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深圳,你好!——非洲客座艺术家作品展今日开幕

来源:深圳商报网 作者:梁瑛 2009-06-03

 

 

卡马拉作品《深圳印象》

 

  “长颈鹿是坦桑尼亚的象征,而孔雀是我在中国见到的动物,把这两种动物画在一起,是代表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在一幅名为《深圳画院·长颈鹿与孔雀》的作品前,坦桑尼亚艺术家大卫这样解释他的创作意图。作为第二批访问深圳的非洲艺术家,大卫在深圳完成了多幅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将和其他四位非洲客座艺术家的作品一起,从6月3日起在深圳画院展出。

 

  据悉,此次题为《深圳,你好!》的艺术展览将展出五位非洲艺术家在深圳创作的多幅作品,这些艺术家是继去年“2008非洲文化聚焦”大型中非文化交流活动中来深客座的五位非洲艺术家之后,又一批来华创作的非洲艺术家,这也是“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非洲客座艺术家来华创作”的延续。

 

  “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非洲客座艺术家来华创作”是文化部策划,以推动地方和民间开展文化交流的项目。2008年秋天,埃及、贝宁、科特迪瓦、肯尼亚和南非的视觉艺术家,来到深圳;今年春天,深圳画院再次迎来五位非洲艺术家。他们是来自塞内加尔的卡马拉、坦桑尼亚的大卫、喀麦隆的艾琳、突尼斯的莫哈默德和毛里求斯的帕斯卡尔。五位艺术家今年4月13日到达中国,开始为期两个月的访问活动。因为是第一次登陆中国,这里的一切都令他们感到新奇而有趣,也激发了他们无尽的灵感,在6月3日开幕的展览中,深圳观众有机会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他们在中国的所思所感。

 

  用不同笔触描绘深圳

 

  “深圳,你好!”这句朴素的话,表达了5位艺术家在中国游历的体验和对中国文化、当下生活的体悟,这种直白亲切的情感,也浓缩于他们在中国创作的四十余件作品中。在两个月的深圳之行中,五位艺术家采风、创作、交流、讲座和展览,在深圳画院多元兼容的开放环境中,用不同的笔触描绘他们眼中的深圳,他们眼中的中国。

 

  突尼斯的莫哈默德,擅长用色彩感受世界,喜爱表现都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平衡,他敏锐地捕捉到中国与突尼斯城市风光的色彩差异,中国的建筑、都市风景的印象、稍瞬即逝的光影,融化在他水彩般轻灵、速写般畅快和浓郁的油画颜色中;坦桑尼亚艺术家大卫的作品带着迷人的原始气息,深圳的风景和人,却让他备感熟悉与亲切。他用源自于坦桑尼亚本土的Tinga Tinga绘画艺术描绘出一个童话般浪漫和缤纷的深圳。在喀麦隆一直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的艾琳的作品,表现出她对文化碰撞和融会思考的火花、对中国书法和文明的喜爱和景仰。塞内加尔艺术家卡马拉对表现瞬间情景的兴趣,和看似漫不经心的线条、大面积的平涂色彩和留白,都带有中国绘画即兴创作的趣味。帕斯卡尔是毛里求斯新生一代艺术家,作品受西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行为派艺术的影响,他的画面通过平置反差强烈的图像和对中国文化浪漫的想象,显示了作者审视文化全球化和后殖民文化的严肃思考和自信。

 

  对中国文字情有独钟

 

  五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非洲艺术家有着迥异的艺术风格,但在他们的画中,却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尤其是中国文字,更是成为很多创作的主角。卡马拉的作品《美术的深圳画院》中,镌刻在墙壁上的“深圳画院”几个汉字描绘得格外认真。来自毛里求斯的帕斯卡尔更是直接把汉字作为了创作主题,他对路上的招贴广告特别感兴趣,他还绘制了一幅特别的对联,内容来自在深圳大鹏所城看到的一幅门联:“忠孝存世远,勤俭治家昌”,特别的是,艺术家把这些传统的文字写在一幅现代的人体绘画上,帕斯卡尔说,他觉得这样的对比“很有趣”。

 

 

  艾琳是五位艺术家中唯一的女性,她的作品《相似的起源》、《文字的沉思》以文字为创作主题,艾琳说,中国的文字是最让她感到神奇的,“他们既可以传达信息,也可以成为艺术。”艾琳对古老的中国甲骨文特别感兴趣,她把甲骨文和喀麦隆的图画文字放在同一个画面中进行创作,而之所以为作品起名《相似的起源》,说的就是两种文字虽然一个产生于几千年前,一个刚刚在喀麦隆使用几十年,文字的发展阶段不同,但文字的产生都是为了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从古老艺术汲取灵感

 

  非洲大陆由于地域或各种历史原因,曾逸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近年来,随着非洲艺术在国际上的升温,如非洲或非裔人士担任国际重要展览的策展人,艺术家在当代国际大展上大放异彩,使我们抛弃了非洲艺术是“土著艺术”或“部落艺术”狭隘的理解。在本次展览上,既可以看到传统的非洲艺术,如坦桑尼亚的“Tinga Tinga”,也可以看到充满观念艺术特点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如帕斯卡尔的《秀美之地》。

 

  大卫的画主要采用线性手法描绘植物、人物、森林、村庄风貌和各种动物。这种风格源自于坦桑尼亚本土的Tinga Tinga绘画艺术。大卫介绍,“Tinga Tinga”是坦桑尼亚的一种传统的用油漆绘画的方式,和中国艺术相通的一点在于,这也是一种用线条创作的绘画形式。一到中国,大卫就被周围的景色迷住了,“我惊奇于葱茏的山林、绿树、植物和鲜花……它们的色彩绚烂如同彩虹。这些绿色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坦桑尼亚。”在本次画展中,大卫以线性装饰风格、欢快响亮的漆彩,夸张表现的造型等手法,把深圳画院、莲花山公园等装点得充满了异国情调。

 

  与大卫不同,卡马拉是一位以描绘都市风景著称的艺术家,他还喜欢尝试不同的创作材料。来到中国,他得以接触闻名已久的水墨艺术,亲身走近水墨,让他更深入地探索在非洲就尝试的融合墨、炳烯、炭笔的绘画形式,他的几张水墨小品,能出新意而不落窠臼,让习惯了中国水墨的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现代传统和谐共存

 

  相对于辽阔的非洲大地,深圳林立的高楼、蜿蜒的马路和立交桥是那么不同的一个世界,这些也使得艺术家们灵感勃发。几位艺术家几乎都有描绘都市的作品,而建筑更是其中的主角。卡马拉的《深圳印象》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他把地王大厦、音乐厅等令他印象深刻的建筑搬到了一起,配上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这就是他眼中的深圳。

 

  回忆起这次深圳之行,艾琳这样说:“在中国,尤其是在深圳的见闻令我印象深刻。磅礴大气的城市、新颖现代的建筑、斑斓艳丽的色彩、热情友善的人民,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动和惊叹。我力图用刀和画笔来表现中国的建筑,还有我一直十分仰慕的书法艺术。深圳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大都市,在这里,古老与创新和谐共存。城市中处处花丛摇曳,绿树掩映,舒缓了人们在高科技时代中忙碌的生活节奏。”在深圳,艺术家们看到城市的发展,现代化的设备,同时也看到大面积的绿地,看到传统的生活方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传统和现代的和谐,使艺术家们赞叹不已。“社会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保留或改良传统文化,这是我在中国最大的体验,我要把这样的观念带回我的祖国去。”大卫说。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