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草塘偶感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博 2008-12-20

草塘偶感
                                                    ——由“大部分看过“欧洲三展”的国人都认为卡塞尔文献展不如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好看“引发的一点思考

曾发表于《艺术当代》2007年第5期 
                                                                                                                          彭博


      怀疑,否定,批判,超越是社会学批判的四大法则。怀疑是社会学批判的发端,是一切问题提示的源头。为什么大部分看过“欧洲三展”的国人都认为卡塞尔文献展不如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好看?显然我会认为卡塞尔文献展更有意思,但我此处想探讨的是为什么这些展览会在国人心中留下这样的印象。我并非想妄加指责,只是想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从总体来看卡塞尔文献展是历史缓慢无声的积淀,是策展人对历史空间文本和实验学术课题的整理和深入研究。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则是百家争鸣的视觉盛宴,有无数激活市场的兴奋点。中国的经济和当代艺术正超速运转,并不断发展。在艺术原始资本的粗糙积累和泡沫不断泛起的中国现场,需要艺术视觉不断更新,不断加入活血。而由于中国自身内部结构不完善,导致国人对世界当代艺术缺乏创造力和推动力。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无奈,只能被动的接受外界的视觉入侵。加快视觉更新频率,以虚假的生产力不断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正是世界视觉快餐的集散地。它的视觉样式的输出恰与中国艺术现场构成了“供需平衡”。同时供求速度恰巧相合。相反中国艺术现场与卡塞尔文献展的供求速度是极不平衡。

      在中国,艺术品不再神圣,展览不再神秘,艺术家频繁亮相,商业炒作成为家常便饭。很多垃圾展览和垃圾艺术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真正有学术意义的展览和作品并不多见。无奈的快餐式生活,使我们无法静心解读艺术品。这一切导致专业人士和大众在解读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下降,但速度和频率却加快了。卡塞尔文献展较重视作品的实验性和文理性,而巴塞尔博览会在这些方面略显薄弱而有自己的偏重点。由于要求观众有很强的思辨解读能力,加上语言的障碍使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与多数国人产生距离,无法解读或无兴趣解读。在某些方面国内还存在着以粗糙的个人经验强行定义和归类。如70`后和80`后等缺乏学术研究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同龄其他优秀家术家的抹
杀。 

      卡塞尔文献展作品的视觉形象是内聚的,而巴塞尔博览会作品的视觉形象是外张的。这就分别决定了各自作品可解读的有效信息的释放的速度不一样,前者慢而后者快。在很多需要很长解读时间的作品前,使很多观众却一晃而过。记得中学时,物理老师曾说:当飞行员可以抓住飞鸟时,飞机就与飞鸟同速并相对静止;反之,飞行员不能抓住飞鸟时,飞机就与飞鸟异速并相对运动。由此得出大部分国人在观看展览时,与卡塞尔文献展相对运动,与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却相对静止。可能展览组织方对这一矛盾也有所考虑。在不同展馆的不同地方都会以路线引导式的方式来布置展场,不断增强艺术家的作品在观众心中的印象。比如,在所有展馆中都有艾未未的《童话》作品(带手环的中国人和太师椅)。在B馆的入口附近有黑人艺术家ROMUALD HAZOUME的几件小品,用他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油壶作成可爱的头像,到了展馆的中部,在两幅巨大的海边照片前用塑料油壶打造了一只正常比例的海船。

      今年除参加艾未未《童话》作品的1001个人到卡塞尔看文献展外,其他出去看欧洲三展的人多为画家和画商。他们作出这样或那样的结论应该是比较片面的,还有待于更多样的人群参与讨论。
当然,卡塞尔文献展中也不乏粗劣的作品,据说这其中的猫腻跟世界的几大艺术投资商之间的竞争有关。但笔者认为文献展大多数作品还是很有价值的。如:NEDKO SOLAKOV的《Fears》,INIGO MANGANO-OVALLE的《Phantom Truck Radio》等。以上乃吾混沌之言,供大家雅玩。

 

【编辑:贾娴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