来完成,我觉得应该需要他们来合作,您觉得怎么样的合作机制才是最合适,最大限度地保护、保持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杨卫:发展,这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应该辟出来一些空间,在一个大都市里面辟出这样的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只要他不触犯法律。没人管他,他不犯法,他也不偷东西,也不抢人家的东西,我愿意这样,我愿意在街头,不愿意住在豪华的别墅里,所以这个就是你尊重个人的意志。那么当然作为社会的普遍性来说,大家都在追求正常的这样的一个生活规律,那总有一些越轨的人,就是总有一些,他愿意睡到八点起,晚上他愿意不睡觉,白天睡觉,你管他干什么,你不要去说规定每个人都要六点起来,这个就不合理了。所以你必须拿出一些弹性的共性来,也不要合作,也不要不合作,你让他自己去,他找到一定层面的时候,他自然会在他的这个领域进行一个合作,这就是说所谓的职业化,也就是说所谓的社区文化。在一个城市当中,它应该形成一个多元的社区文化,那么这一块它是一个社区,那么这个社区可能大多数都是艺术家,他们愿意在酒吧泡,愿意进行市场交流,愿意怎么……你就让他去,只要他不触犯法律,那个社区可能都是一些商人或者什么,他们便于谈生意,便于信息的沟通,他们愿意住在一起。那么形成这样的,城市化进程就是这种社区文化非常重要,它就会成为一个城市的一种多元的一个状态,它就有生气。不像现在管理得死死的,就是没有生气。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